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歷史之一代女皇武則天傳奇

讀史 發佈 2021-08-05T15:48:22.052718+00:00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99,《隋唐史話》連載09(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武則天出身大貴族大官僚家庭。她的父親武士彠,由於參與李唐建國有功,封太原郡公、應國公,任工部尚書,食實封800戶,賜田300頃。武則天14歲入宮,當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她入感業寺為尼。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99,《隋唐史話》連載09(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武則天出身大貴族大官僚家庭。她的父親武士彠,由於參與李唐建國有功,封太原郡公、應國公,任工部尚書,食實封800戶,賜田300頃。

武則天14歲入宮,當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她入感業寺為尼。後來高宗又把她召到宮裡。

武則天入宮時,謙虛謹慎,「卑辭屈體以事後」。王皇后「數稱美於上」,於是她當了宸妃。

武則天做了宸妃並不滿足,還想當皇后。在封建社會,廢立皇后是國家大事,必須得到朝臣的支持。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對立武則天為皇后表示反對,卻得到李勣、許敬宗、李義府的支持。永徵六年(655)十一月,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后。

關於武則天,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她的為人。唐太宗有一匹烈馬,名叫獅子驄,性情暴烈,誰也不敢騎它,也沒有人能制服它。武則天說:「我能制服它,但須有三件東西。「

太宗說:「要哪 、三件東西?「

武則天說:「我要一條鐵鞭,一把鐵錘,一把匕首。馬不聽話,我就用鐵鞭抽它;再不聽話,我就用鐵錘錘它;還不聽話,就用匕首刺死它。」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武則天的性格。她執政後,就是用馴馬精神控制群臣,以維護自己的統治。

顯慶五年(660),武則天開始參與朝政。唐高宗去世後,她進一步又想奪取皇位。

首先,她利用佛教製造登基的輿論。當時和尚法明等編了一部《大雲經疏》,宣揚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應當稱帝。為此,她下令全國各州都要建立大雲寺,藏一部《大雲經》,由高僧向群眾宣講,利用宗教迷信為她奪取皇位製造輿論。

其次,武則天又叫酷吏付遊藝糾合數百人「勸進」。後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六萬餘人也跟著上書,表示擁護改唐為周。天授元年(690),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號「聖神皇帝」。

武則天執政以來,繼續推行唐初的基本國策:堅持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壓抑部分士族,扶助新興庶族;反對民族壓迫,保衛邊防安全。

她雖然沒有重大建樹,但並沒有把唐朝引向衰敗。

01、徐敬業之亂

武則天取得政權後,因大肆誅殺唐宗室貴戚,曾受到反抗。光宅元年(684)冬天,政治野心家徐敬業利用宗室貴戚的不滿,在揚州組織叛亂。

參加叛亂的都是被貶的失意官僚,對朝廷怨恨。這些人糾集起來在揚州組織叛軍,以匡復唐室為名,反對以武則天為首的中央政府,企圖取而代之。

在徐敬業的煽動和恐嚇下,一時參加叛軍的有十萬之眾。叛軍設立了匡復府、揚州大都督府,徐敬業自任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

匡復府成立以後,下一步怎樣行動,幾個頭子看法不一致。當時軍師魏思溫說:「從當前形 勢看,應先行北上,直奔神都。 這樣,山東豪傑在我們進軍途中可能望風響應,天下垂手可得「。

行軍司馬薛仲璋卻認為:金陵是六朝故都,北有長江天險, 南是魚米之鄉。首先應當南渡長江,占領常、潤(今江蘇鎮江), 作為稱霸的基地,然後北伐中原。這樣,進可攻退可守,此乃萬全之計。

