走過2020:抗擊疫情中新舊民俗的文化品格

東方聖城網 發佈 2021-08-05T19:38:21.039303+00:00

2020年紅星中路璀璨的春節之夜2020年12月23日晚高峰萬達廣場車流燈影掌上濟寧訊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在歷史悠久的濟寧,辭舊迎新的地方風俗,雖然沒有春節那樣凸顯,卻也在這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從民俗的外在形式到內容,都與往年不同,市民文化在內省與反思中經歷了蛻變,在新時代有了

2020年紅星中路璀璨的春節之夜

2020年12月23日晚高峰萬達廣場車流燈影

掌上濟寧訊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在歷史悠久的濟寧,辭舊迎新的地方風俗,雖然沒有春節那樣凸顯,卻也在這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從民俗的外在形式到內容,都與往年不同,市民文化在內省與反思中經歷了蛻變,在新時代有了新的表達。

在一系列的變化當中,民俗的內核與精神性有了新提升,東方聖城在流光溢彩中走向了充滿希望的2021年。

「這是我過的最安靜舒適的一年。」不少市民有了這樣的感慨。在年度民俗採風的春節時段,《文化周末》記者耳聞目睹最多的,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讓大家從過年起就普遍養成了「宅」文化心態。在疫情防控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自覺的局面之下,這達成了一種共識,而隨後的復工復產,也在有條不紊中開啟了穩步推進模式。

不平凡的這一年,尤其是整個上半年,多數市民「不敢」出門。受新冠疫情影響,隔離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家待著就是為國家做貢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共鳴。有感冒發燒等疑似症狀的自行隔離,往返中高風險區域的,不僅要自覺居家隔離14天,還要到轄區衛生室等防疫站點,做血清及鼻咽試紙抗體檢測。

沒有疑似症狀的市民也積極配合,在家散步、跳舞、做飯、拍視頻,甚至別出心裁地數著家裡有多少塊地磚。「今天竹葉晃動了1693次,小鳥叫了167聲,飛來飛去196次。」市民周女士表示,在家宅著,是放空自己的絕佳時機,每天細緻地觀察生活,頗有古代妃子被關在冷宮裡自得其樂的感覺。

隨著抗擊疫情意識的逐步增強,去公共場合戴口罩、測體溫、看健康碼,也成了市民自覺遵守的文明條例。

有些市民則是不願出門。「平時經常出差累得要命,好不容易放個長假,可不得在家多待幾天。」春節期間,在一家器材加工公司工作的渠先生這樣對記者說,過去一年,他過的相當安靜舒適。「往年正月,都是被鞭炮炸醒,我們小區隔音不好,哪一家放鞭都得把我嚇一跳。今年過年就不一樣了,一覺睡到自然醒,真是難得。」渠先生說,即便沒有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他也不願出門,在家多陪陪家人,難道不是更好嗎?

大家不約而同的宅到家裡,一些過去丟棄的傳統手藝就重新拾起來了。「家裡好多年沒過油炸丸子了,我炸的丸子,又脆又好看。」市民鍾女士今年專門在網上學了花糕和炸丸子的做法,和面製作餡子,每一樣菜都蘊含著幾千年的飲食文化,想做好並不容易,但她和家人都樂在其中。

交通網快速發展,讓地域間的遼闊無形中縮小,舊年俗中的刻板也就隨之不見了。

「年初二別回來了,知道你們心意就行了,也別亂串門,在家好好待著。」今年大年初一,家住高新區綠色家園的劉女士和母親視頻,本打算第二天回娘家,卻被母親告知年初二「不想見面」。劉女士說,兒女孝順不在一時,年俗是靈活多變的,平時多走動走動,天天都是過年。

今年春節前夕直至春節後的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反思,過年一定要熱鬧嗎?家住任城區的張先生有著自己的想法。「我們小時候缺吃少穿,過年就想穿個新衣服,要個壓歲錢。那時候一過年就快樂得不得了。」張先生表示,參加工作以後,繁忙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本身就讓人身心疲憊了,過年不僅休息不了,還要處處喝酒應酬,反而比以往更累了。「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害怕過年,還不如過個普通的周末讓人放鬆,平時已經夠熱鬧了,現在過年應該追求安靜和舒心。」今年,張先生向身邊朋友發出倡議,以後過年要減少飲酒和應酬,多些對家人的陪伴。

