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只有11年,也無宏偉政績,為何百姓幸福指數很高?

小辮兒說歷史 發佈 2021-08-05T16:12:54.640346+00:00

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有很多個盛世,比如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明朝初期也有三大盛世,分別是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

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有很多個盛世,比如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明朝初期也有三大盛世,分別是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這些盛世中,當屬「仁宣盛世」最為特殊,因為它既沒有像貞觀之治和永樂盛世那樣開疆拓土,也不像康乾盛世那樣前後長達100多年,仁宣之治只持續了短短的11年,卻被很多人認為是百姓幸福指數很高的一個盛世。

何為「盛世」?

仁宣之治指的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國家出現了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許多學者認為,這段短暫的時期是整個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清代史學家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對這個時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最著名的事件,如鄭和下西洋、多次親征漠北、遷都北京、經略南安、修編《永樂大典》等都發生在永樂年間,而明仁宗、明宣宗兩代皇帝時期幾乎沒有什麼宏大的政績可以與之匹敵,明宣宗時期甚至還出現了藩王造反、交趾省獨立等一些列不利於穩定的歷史大事件。那為什麼還能被稱為「盛世」呢?

一個時代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才能被稱為「盛世」呢?一般來說有以下兩個條件:

  • 國家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物資豐富、經濟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 國力強盛,並且在此期間有名垂千史的文治武功。

仁、宣時期與永樂時期對比

永樂時期雖然有很多宏偉的政績,但每一件事都是用銀子堆出來的,國力消耗非常大,比如朱棣五次親征漠北,雖然有效地保護了邊境的安寧,但耗費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甚至導致了國庫空虛,給百姓們帶來異常沉重的負擔。

仁宗即位後,並沒有像自己的父親那樣不顧一切地創造功績,而是效法「文景之治」,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廢除了歷史悠久的宮刑、下令解散下西洋的船隊,減免賦稅並給災區發錢、寬待社會底層,為國家和人民卸下了很多負擔,讓百姓的幸福指數在很短時間內提高了不少。雖然明仁宗在位僅10個月,但這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措施依然讓他成為了一代仁君。

宣宗即位後,將自己的爺爺朱棣視為榜樣,處處模仿,試圖做一些亮眼的功績,比如北擊蒙古、下西洋等,但由於永樂年間對國庫及國力的消耗巨大,導致多年以後的宣德年間依然無法承受龐大的項目開支。也正是由於財力緊張,才使得平叛交趾省動亂成為負擔,最後無奈放棄這個回到中國只有21年行省。但宣德年間實施了為民減負的政策和較為清明的吏治,不僅加強和完善了國家的政治結構,而且大力發展了明代的宮廷文化,讓明朝的國力和經濟用了顯著的回升。因此,在歷史學界,明宣宗有著「天平天子」的稱號。

如果說朱棣統治下的明朝如同漲潮般聲勢浩大、波瀾壯闊,那麼仁宣兩位皇帝時期的明朝就如同退朝後的寧靜和睦、平平淡淡,他們在國力衰弱的情況下,沒有繼續收刮民眾去「揚威」,而是將國內的經濟和百姓的生活作為重點改革的對象。

「仁宣之治」的局面,不僅與前面的洪武、永樂年間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且與之後的明朝也有明顯的區別。明第六位皇帝朱祁鎮在位時,出現了明朝第一代專權的宦官王振,他不僅結黨營私、禍亂朝綱,大興土木,而且在英宗十四年瓦剌大舉入侵時,在沒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極力勸英宗皇帝御駕親征,結果導致全軍覆沒,英宗皇帝也成為敵人的俘虜,自此大明王朝的輝煌徹底不復存在。

因此,「仁宣之治」雖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從百姓的角度來看,經濟和政策都比較寬鬆,是非常難得的黃金十年。


歡迎關注小辮兒說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