徐敬業同意薛仲璋的主張。於是,他派左史唐之奇守揚州,自己率主力軍南渡長江,奪取常、潤。又派徐敬猷北上,攻占淮陰。

叛軍進攻潤州時遭到潤州刺史李思文的反抗,曲阿縣令尹元貞也領兵來保潤州,經過激烈戰鬥,叛軍終於占了潤州。

正當叛軍頭子們得意忘形的時候,武則天臨危不懼,當機立斷,派遣左鈐衛大將軍李孝逸、侍御史魏元忠,率討逆軍30萬眾,日夜兼程開赴江淮前線。

討叛軍總部臨時設在泗州(今安徽盱眙對岸)。 受叛軍迫害的難民紛紛投奔淮北

徐敬業聽說討逆軍前來,急忙從潤州帶主力部隊回到揚州一帶,暫屯下阿溪。另一支叛軍在徐敬猷指揮下占領淮陰,別將韋超則屯兵都梁山(今盱眙縣南)。

戰爭一開始,叛將韋超星夜逃竄,都梁山方面不戰自潰。淮陰方面,徐敬猷節節敗退,討逆軍順利奪取了淮陰等地。

大將軍李孝逸乘淮陰大捷之機,率兵沿運河南下。在進攻江都下河溪時,戰鬥非常激烈。唐後軍總管蘇孝祥,乘黑夜率領五千人,乘小舟渡溪打擊叛軍, 遭叛軍伏擊,討伐軍傷亡很大,蘇孝祥當場犧牲,士卒溺死者兩三千人。左豹韜衛果毅成三朗被俘以後,叛軍對他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勸他投降。成三朗痛罵叛軍,堅貞不屈,終於慷慨就義。

大將軍李孝逸親自督軍上陣,但初戰不利。侍御史魏元忠建議:「風順荻乾,應當以火攻之。"

叛軍作戰日久,士卒疲憊,紀律廢弛。李孝逸因風縱火,大敗叛軍,斬首7000餘人,在溪中溺死者不可勝計。

叛軍頭子徐敬業帶著妻子財帛逃往潤州,準備流竄海島。李孝逸分兵追擊。徐敬業逃到海陵(今江蘇泰州)一帶,被其部將王那相斬首。王那相又殺了徐敬猷、駱賓王,拿著3個叛亂頭子的腦袋投降李孝逸。

徐敬業的餘黨魏思溫、唐之奇也相繼歸案,傳首神都。

徐敬業策劃的叛亂,歷時50餘天,即被討伐軍平定。全國重新統一。


02、重視農業發展

武則天執政時期,均田制度還繼續實施。當然,農民受田數量已越來越少,均田制的作用已很有限。

武則天很重視農業。她責成北門學士編寫《臣軌》,親自作序,並下令把《臣軌》作為舉人考試科目,和九品官員必讀之書。這本書很重視農業,在《利人章》中寫道:「然俱王天下者,必國富而粟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勸農之急,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則無游食;人無游食則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 人富。」

她經常發布詔令勸課農桑,規定州縣官的統治區,如果「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即可升官;反之「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要被降級。

垂拱二年(686),她當了皇帝以後,更加抓農業。她還敕令大臣編一本《兆人本業》,頒發給朝集使,要求地方官搞好農業生產。這些政策對農業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農業生產發展的具體表現,首先是糧食產量提高和儲備增加。

我國考古學者於1971年在洛陽發現了唐代的含嘉倉,這個倉包括290個倉窖,每窖藏谷50萬斤,倉儲總額是5803400餘石。含嘉倉還發現登記糧食的銘磚,年代可考者有天授、長壽、萬歲通天、聖歷等。

長安四年(704),大臣楊齊哲說:「神都帤藏儲粟,積年充實,淮海漕運,日夕流行」。可見武則天執政時期糧食儲備是相當豐富的。

興修水利是農業發達的另一標誌。例如光宅元年(684),於朗州武陵開永泰渠。垂拱四年(688),在巴西利用舊渠道開廣濟陂,灌田萬餘畝。於漣水開新彎渠,通海州、沂州、密州。證聖年間,在寶應開白水塘、羨塘。聖歷初年,於湖州安吉建石鼓堰,引天目山水灌田。