科技進步,早已成為過年習俗時尚元素。家庭微信群搶紅包,過年集福領紅包等,都讓人樂在其中。「各平台集福的活動,加起來就領了幾元錢,家庭群和工作群的紅包搶了有幾十塊錢,我自己也得發了一百多元的紅包。」家住高新區的邢先生說,這些都是有了手機以後,才有的過年娛樂活動,儘管不是老年俗,但是一樣備受歡迎,也有著溝通人心的作用。

城市裡的裝飾,拔地而起的高架橋,讓濟寧的面貌煥然一新。比如過年期間,濟寧市區各主幹道亮起的彩燈。回望2020,不少市民都認為,今年節假日花燈和街燈的質量,較之前有了明顯提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燈牌,LED的標牌,福鼠的燈形,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主幹道路也有了不同亮燈主題。紅星西路上,有紅色的星星和紅色的燈籠,紅星中路是一片亮黃色,紅星東路則是藍色和紫色的燈海。火炬路高架橋上,則是紅色中國結作為點綴,配以不斷變換顏色的彩燈。

儘管疫情帶來的影響還在持續,但市民對美的渴望與喜愛,並沒有因此消退。上半年,在人民公園、任城濕地公園、百花公園、兒童樂園等地點,前來拍照的市民不在少數。戴著口罩在花燈下留影,是今年春節特殊形式的真實寫照。「以後看到這些照片,也能第一時間想到,2020年我們經歷了全球性的疫情,希望我們和祖國一起健健康康,越來越強大。」

今年的採購,一直備受關注。記者在全年時段走訪市區超市了解到,今年年初,疫情讓不少市民開始囤貨,很多超市一度出現貨架被一掃而空的景象,但後期補貨均較為及時,蔬菜和肉類食品價格並沒有出現大幅度增長。伴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市民的商品採購也沒有所謂的「報復性消費」,整體平穩有序。

原定的廟會、燈會等活動被取消,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場合被臨時關閉,並沒有降低市民對文化的需求期待。

在中德廣場門前,一場特殊的「音樂會」準時開啟。這個團隊叫「快樂要大聲唱出來」,隊員都是中德廣場附近的居民。「我們都不是專業的,但都對唱歌十分熱愛,每天都會來唱,風雨無阻。」發起人呂奉秋告訴記者,希望通過戴著口罩唱歌的演唱形式,為市民加油打氣,鼓勵大家克服困難,擁抱春天。雖然「觀眾」僅有寥寥幾人,但話筒一擺,就是舞台,歌聲一出,人人都是明星。「你是誰,為了誰,我的戰友你何時回?你是誰,為了誰,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淚。誰最美,誰最累?我的鄉親,我的戰友,我的兄弟姐妹。」《為了誰》等經典曲目,引得大家連連叫好——這是正月初一記者街采時看到的場景,雖然彼時大家不知道疫情要持續多久,但大家都充滿希冀,盼望著日子能儘快恢復正常。

2020年度民俗的話題,從今年的元旦前夕,到今年春節,再到又將迎來新年,《文化周末》記者在長線觀察、街采和入戶調查的全程中,讀出了人們的緊張有序、淡定從容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傳統民俗的傳承中,人們自然而自覺地融入新時尚、新風俗的認知力和認同力,是顯而易見的。

「往年元旦假期,都是在家休息,2021元旦準備帶著家人去武漢旅遊。」市民熊女士說,新年就要有新面貌,隨著疫情在國內得到控制,想出去「撒野」的心又動了起來。

「2021年,我希望我的小超市能多掙些錢,補貼家用。」任城區一家便民超市的店主趙女士說,因為新冠疫情,小超市生意上半年受影響嚴重,下半年好了許多,但仍不如前些年光景好。趙女士說,經歷了今年的「大風大浪」,以後無論經歷什麼都不會害怕了,相信疫情很快會過去,相信大家的日子都會慢慢變好。

「2021年,我還是想多跑跑步,身體健康了,什麼都不怕!」市民張先生是馬拉松運動愛好者,今年因為疫情,幾乎所有馬拉松活動都取消了,儘管如此,他還是堅持每天到附近的公園慢跑。張先生說,如果「困難」「艱苦」是2020的形容詞,那麼2021的形容詞一定是「堅定」和「希望」。

回溯過去的這一年,市民生活的文化新風,吹拂在這個城市各個角落。隨著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生活也逐漸恢復到了常態。新舊民俗的交織融合,聚集了強勁的文化內生動力。對於即將到來的2021年,大家充滿了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