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逆轉,好萊塢巨頭開始為流媒體打工 | 告別2020④

界面新聞 發佈 2021-08-05T17:37:32.184395+00:00

作者 | 彭鄭子岩如果要挑選出2020年最為失意的傳統行業,電影一定榜上有名。不論是票房產出還是行業生態,2020年都可以說是對百年電影產業的一次毀滅性打擊。

作者 | 彭鄭子岩

如果要挑選出2020年最為失意的傳統行業,電影一定榜上有名。不論是票房產出還是行業生態,2020年都可以說是對百年電影產業的一次毀滅性打擊。

單就票房而言,根據12月20日發布的《電影藍皮書: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受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今年前11個月,中國電影票房僅165億元,約為去年同期(600.37億元)的27.5%;美國票房為20.3億美元,僅為去年同期(102.2億美元)的19.9%。據估算2020年全球電影票房約為80至100億美元,約為2019年(422億美元)的20%至25%。

在失去將近八成的票房收益以及附帶的線下收入之後,不論是各大傳統影視公司還是昔日的全球院線巨頭,或多或少都陷入困境。迪士尼、華納傳媒、NBC環球先後都出現了大規模的裁員以減輕財務負擔,美國三大院線之首的AMC院線一年內多次出現現金流告急的情況,破產傳聞更是甚囂塵上。

而在另外一頭則是流媒體們的高歌猛進,由於疫情導致全球範圍大規模的居家隔離和遠程工作,使得線上娛樂全面受益。全球布局的流媒體巨頭Netflix在前兩個季度新增用戶均超過了千萬,用半年時間就超額完成了全年的用戶增長目標。迪士尼於去年年度上線的Disney+也不遑多讓,在原創內容不多的情況下,一年內收穫了超過八千萬訂閱用戶,使得迪士尼在前不久的投資者大會上高調宣布超過50部為流媒體量身定製的新作品計劃。

華納傳媒與NBC環球也分別在今年上線了各自的流媒體,即HBO Max與Peacock,後者因為有附帶廣告的免費選項,因此並不執意於追求訂閱用戶數量。倒是曾被寄予厚望的HBO Max在推出大半年後依然沒能獲得預期的理想成績,使得華納傳媒不得不在本月初搞了個大新聞——宣布旗下2021年的17部電影將會全部於HBO Max和院線同步發行。

華納傳媒這一動作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再次激怒了性命垂危的傳統院線,更是導致連電影導演、演員甚至聯合製作的影視公司都一併站到了討伐華納的陣線上。就目前來看,因為AT&T高層全程主導,華納幾乎是鐵了心要將流媒體作為今後發展的主線。但拋開那些激憤之詞,事實上不論是好萊塢自己還是旁觀者,都能明顯看出來傳統院線再難重回黃金年代了,而2020年的這場疫情,讓流媒體主導影視娛樂內容的時代加速到來了。

百年電影產業被疫情摧殘,影院式微

全球性的流行病肆虐對於誕生百年的電影產業來說其實並不陌生。回顧歷史,102年前那場知名的「西班牙流感」同樣也重創了當時剛剛興起不久的電影產業,好萊塢的電影產業自那之後最終走上了垂直壟斷的道路。如今好萊塢的大製片廠體系恰恰正是形成於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伴隨著這種壟斷應運而生的則是知名的《派拉蒙法案》。

巧合的是,《派拉蒙法案》也恰好是在今年被美國地方法院裁決失效。一旦兩年的「落日條款」到期,理論上製片廠又可以開始收購院線業務。不過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製片廠其實始終保持著對製作與發行的高度控制,但在北美,影院產業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並且伴隨著流媒體的異軍突起,傳統製片廠對電影院這門生意反而已經沒什麼了興趣。

