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操至死都不稱帝,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酒釀湯圓 發佈 2021-08-05T16:12:23.402122+00:00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曹操的讚許。從曹操一生的經歷來看,他完全完成了自己成為帝王將相的理想。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駕漢獻帝遷都至許昌開始,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絕對優勢的條件,更是把他的權力一點點推至頂峰。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曹操的讚許。從曹操一生的經歷來看,他完全完成了自己成為帝王將相的理想。

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駕漢獻帝遷都至許昌開始,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絕對優勢的條件,更是把他的權力一點點推至頂峰。

隨著曹操實力的不斷增強,漢獻帝傀儡皇帝的角色愈發明顯。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經漢獻帝授權可以使用皇帝才能使用的旌旗;五月,曹操又修建了只有諸侯才有權享受的宮殿;六月,曹操任命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十月,漢獻帝又批准曹操可以頭戴只有皇帝才能佩戴的懸垂十二根玉串的皇冠,乘坐專門的套六匹馬的金銀車,同時,還加封他的長子曹丕為魏國太子。

這一切行動表明,曹操已經完成了稱帝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可是,在曹操生命最後的兩三年間,原本幾乎年年有「進度」的篡漢稱帝進程卻戛然而止了,為什麼曹操至死也沒有邁出稱帝的最後一步,而是交給了他的兒子曹丕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曹操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一直說了十年,如果突然改變主意,篡漢自立,不僅會對自己的聲譽造成不利的影響,還會遭到自己手下擁漢派的強烈反對。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二、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這句話,亦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其三、「風雲波譎」的未定以及「天意民心」的不足,曹操不得不中止了稱帝的進程,一方面為了拿出更多的精力來跟劉備爭奪漢中之地,希望能解決形勢上的風雲波譎;另一方面趁機拋出了「吾為周文王矣」的全新政治闡述,以期補足自身在天意民心上的「正當性」。

其四、年事已高的曹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自願放棄了稱帝的想法。

最終,曹操死後被即帝位的曹丕追封為魏武帝,如果曹操有司馬懿那麼長命,也許他也想自己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帝國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