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一般的2020——「總有人」在非洲

國際在線 發佈 2021-08-05T19:34:01.326832+00:00

2020年,註定是人類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更多國家、更多人意識到人類社會是一個的命運共同體。

2020年,註定是人類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更多國家、更多人意識到人類社會是一個的命運共同體。面對疫情,中國與非洲各國始終攜手同行,在一帶一路建設、經貿往來、醫療救助、農業合作等各領域始終堅持真實親誠理念,秉承正確義利觀,不斷譜寫新時代中非友好關係的新篇章。值此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非洲總站推出新媒體年終特別報導《「非」同一般的2020》,通過一系列鮮活感人的故事,梳理中非合作的艱辛歷程,記錄中非友誼的歷久彌堅,展望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宏偉藍圖。

有一種人叫「總有人」,

當有人覺得,

這些事他不做,

「總有人」會做時,

這位「總有人」就會出現。

——第六批援衣索比亞軍醫專家組隊長 李飛

有人說,2020這一年從年頭就開啟了「hard」模式,那我必須告訴你,在非洲,這個模式是「harder」。然而不管再怎麼難,還是有許許多多身在非洲的建設者和工作者,選擇為了自己的責任和理想,為中非攜手發展奮鬥。作為常駐衣索比亞的記者,有三個人給我講述了他們2020年的經歷,他們都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小人物,但也是那個名叫「總有人」的大人物。

「喜歡夜幕下的萬家燈火」

隨著張智輝合上手中的電閘開關,夕陽下,科利爾村道路兩旁早已安裝好的路燈瞬間明亮起來,三百多名穿著盛裝屏息以待的村民們開始歡呼雀躍,載歌載舞。

科利爾村是衣索比亞東南部索馬利亞州沙漠腹地的一個小村落,也是衣索比亞最貧困、生活條件最為惡劣的地區,僅是買一瓶礦泉水,就至少要驅車3個小時,才能到達最近的小鎮。因為遠離電力主幹網,日落後的科利爾村幾乎就是一片黑暗,只有幾戶富裕人家才用得起太陽能板來短暫照明和充電。

張智輝是國家電網中電裝備衣索比亞公司的員工,也是包括科利爾村在內的衣索比亞四個離網光伏電站項目的項目經理。從2020年初開始,張智輝就奔波在衣索比亞東部、東南部和西部的四個邊遠村落的建設點之間,推進度、抓質量、調試驗收。四個建設點周邊都是一片荒蕪,那些建築材料、機械設備、生活物資都得跑上個幾百公里去採購,項目建設了八個月,張智輝幾乎就在外跑了八個月,不是在項目上,就是在去項目的路上。隨著衣索比亞的疫情越來越嚴重,為了確保施工人員的健康,也不給那些貧困的村落帶去疫病的傷害,張智輝同時承擔起疫情防控的職責,開上三四天的車從首都將防疫物資拉到各個建設點也成為常事。2020年9月,張智輝負責的四個離網光伏電站全部建成,這成為衣索比亞政府計劃建設的首批12個離網太陽能電站中最早完工、最早投運的一批,得到了衣索比亞水能部的高度讚譽。

△張智輝在科利爾村離網光伏電站項目現場檢驗光伏板支架

說起建設項目的時光,張智輝能講出一堆的趣事:有路上看到高達2米的白蟻堆時的驚奇,有趕走闖進項目基地的野豬和蟒蛇時的驚險,有雨季開過變成河流的道路時如何膽戰心驚,有為了發個文件爬上5米高的水箱找信號時的豪邁,也有和當地人一起跳舞被誇贊還給塞了100比爾獎勵的得意洋洋。我很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覺得這日子過起來很難?他笑笑說,「也覺得難,特別是十天半個月沒法跟家人聯繫的時候,旱季一個禮拜也洗不上一次澡的時候。不過這些都比不上完成項目帶給我的成就感,我就是喜歡夜幕下的萬家燈火,特別是當帶來這燈火的人里有我。」

2020的非洲大陸上,「總有人」因為熱愛和理想走在披荊斬棘的路上,不覺苦累怡然自得。

「人生總會有遺憾,我不怪你」

5月的吉布地,氣溫已經達到40多度,亞吉鐵路始發站吉布地納嘎得車站的貨場裡,李昆作為貨運主任,正帶領著6名中方員工和29名吉布地當地員工,揮汗如雨地清點、搬運貨物。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非洲迅速蔓延。5月,衣索比亞大量進口物資滯留和積壓在吉布地港口,導致國內物資緊缺,疫情防控、農業生產、民生保障都受到嚴重影響,吉布地港口的運轉也幾近停擺。衣索比亞政府、吉布地港口和貨主都不約而同地把希望寄托在了運量更大、效率更高的亞吉鐵路上。

亞吉鐵路是東非首條電氣化鐵路,連接了衣索比亞和鄰國吉布地的港口。這條由中國鐵建中土集團及中國中鐵二局分段建設和運營維護的鐵路,是「一帶一路」上的旗艦項目之一,在新冠疫情的非常時刻里更是挺起了「生命線」的運輸脊樑。

當時的吉布地,疫情瘋狂蔓延,為了讓吉方管理層安心,李昆制定了精細化的疫情防控管理措施和糧食裝卸方案,力求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裝卸效率,儘快將滯留在港口堆積如山的貨物疏清。幾天時間裡,8000多個滯港貨櫃、15萬噸的化肥和小麥就被陸續裝上了開往衣索比亞的火車,抗疫物資和「救命糧食」的運抵讓當時的衣索比亞大大緩了一口氣。