03、打壓老士族

在政治上,壓抑貴戚和部分老士族,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

武則天上台不久,便令許敬宗、李義府改修《氏族志》為《姓氏錄》,規定凡是在唐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於是兵卒以軍功緻五品者,盡入書限」。這個做法,就是將參與唐朝政權的庶族都提升為士族,以壓抑舊士族地位。

武則天繼續發展科舉制度,廣泛羅致人才。隋和唐初舉人答卷,沒有糊名制度,評卷時容易營私舞弊。武則天上台後,改革科舉中試卷管理辦法,採用糊名制度,使評卷人不能了解答卷者的姓名,有利於人才的選拔。

天授元年(690),她「策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始」。

長安三年(703),又創武舉,以後「每歲如明經、進士之法,行鄉飲酒禮,送於兵部」,進行考試。

在輔佐高宗時,已開「南選」,她稱帝以後,「南選」更盛, 從而使嶺南、福建等邊遠地區的人才,得到當官的機會。

為了廣攬人才,她創立「自薦」和「試官」制度,在各階層中廣泛羅致人才,結果使「天下殘明經、進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揚,不曾試練,並與美職" 。

在乾封以前,吏部選人每年不越數千,垂拱以後,每歲常至五萬。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要以新官僚代替被罷黜的老官僚,尤其要以官位收買天下人心,尋找自己的支持者。

但是,不可否認,武則天確實發現、提拔一批賢能俊傑之士。如文臣之中富有才幹的狄仁傑、姚崇、魏元忠、杜景儉、郝處俊等;武將中有善於統軍禦敵足智多謀的婁師德、裴行儉、王孝傑、唐休景等;還有能急言直諫的李昭德、王及善、徐有功等。

由於武則天進行的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勢力,使庶族等階層進一步上升,擴大了政權基礎,又注意發展農業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加之發展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從而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生產力繼續發展。全國戶口從永徽時的380萬戶,到她臨終時增至610萬戶。


04、保護西域

對於西域的安全問題,武則天也是比較重視的。從7世紀開始,吐蕃奴隸主貴族逐漸強大起來。咸亨元年(670), 薛仁貴軍在大非川覆沒,西域四鎮被吐蕃占領。

長壽元年(692),王孝傑率兵大破吐蕃軍,奪回了四鎮,然後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屯兵鎮守。

當時,朝廷內部對保衛四鎮問題有兩種看法,宰相狄仁傑認為西域地處邊塞,得到這塊土地不能耕織,得其人不能增稅。而且國家連年出師,所費甚廣。另一方面,由於人民負擔繁重,如果大亂爆發,國家前途不堪設想。為此,他主張放棄安西四鎮,用全力維護中原。

右史崔融主張維護西域,他說:「高宗時主管官員玩忽職守,未能堅守四鎮,吐蕃因而強大,從焉耆而長驅東來,經高昌、車師、常樂,過莫賀延磧,就兵臨敦煌。現在王孝傑一戰收復四鎮,怎能棄而不要?如果四鎮失守,吐蕃一定占領西域,住在西域南部的群羌,勢必投降吐蕃,吐蕃如果與群羌結合,河西四郡必受威脅。而莫賀延磧寬2000里,沒有水草,如果吐蕃控制了沙磧,我軍便無法通行。這樣一來,伊州、西州、北庭、安西將全部失守。「

武則天接受了崔融的意見。武則天的決策對保衛西域、促進中外貿易,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萬歲通天元年(696),吐蕃乘武則天反擊契丹的時機,以和親為名,企圖誘使武則天放棄安西四鎮,並要求分給突厥十姓的土地。武則天派頗有遠見的郭元振出使吐蕃,郭元振回到神都以後,向武則天建議採取針鋒相對的方針。