更為重要的則是,不論是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還是如今依然無法看到盡頭的新冠疫情,都在兩個不同的時空里讓人意識到了電影以及電影產業的脆弱。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票房市場,今年電影院關閉將近半年時間,重啟之後整個行業依然處於緩慢的恢復期。美國今年的情況甚至較西班牙流感時期還要慘烈,當時在疫情爆發期間,80%到90%的美國電影院都關閉了2到6個月,電影公司在從1918年10月中旬到11月底,長達一個多月時間裡停止了所有拍攝。

而如今美國主流的三大院線在紐約和洛杉磯等票房重鎮依然沒能實現重新開業,反而是一些存活下來的地方藝術院線冒險重新開張,美國本土的影視製作也處在半停工的狀態,多數製片廠都將精力投入到了海外地區的新作品開發和製作之中。

美國三大院線之一的AMC院線在6月發布的一份財務文件顯示,公司所處的「災難性」局面。在該份財務文件中,美國最大的連鎖院線AMC承認,這場全球性流行病使得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不確定。到2020年年底,這家連鎖院線已經背負了約5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公司正在努力度過前所未有的動盪期,還需要更多借貸才能維持經營。在華納傳媒宣布了其2021年的重大業務決定之後,AMC院線的股價又下跌了16%。

如果半年前所有人都還將希望寄托在疫情趨緩、大片重新進入院線上,那麼就當下全球進入防疫常態化並且《信條》也未成為「救世主」的情況下,院線真的需要為自己的未來想想出路了。在之前第二季度的財報會議上,AMC娛樂公司的CEO亞當·阿隆表示,如果影院的經營情況繼續惡化,至少有一家大型連鎖企業可能會考慮自行出售資產。

沒錯,如今的影院已然成為了高風險低收益的生意。一方面,在面臨這種全球性的流行病時,其財務方面的脆弱無法規避,即便是迪士尼也要承受樂園業務無法營業帶來的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則是院線的業務構成過於單一,並且內容也要完全依賴製片公司提供,今年的院線逐漸失去了過去作為渠道的強勢話語權。

起初還僅僅只是各家將旗下大製作撤出原有檔期,以便之後疫情平息重新上映。但環球影業最終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影院紛紛宣布停業之後,他們選擇將原本進行院線發行的動畫電影《魔發精靈2》直接通過線上點播來發行,而最終所取得的收益遠則超預期。

起初還僅僅只是各家將旗下大製作撤出原有檔期,以便之後疫情平息重新上映。但環球影業最終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影院紛紛宣布停業之後,他們選擇將原本進行院線發行的動畫電影《魔發精靈2》直接通過線上點播來發行,而最終所取得的收益遠則超預期。

這還是在今年年初,當時AMC院線CEO亞當·阿隆甚至還能衝冠一怒表示今後將會全面抵制環球影業的院線電影。然而斷糧幾個月之後,AMC院線便率先與環球影業達成了新協議,根據這份新協議,過去被院線視為絕不可能退讓的影院獨占窗口期從70-90天大幅縮短至17天,確保電影至少能在影院獨家放映三周。隨後另一家大型連鎖院線Cinemark也與環球達成了類似協議。

而就在華納傳媒選擇專注打造自己的流媒體平台之後,終於無法再指望傳統電影製片公司的大院線,轉而將目光投向了那些每年拍出幾十甚至上百部電影的流媒體。過去對待Netflix態度極其強硬的AMC院線,也已經主動開啟了與Netflix以及亞馬遜的談判,希望能夠通過達成一個類似環球那樣較短的影院窗口期以換取他們新片在旗下影院發行的機會。

就在製片廠與院線劍拔弩張的同時,作為流媒體行業真正的領頭羊,Netflix反而開始成為了一些獨立藝術影院的「救星」。Netflix和亞馬遜是少數斷斷續續傳出有意收購連鎖院線的超級買家。Netflix早前連續接手了位於好萊塢的埃及人影院和紐約的巴黎戲院。但這些獨立影院更像是為了給Netflix裝點門面,讓其能夠有線下場所舉辦自家內容的首映和長線放映。Netflix一直以來都堅稱,作為流媒體公司他們永遠不會進入電影院經營這個行業,因為它很擅長當前的業務,而且不需要將這個風險帶到它們的商業模式中。

