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上戰場,二十四定天下,為何說李世民是六邊形戰神天子?

冷兵器研究所 發佈 2021-08-05T16:12:24.737372+00:00

編者按: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但在其後卻又因觸動了士族集團的利益,引起了各大士族起兵反隋的運動,戰火在隋朝的疆土上燃起。出身關隴集團的李氏一族最終得了天下,其中最大的功臣莫過於秦王李世民。歷史上,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異常出彩,但卻一直被掩蓋於千古一帝的光環之下。



編者按: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但在其後卻又因觸動了士族集團的利益,引起了各大士族起兵反隋的運動,戰火在隋朝的疆土上燃起。出身關隴集團的李氏一族最終得了天下,其中最大的功臣莫過於秦王李世民。歷史上,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異常出彩,但卻一直被掩蓋於千古一帝的光環之下。今天我們便拋開李世民的帝王身份,探探其軍事才能。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亂世,根植於地方政府辟署制度以及察舉、九品官人法對於官僚體系的滲透。在實行政變以後,隋文帝楊堅意識到了皇權所面臨的威脅,因此急於推動官僚體系的改革,卻未料在煬帝時引發了農民以及士族集團的劇烈反抗,諸地豪雄紛紛起兵反隋。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李世民勸說其父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參與到反隋運動之中,而李世民更是長期堅守在戰爭的第一線。


▲李世民畫像


在晉陽起兵以後,李淵率次子世民及三萬兵馬沿汾河東岸南下直取京師長安。在行軍途中,軍中謠傳起義軍劉武周將聯合突厥襲擊太原。李淵一時慌神急於回援太原,但李世民卻苦勸李淵:「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無日,何得不悲!」(《舊唐書·卷3》)李世民深知,若匆忙回援太原,必將動搖軍心,被突厥、劉武周等乘虛而入,不如及早攻取京師。


▲李淵畫像


此時年歲不過十九的李世民,已經展現出相當出眾的戰略眼光,李淵在其勸說之下才再度堅定了攻取長安的念頭。當年九月渡河以後,李建成、李世民各領兵而出,李世民一路攻占涇陽、雲陽、武功、盩至等地,匯聚李氏宗親在關中的諸路兵馬。十月之時,李氏諸路大軍共計二十萬人集聚長安城外,其中有十三萬是由李世民帶來的。


李建成的影視形象


618年,局勢進一步複雜化。隋煬帝死於江都,各地郡雄豪強爭雄之心更盛,紛紛率兵起事割據一方。當年,李淵建立唐朝,隨後立李建成為太子、令次子秦王李世民領兵爭雄天下,但截至此刻李氏集團不過方在關中站住腳跟。唐朝時關中依然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周圍有著突厥、劉武周、瓦崗寨、薛舉等勢力虎視眈眈,此時年方二十的李世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瓦崗寨李密畫像


唐王朝建立以後,朝中依然在討論下一步的發展方針,其中司農卿韋雲起以及秦王李世民提出了應以鞏固關中為根本,再圖東進爭天下。此時窺視關中的薛舉勢力成為了李世民的第一個目標。薛舉出身河東薛氏,乃是自漢代以來最為強盛的世族之一,位列關西六姓之一。薛舉憑藉著薛氏一族數百年來積累的勢力、名望與財富,自立為「西秦霸王」,占據隴西地區。


▲隋煬帝的影視形象


早在617年李淵占據長安後,薛舉便曾率軍「號三十萬」進犯,遭李世民擊退。618年七月,雙方再度交鋒於高墌,但此時李世民卻身患瘧疾,而主持軍務的劉文靜、殷開山二人能力有限,導致唐軍兵敗。高墌戰敗後不久,病癒的李世民再度率軍出征,而這一次李世民堅壁清野與其對峙,至其糧草殆盡時設伏誘敵,數千精銳一涌而出,斬首數千、降者數萬,隴右的威脅就此解除。


▲劉文靜的影視形象


次年,河西歸附,而唐王朝則將目光投向了占據代北地區的劉武周,但劉武周也在打著關中的主意。隋末時劉武周起兵占據代北,依附突厥。公元619年,劉武周決定以宋金剛為將,攻打唐治的太原一帶,遣兵2萬與突厥合力攻打榆次、石州、平遙、介州等地,包圍太原。唐廷先後三次派遣張達、姜寶誼、裴寂率軍討伐劉武周軍隊,均被擊敗。此時城中的齊王李元吉卻放棄抵抗,率護衛乘著黑夜從城中奔出逃回長安,太原也就此淪陷,晉州、澮州、絳州與龍門先後遭到攻擊,河東淪陷、關中震駭。


▲《秦王李世民》中的李世民(何潤東飾)與李建成(嚴寬飾)


