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企業文化的底線作用:從谷歌、奈飛和華為說起

人力工作者 發佈 2021-08-05T18:14:41.794704+00:00

這幾年,大家對企業文化方面的話題聊得少了,好像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錯似得。事實上,大家對於企業文化的認知依然沒有太多轉變,要麼覺得太虛,要麼覺得高大上的不食人間煙火。

這幾年,大家對企業文化方面的話題聊得少了,好像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錯似得。事實上,大家對於企業文化的認知依然沒有太多轉變,要麼覺得太虛,要麼覺得高大上的不食人間煙火。

對很多企業而言,企業文化就像一部美顏相機,把不「美麗」的「人」(企業和企業員工)變成「俊男靚女」,甚至把普通「人」(企業和企業員工)包裝成明星。但是,作為旁觀者,我們經常會看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不小差距。雖然大家經常痛恨甚至批判「兩張皮」,但所作所為依然掙脫不了這個怪圈。所以,企業文化在制度上、在嘴上、在牆上,就是不在心上、不在行動上。

那麼,企業文化是什麼、應該是什麼?

國內國外有關企業文化的論述汗牛充棟,理論和實踐百花齊放,莫衷一是。但是從實操和接地氣的角度而言,我還是比較認可阿里巴巴彭蕾的概括: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和企業員工的「言行舉止」,即企業和企業員工說什麼、做什麼、主張什麼和反對什麼。

當然,如果大家對企業文化感興趣的話,找幾本相關經典著作看看就是了。需要提醒的是,知道和做到,那是有天壤之別的。

言歸正傳。

我們姑且不說企業文化對企業和企業員工的拔高作用,簡單聊聊它對企業和企業員工的底線約束,就用幾個知名公司舉例來說明。

先說谷歌。谷歌企業文化的底線就是「不作惡」。他們在討論每一項業務的時候,「不作惡」就是「達摩克利斯之劍」。谷歌人清楚權力和責任的對等,知曉影響越大傷害越大,所以做到了我們所說的「居安而思危」。這裡,大家可以比較一下谷歌和某度競價廣告規則的來龍去脈,就能很具體很直觀的感受到谷歌企業文化的底線作用了。谷歌公司「不作惡」,谷歌員工「不作惡」,就是時刻提醒大家規避人性之「惡」。一以蔽之,唯上行而下效矣。當然對於某度,你不能問「底褲」是什麼顏色,而要問有沒有穿?

再說奈飛。奈飛公司的企業文化手冊非常有名,被很多從事企業文化工作的同仁視為圭臬。這家公司倡導「自由與責任工作法」,他們認為:更多的自由會讓員工勇於承擔責任,承擔更大的責任需要更多的自由。這個工作法有一個重要的底線原則,就是「公司利益至上」。比如,員工休假可以自由安排,但是你要以「公司利益至上」來判斷這個假能不能休。如果休假影響到了自身或者團隊其他成員的工作進展,那就不能休;再比如出差,如果第二天一早有重要工作安排或會議,那麼可以訂商務艙;如果沒有,那就訂經濟艙。反觀這些年國內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如阿里、滴滴等時有耳聞的商業賄賂案件,是不是做到了「公司利益至上」呢?

最後說說華為。華為的企業文化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堅持自我批判」。我覺得,「堅持自我批判」是華為人的底線原則。華為的成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華為的危機意識和自我批判。任正非常常把「活下去」掛在嘴邊,認為華為的冬天早晚會到來,所以要「自我批判」地積極去應對、去延緩冬天的到來。相比之下,阿里的「因為信任所以簡單」,有些口號化了;「認真生活快樂工作」,有些太樂觀了(此處省去很多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小結來說,雖然我們不能像知名企業那樣進行系統的企業文化建設,至少可以多考慮考慮企業文化的底線作用,比如「不作惡」、「公司利益至上」、「自我批判」等。這樣的底線不要太多,二三條足矣,且要做到言傳身教、上下同欲、「言行舉止」分明(制度保障),從而在公司樹立良好的三觀,為公司發展打下好的精神基礎。因為,從來沒有一家三觀不正的公司,可以獲得健康而又長久。

多說一句,一家公司應該至少有三條底線:法律底線、制度底線(紅線)、企業文化或價值觀底線。不管碰到哪條,無論是誰都要予以制裁或者淘汰。

企業若逆水行舟,泥沙俱下,所謂「大浪淘沙始見金」,至理名言。

以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