過去十年來,電影院逐漸式微,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則成為了催化劑。原本就要與劇集、遊戲、直播和短視頻爭奪時間的電影和電影院瞬間消失在了人們的生活中。隨著傳統影視公司和科技巨頭們紛紛進入,流媒體已然成為了影視娛樂的新中心。但作為發行渠道的電影院將會面臨新的生存危機,而學會如何與流媒體巨頭們共存,將會是這一百年產業在2021年的全新課題。

巨頭們開始為流媒體打工,其他人得「站隊」

進入2021年後,Netflix將會迎來全球範圍內2億訂閱用戶的里程碑。過去幾年內,這家流媒體經歷了頗多變化與挫折,由於過於強勢的增長以及激進的自製內容,先是引起了傳統好萊塢製片廠的警惕,導致大量版權內容陸續被收回;後來則是因為過於超前的獨家線上發行,導致其與傳統院線以及奧斯卡、歐洲三大電影節等傳統勢力不斷處於拉鋸狀態。

2020年以來,Netflix在持續保持高增長之外,也在不斷探索和發掘著美國影視工業之外的海量內容。不論是基於韓國本土文化打造的《李屍朝鮮》還是關注日本成人影視產業的《全裸監督》,Netflix已經逐漸找到了好萊塢之外的另一條內容開發道路。與此同時,年底兩部通過日韓漫畫改編的作品《彌留之國的愛麗絲》和《甜蜜家園》也都快速登上了Netflix熱播榜,原本就已經強勢國際化的日韓流行內容,顯然有助於緩解流媒體行業日益激烈競爭之下導致的內容成本上升問題。

長期而言,Netflix通過持續不斷的高投入正逐漸為自己建立起了一道護城河,從攻勢轉為守勢,Netflix似乎接下來也並未有放慢腳步的打算。就如Netflix聯席CEO特德·薩蘭多斯之前所說:「我認為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原創品牌比買下一堆不同的IP特許經營權並等他們消耗殆盡更有價值。」

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整個好萊塢就已經無法抵抗由Netflix所引領起來的這股流媒體潮流,那些傳統製片廠都開始紛紛規劃並且迅速推出了自家的流媒體服務。

如今迪士尼旗下的Disney+已經推出一年有餘。根據迪士尼最新的說法,Disney+如今在已推出的市場已經擁有超過8680萬的訂閱用戶,而根據去年四月在投資大會上的預測,迪士尼原本估計在2024年財年Disney+才會到達6000萬到9000萬訂閱用戶。換言之,Disney+已經提前三年完成了既定目標。

拋開新冠疫情大流行對於線上娛樂的助力不談,迪士尼顯然也已經開始在為全面迎接流媒體時代做足了準備,而隨著Disney+打下了遠超預期的用戶基礎,大幅加碼流媒體內容儲備自然是順勢而為。事實上,整整一年以來,支撐著Disney+的原創內容幾乎只有星戰衍生劇《曼達洛人》和音樂劇電影《漢密爾頓》。

而現在迪士尼一口氣宣布了超過50部新作,其中包含了10部星戰劇集、10部漫威劇集加上30部迪士尼、皮克斯劇集和電影等不一而足。也就是說,幾乎所有迪士尼旗下品牌都將會為Disney+打造獨家內容,同時收購而來的21世紀福斯的內容也將改頭換面加入流媒體內容庫。

如此讓人眼花繚亂的內容儲備,似乎也讓迪士尼一改之前的謹慎姿態,他們預計在2024年財年,Disney+將會擁有2.3-2.6億訂閱用戶,同時在這一年該業務將會實現盈利。