其時,唐高祖卻下諭放棄河東的龍興之地,說道:「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舊唐書·太宗本紀》)但李淵真的是因為懦弱而不願與劉武周軍勢進行正面對抗,而將河東地區拱手相讓嗎?其實不然。就在這個時期,李淵與李世民父子之間已經出現了嫌隙,雙方之間再無此前的默契,而唐高祖李淵更加防備的其實是李世民。


▲李淵的影視形象


在唐朝建立以後,李淵立長子建成為太子,但戰功赫赫、功績卓然的次子世民又當如何安置,其幕中的追隨者又如何安置?李世民有一名心腹名為劉文靜。劉文靜本是太原功臣之一,參與過許多重要事件,對於唐朝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他作為秦王李世民的心腹,卻遭到了李淵、李建成的打壓而得不到重用。劉文靜一方面不平於自身遭遇,也為李世民感到不忿,最終引來了李淵的殺意。就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期間,李世民則在隴右前線平定薛秦尚未回京,此時高祖李淵卻下令處死劉文靜。



李淵深知處死劉文靜可能引發李世民的不滿,因此一方面對李世民進行試探,另一方面則是以不出兵作為防備。此時李世民卻上表說:「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精兵三萬,必能平殄武周,克復汾、晉。」(《舊唐書·太宗本紀》)這份表奏的重點落於兩處,一方面強調太原的戰略地位,但更為重要的是李世民僅僅要了「精兵三萬」,而劉武周大軍號三十萬、實際也有十萬以上的兵力。這並非是李世民託大,而是為了對唐廷表示忠誠,以示其不可能對朝廷形成威脅,此後才有李淵「悉發關中兵以益之,又幸長春宮親送太宗」(《舊唐書·太宗本紀》),因為李淵也不捨得放棄河東之地。


▲唐地圖


劉文靜死於皇帝、太子與秦王的鬥爭之中,這顯然觸及了李世民敏感的神經,成為了父子割裂的真正界限。此時僅二十一歲、羽翼尚未豐滿的李世民選擇了隱忍,在暗中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他的軍事指揮中既不乏沉穩,也不失銳氣。自出兵之後,李世民並未趕往前線,而是選擇堅壁清野與敵軍對峙。至當年年末,先頭的唐軍遭遇大敗,永安王李孝基、陝州總管於筠、工部尚書獨孤懷恩等唐軍五位將領受俘,而此時李世民才乘敵軍不備進行突襲,取得勝利。在其後與劉武周帳下猛將宋金剛的作戰中,也同樣選擇「我閉營養銳以挫其鋒,分兵汾、隰,沖其心腹,彼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當待此機,未宜速戰」(《資治通鑑·卷188》)的策略。


▲宋金剛的影視形象


在面對李淵的多疑、心腹慘死以及多次軍事上的勝利,李世民依然能夠戒驕戒躁,可見在這一時期,其心性已經相當成熟。至620年四月,宋金剛已深入半年有餘,補給線太長,而在李世民堅壁清野的政策下也難以就地進行補給,不得已進行撤退。此時李世民指揮反擊戰對其進行追擊,「一晝夜行二百餘里,戰數十合」,在雀鼠谷追上宋金剛主力,「一日八戰,皆破之,俘斬數萬人」(《資治通鑑·卷188》)。而在宋金剛戰敗以後,劉武周也匆忙逃亡突厥,李世民隨即收復被其占領的山西地區。


▲雀鼠谷


但唐廷的威脅尚未解除,在劉武周攻唐期間,如王世充、竇建德等周邊的勢力也一擁而上,蠶食了唐廷在關東、河南地區的領土。620年七月,在李世民剛剛收服山西以後,李淵再度派李世民東征洛陽王世充。由於洛陽城防堅固,因此這一次李世民採取了孤立戰術,一方面以優勢兵力圍困洛陽,並在半年的時間中,將洛陽周邊的州縣進行壓制,斷其補給與後援,孤立洛陽並迫其進行正面會戰。


▲王世充的影視形象


截至621年,唐軍圍城八月有餘,洛陽「城中乏食……民食草根木葉皆盡」(《資治通鑑·卷189》),王世充局勢危矣。但就在此時,占據河北、山東部分地區的起義軍首領竇建德,卻擔心王世充淪陷後唐軍將揮師東進,因此出兵欲解洛陽之圍。竇建德的兵力並不及唐軍,但他對於王世充也並不放心,因此在唐軍分兵圍困洛陽時,便是他出手的最佳時機。