△李昆在吉布地納嘎得車站檢查冷藏車狀態

然而,在忙碌工作的同時,李昆卻常常背著人抹眼淚。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讓「家」成為暫時回不去的「遠方」。李昆的父親在2018年體檢被診斷患有食道惡性腫瘤,2020年春節時病情突然惡化,醫院下達了父親的病危通知書。李昆本打算趁著即將到來的假期回家看望父親,哪知疫情蔓延,剝奪了他這唯一的機會。吉布地開始全境封閉,航班中斷。

「兒子,你什麼時候能回來?你爸爸可能快不行了。」

聽到母親傳來的消息,李昆縱然心中有準備,但還是痛哭起來。「媽,我也想回去,但是國外疫情嚴重,我回不去了,替我跟爸說一聲兒子對不起他,不能回去見他最後一面了。」

臨終前,李昆的父親安慰他,「你要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父親能理解你的心情。不要一直帶著負面情緒責怪自己,人生總會有遺憾,我不怪你。」

2020年的非洲大陸上,「總有人」因為遺憾而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抹淚,回過身卻依然肩負責任在奮鬥。

朋友圈裡的隔空喊話

「爸爸,八個月沒見到您了,您不在家的這些日子,發生了好多事:我上初中了,妹妹上幼兒園了,媽媽發現有白頭髮了,奶奶的腳不痛了,爺爺坐公交都辦免費卡了……

爸爸,每次您和家裡視頻的時候,都是笑嘻嘻的、興高采烈的,讓我們都羨慕您在衣索比亞過得好舒服哦!您當著爺爺奶奶面的時候,都說那裡形勢很好、吃得也好、工作也輕鬆。媽媽還在旁邊幫腔,說您這次算是休整了。

可是爸爸,媽媽雖不和我說,我也有自己的方法了解情況。我關注了衣索比亞好多公眾號,我看得到那裡新冠肺炎確診的病例數,最近數字漲得好快呀!爸,我會對爺爺奶奶保密的,但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呀!最近,我還看到那些公眾號里,發布了好多您和您在非洲的同事寫的抗疫文章哦,不用想都知道,那裡的人現在需要這些知識。我是了解您的,您閒不住,只要有人需要幫助,您絕對不會袖手旁觀,絕對會挺身而出,絕對會把好多事往自己身上攬。這點,我理解您、支持您、也為您感到自豪,但請您一定要注意身體呀!您加班多時就會頭痛,又沒有媽媽在旁邊幫您揉腦袋,痛起來了怎麼辦呀!

爸,我快返校了,就寫這麼多,您放心好了,家裡都好,我可沒騙您!媽媽很辛苦,我也都知道,不用您交待,我也會少給媽媽惹麻煩的。」

這是剛剛上初中的兒子在朋友圈裡寫給李飛的。

2020年1月中旬,作為第六批援衣索比亞軍醫專家組的隊長,李飛和戰友們一起奔赴衣索比亞。沒幾日,李飛便聽說了武漢疫情暴發的情況。隨著衣索比亞的疫情開始出現,軍醫組將「援埃抗疫」迅速納入了援助工作任務當中,李飛他們開始向衣索比亞對口援助醫院講述中國抗疫的情況,開展培訓講座、普及抗疫常識、傳授治療經驗,不僅將所剩不多的防疫物資捐獻給醫院應急,還用當地語言製作了抗疫宣傳單,在醫院張貼、分發、講解。當疫情進入社區傳播階段,軍醫組又幫助醫院改建隔離中心、培訓隔離工作人員、建立PCR檢測能力,使得該隔離中心成為衣索比亞政府指定的重要隔離與治療中心之一。

△第六批援衣索比亞軍醫專家組為當地人演示測體溫、調試測溫儀、演示正確洗手規範

除了幫助衣索比亞當地醫院加強醫療衛生和抗疫能力外,軍醫組將對當地中國人的衛生保障也視為重要職責。新冠疫情下,衣索比亞僅有的一所華人醫院和條件相對好些的當地醫院都被納為新冠收治定點醫院,導致許多中國同胞生病了無處就醫。軍醫組的專家們就在駐地設立起臨時門診,在有限的條件下施展開「鐵門外的會診」「桌球桌上的耳石症復位術」「汽車旁的鼻腔止血術」「台階上的膿腫切開術」等百般技藝,條件艱苦但技術過硬,環境簡陋但要求嚴格。

△李飛千里奔襲保障被困同胞安全撤離

疫情下,許多中資企業苦惱於施工和防疫的平衡,李飛和軍醫組隊員們就前往中資企業現場指導防控要點和隔離設置;許多在埃華人深陷各類消息紛雜中內心恐慌,軍醫組就面向公眾開展健康諮詢,邀請國內專家做遠程視頻講座,用各種形式指導中國同胞抗疫;衣索比亞提格雷地區發生衝突後,該地區許多被困中國同胞需要撤離,李飛又晝夜兼程、奔襲2500多公里,為撤離全程保障防疫安全。

2020年的非洲大陸上,「總有人」因為只報喜不報憂被遠方的家人擔心,但對於他身邊的人,有他在就有了「定心丸」。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大流行給人類帶來了罕見的全球危機,但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的關係發展並沒有因此受阻。2020年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二十周年,過去二十年里,中非在多領域下的合作大大改善了非洲大陸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截至2019年,中國支持了包括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等200多個非洲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中國在非洲承建的鐵路和公路項目總長度超過6000多公里,中國還幫助非洲建設了約20個港口、80多座大型發電站、130多個醫療設施、45座體育場和179所學校。2020年即將過去,這些數字也將再一次被刷新。但我們不會忘記,在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號召,從國內生活舒適圈中走出來的「總有人」,短則一兩年、長則十數年,用青春和熱血在為中非合作的事業奮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