相較之下,華納傳媒力推在今年上線的HBO Max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這也使得華納最終不惜得罪所有人也要在明年開始強推線上線下同步發行。今年10月份的財報電話會上,華納傳媒給出的數據是HBO Max在5月推出後,5個月內收穫了860萬訂閱用戶。但這個數字遠比帳面上看起來的還要糟糕得多,因為其中只有大約360萬才是新用戶,另外大約500萬是選擇激活這項新服務的原HBO訂閱用戶。他們過去是通過傳統的付費電視進行付費,考慮到過去HBO中3000萬用戶中有超過2500萬擁有HBO Max的激活資格,這一轉化率可以說非常之糟糕。即便12月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HBO Max較10月份又新增了400萬用戶,但1260萬依然遠不是一個能夠讓人滿意的數字,尤其是有Disney+在一旁作為參照系的情況下。

最先「拋棄」院線的NBC環球反而最後成了老好人,其流媒體服務Peacock並不局限於訂閱,為了維持廣告業務,也推出了免費代廣告的套餐。這也是使得NBC環球並不那麼激進推廣其流媒體業務,並且相對於更加注重大製作票房收益的迪士尼與華納,環球最近幾年最掙錢的其實都是那些小成本的恐怖和驚悚片。這也讓環球影業的院線發行壓力頓時小了很多,像是原本應該在今年上映的《速度與激情9》早早就宣布直接延檔一年,而《007:無暇赴死》原本環球也只負責全球發行,延期帶來的更大損失最終還得製作方米高梅承擔。因此到現在也沒看到環球影業做出類似《花木蘭》流媒體點播,或者《神奇女俠1984》美國本土線上線下同步發行的驚人之舉。包括明年的一系列新作,環球影業也並未表態會優先在Peacock上進行發行。

如果要說2020過的最不順心的好萊塢傳統製片廠,派拉蒙大概很難排在第一之外的名次,長期以來他們都是院線發行的忠實擁護者。然而今年的情況導致手上的電影全部積壓,巨大的財務壓力又無法讓他們像其他大廠一樣儘量延期上映,最終派拉蒙不得不將4部電影分別賣給Netflix和亞馬遜發行,之後又將《海綿寶寶》電影的國際發行權賣給Netflix。

或許也是今年的處境,讓派拉蒙的母公司維亞康姆CBS徹底醒悟並且決定效仿其他傳媒集團開始專注流媒體業務。這也解釋了擁有派拉蒙影業的維亞康姆CBS為何會在之前宣布,明年將會把旗下原本的流媒體服務CBS All Access更名為Paramount+,並為其注入更多原創內容,這其中就包括通過Paramount+在美國本土發行《海綿寶寶》大電影。

基本上如今就只剩下日本公司索尼哥倫比亞尚未宣布推出自己的流媒體服務,不過在12月10日,他們從華納傳媒的母公司AT&T手上花費超過12億美元,買下了動畫流媒體服務Crunchyroll,加上索尼三年前通過1.5億美元收購而來的線上動畫平台Funimation,索尼事實上在動畫這一細分領域擁有了一個超級流媒體平台。

這就是2020年的好萊塢,傳統大廠們不是在為流媒體平台賣力打造內容,就是在考慮如何平地而起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流媒體平台。至於那些中小型的影視公司,不論老牌還是新貴,事實上都處在一個相當尷尬的境地。因為今後他們勢必會面臨「站隊」的情況。

12月22日,《華爾街日報》引援知情人的消息稱,打造了「007」IP的米高梅公司正在尋求出售自己的影視業務。米高梅控股的投資者表示,米高梅控股擁有的眾多影片可能會使其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收購目標。毫無疑問米高梅也是百年好萊塢歷史的見證者之一。但由於業務過於單一併且自身體量不足以承受今年這般的風險,在《007:無暇赴死》上映遙遙無期的情況下,它也不得不考慮另尋出路。

另一方面像A24這類長期專注於製作獨立電影的新公司,同樣也需要做出抉擇,尤其是在面臨可能有將近兩年時間無法進行大規模院線發行的情況下。好在就在2019年蘋果宣布進軍流媒體領域之後,有著網際網路影視基因的A24便迅速與蘋果公司簽訂了一個多年期的合作協議,A24會在接下來幾年內為蘋果製作幾部電影,其中第一部便是今年已經在Apple TV+上線的Sofia Coppola指導的《觸礁》。