621年二月,竇建德率兵號三十萬大軍出發救援洛陽。這一支隊伍實際有十餘萬戰鬥部隊,沿途突破守備孱弱的關隘,溯流西上開往河南方向。但李世民決定迅速率兵出發搶占虎牢關,「據武(虎)牢,扼其咽喉」(《資治通鑑·卷189》),此時若竇建德強攻則損失慘重,若其踟躕不前則王世充軍心動搖。所幸的是李世民的決定是正確的,竇建德的大軍因虎牢之險無法西進。


▲竇建德畫像


此時唐軍卻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此處遠離關中,糧草補給難以跟進,如果繼續僵持下去可能會面臨糧盡之危局。但李世民無愧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出色的指揮官之一,他反以糧盡作為誘餌,將竇建德主力引出,與其進行會戰,並成功擊破其大軍,將竇建德俘獲。而竇建德之敗也成為了壓垮王世充的最後一根稻草,王世充不得不向李世民投降。截至此時,兩股最大的割據勢力已被李世民所剿滅。



武德五年(622),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再度掀起動亂,李世民迅速消滅其數萬有生力量,劉黑闥逃往突厥。但數月後,劉黑闥捲土重來,李淵派太子派建成東征,將其剿滅。624年三月江淮輔公祏的反唐運動也遭到鎮壓,至此唐廷已基本統一天下。而在李唐的統一戰爭中,除了荊州蕭銑是在李孝恭、李靖的進軍作戰之下投降外,其餘的幾支大規模割據勢力,包括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都是被李世民所剿滅的。正如李世民所言:「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定天下。」(《貞觀政要·卷10》)在李唐統一的過程中,李世民無疑是最大的功臣。


▲劉黑闥的影視形象


從十八歲參與戰鬥指揮以後,李世民幾乎沒有遭遇到軍事上的失敗,並且其指揮藝術也在短時間之內迅速升華。他不僅擁有著出色的戰略水平,而且在戰術指揮上也相當出色。尤其是在劉文靜身死之後,他的指揮風格便得更加沉穩,經常採取防守姿態以逸待勞,卻又不失年輕人的銳氣。如在洛陽圍攻戰中,他敢於兵分兩路,憑藉虎牢關同時向王世充與竇建德發動進攻,這一點是需要承擔很大的作戰風險的。李世民善於使用騎兵進行奔襲作戰與迂迴作戰,但也同樣擅長堅壁清野的長期對峙,再以逸待勞、抓住時機採取攻勢。無論是竇建德還是宋金剛,這些年長於李世民的將領卻都沒有李世民的那一份耐心以及抓住機會的決斷力。



除此之外,李世民同樣擁有著非凡的個人武力,胡三省便說,「史言世民不惟有天命,亦武藝絕人」(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188》)。在諸般武藝之中,李世民最擅長的便是馬術與弓術。《新唐書·卷86》記載:「初,秦王建天策府,其弧矢制倍於常。」這是說李世民所用的箭更長,張力更大,但也需要更強的臂力,而李世民也憑此百步穿楊。這種個人的武力在其戰鬥之中,有時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617年魏刀兒襲太原時,李世民於亂軍之中拯救被圍困的李淵,「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舊唐書·卷2》)


▲昭陵六駿之一


這種戰績並非獨例,在與劉武周對峙期間,李世民率輕騎偵察遭遇敵人,便「以大羽箭射殪其驍將,賊騎乃退」(《資治通鑑·卷188》);在620年李世民攻洛陽時,曾在慈澗遭到敵將單友信的襲擊,其時李世民「左右射之,無不應弦而倒,獲其大將燕琪」(《舊唐書·卷2》);在與竇建德虎牢對峙時,李世民親身引誘其軍,對尉遲敬德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資治通鑑·卷189》)在遭遇竇建德的巡衛時射其將領且戰且走,《資治通鑑·卷189》載其「按轡徐行,追騎將至,則引弓射之,輒斃一人。追者懼而止,止而復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有斃者,李世民前後射殺數人,遲敬德殺十許人,追者不敢復逼」;在討伐劉黑闥的作戰中,李世民也曾以弓術逼退突厥,令其驚為天人。李世民也不免自美道:「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貞觀政要·卷1》)。


▲尉遲敬德雕像


李世民是一個典型的「六邊形戰士」,武力、智謀、戰術都極為出眾。自617年至624年唐廷的統一戰爭中,太原李氏集團的一系列重大軍事勝利,大多與李世民直接相關。《舊唐書·宗室傳》中稱:「自大業末,郡雄競起,皆為太宗所平,謀臣猛將並在麾下,罕有別立勛庸者。」這並非是史書文飾,李世民在建立唐朝一事上武勛卓然,也難怪這一位武將天子擁有著如此眾多的追隨者與擁護者。後世的杜甫也不免贊道:「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這一位武神天子可稱得上是文武雙絕。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樂小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