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與重慶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

二三里資訊重慶 發佈 2021-08-05T17:36:17.606486+00:00

重慶發布消息,12月25日,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開放活動在南濱路舉行。作為我國首個在故宮文物南遷遺蹟內設立的主題歷史紀念館,即日起,部分區域面向市民初步開放。在那場舉世矚目的南遷中,除故宮文物外還有哪些稀世珍寶?

重慶發布消息,12月25日,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開放活動在南濱路舉行。作為我國首個在故宮文物南遷遺蹟內設立的主題歷史紀念館,即日起,部分區域面向市民初步開放。

在那場舉世矚目的南遷中,除故宮文物外還有哪些稀世珍寶?在渝駐留期間,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與大足石刻間,又有著怎樣的羈絆?

《山與城》第74期,重慶發布深度對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馮賀軍,為你解讀故宮與重慶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

航拍紀念館全貌南岸區文化旅遊委供圖

南遷的不僅是故宮文物

還有它們

時光倒回1933年,日軍攻陷山海關的消息傳到北京,在這危急時刻,學界人士非常憂慮故宮文物的安危——留下,這些記錄著中華璀璨文明的國寶將面臨被擄虐、甚至被毀滅的境地;若是將文物南遷,路上又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最終,故宮文物還是踏上了南遷之路。「當時選擇的主要是極具價值的珍貴文物,主要以書畫、陶瓷、書籍、檔案等為主。」馮賀軍介紹,故宮博物院專門聘請琉璃廠古玩商人入院裝箱指導,儘管時間緊迫,但裝箱工作依然一絲不苟。

「他們將珍品文物按類分別包裝、裝箱。」馮賀軍說,古物裝箱有一套技藝和秘訣,主要是兩個字,一是緊、二是隔,否則器物之間會發生碰撞,在搬運中肯定不是毀就是破,「箱子是臨時趕製的木箱,每個箱子裡都墊上厚厚的稻草,上面再鋪一層棉花,然後把隔離好、綑紮好的器物裝箱;在包與包之間、包與箱之間,也會用厚厚的棉花塞緊、塞實,直到打成包的器物絲毫不能動搖為止。」

紀念館內展出的故宮文創姚於 攝

「很多人以為南遷的只有故宮文物,實際不然。」馮賀軍介紹,其實當時隨同一起的還有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北平圖書館的文物。如歷史上著名的秦石鼓十件,就是原藏於國子監的文物,它們也一起加入了南遷的行列中。

秦石鼓共10件,其時代多認為是先秦(早於秦始皇時的秦國),石上用大篆刻有十首打獵的詩歌,故石鼓也稱「獵碣」,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學價值,更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石鼓於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以後被遷入鳳翔孔廟。歷經五代戰亂,曾被宋徽宗遷到汴京國學。抗戰勝利後,南遷的石鼓歸入北京故宮博物院。

故宮南遷紀念館 姚於 攝

文物曾遠赴國外參展

還曾亮相兩路口

到達重慶之前,這些文物一路輾轉,還曾在上海法租界暫存。「七七事變」爆發後,南遷文物再次分成南、北、中三路向西遷移。

史料記載,每件南遷文物都有對應的「身份證」,比如「天」字打頭表明來自乾清宮,「地」字打頭來自坤寧宮。

為保證一路上「人不離物,物不離人」,從一地運到另一地,出發時間、運輸工具、轉崗、轉車、轉船,也都有文字記錄。曾經故宮博物院理事李濟和院長馬衡在視察時,在冊中隨便圈了兩號,5分鐘不到,兩箱文物就從幾千箱中被提出來了,管理之高效可見一斑。

故宮南遷紀念館 姚於 攝

根據戰時「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則,中路的數千箱故宮文物輾轉來到重慶,被分別存放在渝中川康銀行和南岸安達森洋行、吉時洋行三處建築內。