武則天採納郭元振的正確意見,吐蕃奴隸主貴族的陰謀未能得逞。後來雖然失掉碎葉,其他三鎮一直掌握在唐政府手中。

因此,武則天在處理西域問題上,是具有一定功績的。

05、用人不端

以上是武則天的主要政績,此外,在她執政時期,還有一些弊政。首先,武則天用人較濫,主要是重用武氏家族,如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武攸緒、武攸寧、武攸暨等。這些人不學無術、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卻長期擔任宰相、尚書、總管等要職,影響極壞。

武則天的面首也是她依靠的力量之一,如大流氓薛懷義,從得到武則天的寵愛以後,立刻飛黃騰達。他曾四次擔任行軍大總管,掌握數十萬武裝,多次戰敗,卻被武則天重用10年之久。

其次,武則天晚年窮奢極欲。她迷信佛教,建築興泰宮等,「功費甚廣,百姓苦之。」作明堂,「凡役數萬人」;又作天堂,「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內,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又作天樞,「買銅鐵不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第三,武則天稱帝以後,社會矛盾進一步發展。當時階級鬥爭最普通的形式是逃亡。一種是逃賦役,即所謂「偷避徭役」;一種是逃兵役,即所謂「違背軍鎮」;另一種是逃荒,即所謂「因緣逐糧"。

為此武則天採取了相應措施,農民廣泛開展逃亡鬥爭,使統治集團非常憂慮和恐懼。宰相韋嗣立說: 「今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租調既減,國用不足,理人之急,尤切千茲" 。因此武則天立即派遣使臣"括天下亡戶",規定:「其有諸州人,或先緣飢歲,流宅忘歸」者,「並限百日內首盡,任於神都及畿內、懷、汴、許、汝等州附貫"。為了招誘逃戶歸業,還規定免除一二年租賦。

逃亡者越來越多,必然發展成武裝暴動。狄仁傑指出:「方今關東飢謹,蜀漢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復業,則相率為盜。"

弘道元年(683),綏州白鐵余起義,攻陷綏德大斌縣。在劍南道,出現三萬逃戶暴動,他們活動於果、蓬、遂、渠四州之地,「結為光火大賊,依憑林險,巢穴其中。若以甲兵捕之,則鳥散山 谷,如州縣怠慢,則劫殺公行。」「攻城劫縣,徒眾日多" 。

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矛盾雖然有所發展,但是,從總的情況看來,還不是鬥爭的高潮。


06、神龍之變

長安四年(705)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文武大臣率兵進宮,殺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張易之,擁唐中宗復位,取消武周國號。這就是著名的「神龍之變」。

冬天,武則天病死。唐中宗李顯即位。但中宗庸懦無能,專信韋皇后。當時以武三思為司空,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都參與朝政。兵部尚書宗楚客、太府卿紀處訥、將作大匠宗晉卿等,都是武三思的黨羽,武氏勢力東山再起。

景龍元年(707),皇太子李重俊約集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將軍李思沖等,矯詔殺武三思集團十餘人,隨後太子也被韋後殺害。

從此,韋後更加肆無忌憚,韋後女兒安樂公主公開出賣官爵。這種官當時稱「斜封官」,計數千人。

景雲元年(710) ,安樂公主為了讓韋皇后臨朝稱制,自己當皇太女,便同韋後合謀殺了她父親唐中宗。

韋氏黨徒分別統兵五萬餘人,準備擁韋後登基。李旦之子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打進宮裡,殺掉韋皇后、安樂公主、武延秀,剷除武韋集團。

隨後,李隆基的姑母太平公主出面,恢復唐睿宗李旦的帝位。睿宗即位以後,立其子李隆基為太子。

712年,睿宗讓位給李隆基,即唐玄宗。開元元年(713)七月,玄宗殺太平公主門下的宰相竇懷貞、肖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被賜死家中,從此唐玄宗才徹底掌握了政權,開始了著名的「開元盛世」。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隋唐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