過去幾年人人都在談流媒體或許有朝一日會取代院線成為發行主力,只是沒人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這麼突然。

院線與流媒體並非敵人,模糊邊界催生多樣性

無論如何,在這場流媒體搶占人們娛樂消費中心的戰役中,總會有輸有贏。但新舊轉換之際往往又意味著一些全新的機會。

當傳統電影製片廠們在線上線下游移之時,也讓院線將更多期許投射到了那些流媒體巨頭身上。事實上就電影製作數量來說,光是Netflix和亞馬遜就已經超過了其他幾家大廠的產量總和,若是最終幾大院線能夠與兩家流媒體達成雙方可以接受的窗口期,那麼像去年的《愛爾蘭人》、《婚姻故事》以及今年的《曼克》、《畢業舞會》、《藍調天后》等作品都有機會進入連鎖院線發行。

對於流媒體來說,他們選擇線下放映一方面是為照顧大牌導演的感受,另一方面則是純粹為了吸引新用戶的品牌宣傳。換句話說,票房從來都是不是他們的主要考量,這反而使得在票房分成方面,院線可以更容易從流媒體那裡獲得相對有利的條件。同樣,對於很多好萊塢以外的電影創作者來說,國際流媒體高調介入電影發行,更是讓他們的作品有了走向國際舞台的好機會。尤其是像Netflix與亞馬遜,早已建立起了全球同步上線的龐大發行網絡,甚至就連字幕翻譯團隊都是現成的。

在上半年疫情最嚴峻之時,伴隨著「緊急事態宣言」的出台,日本全國的大小影院從4月上旬開始全面關門了將近兩個月時間。隨後,產生的連鎖反應則是那些原本應該上映的日本本土作品應該何去何從,最後流媒體成為了救命稻草。動畫電影《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最終選擇了登陸Netflix,開創了日本人熱衷的「先例」,隨後行定勲導演、改編自又吉直樹原著的電影《劇場》也選擇了在7月上線亞馬遜,並同時在20個獨立院線進行小規模長線放映。

另一個東亞影視大國——韓國,同樣出現了不少將院線電影最終交給Netflix進行發行的案例。截至12月初,共有不止4部電影原計劃影院上映之後後轉向Netflix尋求全球發行,包括《勝利號》、《車仁表》、《Wonderland》、《樂園之夜》等。其中《勝利號》耗資高達24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是韓國電影史上最「燒錢」的電影之一,也是韓國第一部以外太空探險為主題的科幻片。

原先的發行公司Merry Christmas代表也在聲明中坦言:「由於全球疫情嚴重,我們認為不能再推遲上映,因此選擇了Netflix平台作為向國內觀眾乃至全世界觀眾展示電影《勝利號》的方法。」

從更宏觀和長遠的角度而言,流媒體與院線並存的發行方式,最終帶來的其實是更多元的選擇。疫情遲早會過去,電影院也會有完全恢復正常運營的一天。對於那些並不享受影院觀影儀式感的普通觀眾而言,流媒體實現的同步發行反而會解放他們;而對於那些真正熱愛影院的忠實影迷來說,影院永遠是他們的首選。疫情過去之後,唯一改變的大概只是傳統影院與流媒體之間的權力關係而已。只是這種權力其實是觀眾賦予的,因為誰能提供好的體驗和內容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一百年前的1920年,一戰與「西班牙流感」衝擊了整個世界,當年當選美國總統的 Warren Harding 在選戰中創造了一個詞「Normalcy」,他希望人們忘記戰爭與疫情的痛苦,最終能夠回到「常態」。當然在之後的歷史裡,1920年代的世界,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般,它再也沒有回到任何一個過往「常態」,而是進入到另一個藝術、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或許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年代,我們也可以抱有類似的期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