馮賀軍介紹,即使戰火紛飛,這些文物也沒有深藏於倉庫,故宮博物院多次舉辦展覽,同時也會與當地文化機構互動。

1940年1月4日,中國藝術展覽會在莫斯科東方文化博物館開幕,部分故宮文物還遠赴莫斯科參展:文物先在重慶集中,然後轉至蘭州、迪化(烏魯木齊),再抵達莫斯科。展覽開幕5天觀眾即突破7000人,3個月後更是超過5萬人觀展。

「莫斯科展覽成功後,又於1941年3月在列寧格勒開幕,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列寧格勒受到德軍威脅,展覽被迫提前結束。」馮賀軍介紹,撤展後文物輾轉回國,並於1942年12月在重慶舉辦回國匯報展,這場展覽也是「第三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展出地點就在重慶兩路口,展品包括銅器10件、玉器40件、書畫48件、緙絲2件,共100件。」

故宮南遷紀念館 姚於 攝

故宮人與大足的不解之緣

轟動學界的大足石刻考察

1945年春,抗戰勝利即將來臨,文物東歸也漸漸提上議事日程。故宮博物院決定將三路文物集中於重慶向家坡(今南岸海棠溪附近),最後除了石鼓因為太重改走陸路外,其餘文物均從長江順流而下,頗有杜甫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之感。

文物東歸,舉世歡喜。值得一提的是,故宮人對文物的執著和學術精神,也留在了全國各地。在重慶,時任院長的馬衡與諸多學界人士一起進行的大足石刻考察,成為推動地方文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典範。

故宮南遷紀念館 姚於 攝

1945年暮春,楊家駱、馬衡、顧頡剛等15人組成大足石刻考察團,於4月25日自重慶北泉啟程,途經合川、銅梁,27日抵達大足。隨後考察團對科考工作進行了部署:對北山、寶頂山石刻鑑定、命名、記述、攝影、編號等,編刊《大足石刻圖征》……

「據大足石刻研究院陳明光先生研究,考察團循藝術考古之科學方法,考察了北山、寶頂山石窟,查看了南山、石門山道、佛造像區,開了大足石刻科學考察之先河。」馮賀軍介紹,考察團還攝製影片一部,拍攝照片200餘幀,摩繪200餘幅,拓碑100餘通,編制北山佛灣、寶頂大佛灣石刻目錄、部位圖各兩種,並鑑定其窟名、編定其窟號,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史料。

「考察團返渝,撰寫了諸多表彰大足石刻的文章,廣泛見於各種刊物。大足石刻的碑刻拓本、摩繪佛像和圖片在渝展出後,在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馮賀軍介紹,大足石刻之名,也是這次考察團使用後為世人認同,一直延續至今。

紀念館內的角樓咖啡南岸區文化旅遊委供圖

重要歷史見證

繕工作最大限度保留文物歷史信息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上。

南岸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安達森洋行舊址作為當年存放文物的重要倉庫,也是故宮文物南遷的重要歷史見證,該文物建築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故宮博物院、重慶市文化旅遊委和南岸區政府簽訂了三方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重慶市重點文化旅遊品牌——安達森故宮文化項目。項目以安達森洋行舊址為空間載體,對現存建築及周邊環境進行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

該項目聘請了原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張永和先生主持編制了整體修繕方案。4棟文物建築,完全按照文物修繕原則進行保護,採取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文-+物歷史信息。而4棟傳統風貌建築則有「變舊為新」的部分,例如加入玻璃幕牆、鋼結構、轉木樑等現代元素,呈現出「新與舊的對話與共生」設計感。

紀念館內的角樓咖啡南岸區文化旅遊委供圖

故宮南遷紀念館整體面積為2800多平方米,包括角樓咖啡、臨時陳列廳、故宮教育中心、紫禁書院等業態,並設有遊客接待中心及特色餐飲區。紀念館以圖文與實物結合的形式還原真實歷史,展示南遷史實、紀念南遷過程參與人物。

初步開放期間,紀念館內的遊客服務中心、「近代開放視野下的重慶」歷史遺址圖片展、紫禁書院、故宮講壇及角樓咖啡等區域面向市民開放。

記者姚於

原標題:山與城丨重慶與故宮

來源:重慶發布

來源:重慶二三里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