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永昆:疫情下的東南亞經濟

觀察者網 發佈 2021-08-03T09:52:11.296526+00:00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駱永昆】 11月底,「裂開」表情甫一上線,便在國內社交媒體上一炮走紅。無數吃瓜群眾用「裂開」來調侃內心的苦澀,其實用這一表情包來形容2020年的世界經濟也相當恰當——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沉重打擊。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駱永昆】

11月底,「裂開」表情甫一上線,便在國內社交媒體上一炮走紅。無數吃瓜群眾用「裂開」來調侃內心的苦澀,其實用這一表情包來形容2020年的世界經濟也相當恰當——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沉重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躲無可躲,年初還有望成為全球2020年經濟亮點的東南亞,也出現了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罕見的區域性經濟衰退。

十年減貧付之東流

東協GDP已連續十餘年以5%上下的勢頭高歌猛進,直到迎頭碰上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讓世界各地緊急按下暫停鍵,由此延伸出供應鏈供給中斷、物流受阻等問題,早已借全球化之風深度嵌入國際貿易體系的東南亞自然首當其衝。此外,東南亞部分國家抗疫不利,也嚴重拖累了經濟的復甦。

不論是東協自身還是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都預測今年東南亞經濟將下滑4%左右——各家預測數值雖略有差異,但為22年來的首次負增長是肯定無疑的。

由於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民眾缺乏穩定的收入和充分的社會保障,聯合國因此預測疫情將讓東南亞2.18億的非正規就業人口陷入貧困——東南亞人口總量也才6.55億左右。換而言之,一場疫情,或讓東南亞數十年來的減貧成果付之東流。

資料圖來源:印尼媒體

各國都有本「難念的經(濟)」

就具體國別來看,各國經濟的起伏基本與阻擊疫情成功與否高度掛鈎。

比如印尼,是東南亞的最大經濟體,但因民眾防疫意識薄弱,其新冠疫情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也是東南亞最高的——截至12月24日,印尼累計68.6萬人確診新冠,其中20408人不幸離世。先前還有個小插曲:因一下子往台灣「輸入」幾十例新冠感染者,台灣一度暫停接收來自印尼的打工人。印尼也有過嚴格的防疫政策,而長期的封鎖防疫導致經濟趨冷,2020年印尼GDP將從先前預計的萎縮0.6-1.7%降至-1.7與-2.2%之間。

疫情曾讓泰國國內反政府示威的聲量短期降低,但也重創了國家經濟。同樣受全國封鎖政策影響,以旅遊業和對外貿易為主要增長驅動力的泰國經濟前三季GDP累計同比下降6.8%,泰國央行目前預計全年GDP將萎縮6.6%。

為讓占GDP總量20%的旅遊業升溫回暖,4-9月禁止遊客入境的泰國政府於10月終於允許國際遊客有限進入,近來更是對56個國家推出新的免簽證入境計劃。但不料有地方爆發大感染群,全國封鎖的可能性再度驟升。世行為此警告,倘若再次封鎖,泰國國內消費、失業率將進一步惡化——道理大家都懂,但平衡經濟與生命的政治,哪是那麼好掌握的事。

菲律賓防疫超「硬核」——「待在家裡還是待在棺材裡」還真不是唬人的標語,真有民眾因無視防疫規定被警方槍斃;奈何政策嚇住了人,卻嚇不了病毒。受醫療體系脆弱等國情所限,菲累計新冠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在東南亞均位居第二——截至12月24日,確診46.4萬人,其中9048例死亡。因封鎖和雪上加霜的颱風,世行表示菲律賓今年經濟萎縮8.1%,超乎預期。

菲律賓當地出現「抬棺材」宣稱防疫(圖/菲律賓媒體)

在10月之前,馬來西亞抗疫表現可圈可點,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基本控制在百人以下;自10月起,受外籍勞工、集會選舉等因素影響,大馬疫情急速惡化,每日新增確診人數破千已非新鮮事。「有條件行動限制令」限制了病毒的擴散,但也抑制了經濟的復甦,世行預計大馬今年經濟收縮5.8%。

除了上述四國,新加坡、柬埔寨等國的GDP或多或少也將慘澹收盤,在此不贅述。

「靠同行襯托」,有個國家的經濟在東南亞里一枝獨秀,秀到有媒體用「逃出生天」來形容——那就是中國讀者甚是關注的越南

縱然受疫情打擊,經濟增長難以重複往年6%上下的奇蹟,但越南今年GDP仍能正成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20年越南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2.4%;而據總理阮春福宣稱,越南計劃投資部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越南經濟有可能實現2.5-3%的增長——與對今年中國經濟的預估相近,也都處於世界增長最快的國家行列。

得益於在此次大流行病發生之前的「和平時期」主動應對——如強化入境限制和檢疫政策、於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為期15天的社會隔離措施等,且從政府到民眾都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因此直至12月底,越南累計確診人數都未超越1500人,其境內生產活動在短期外出限制令過後也能迅速恢復,是東南亞域內最早復工復產的國家。相應地,其GDP前9個月同比增長2.12%。

內部來看,疫情期間,越南加大對企業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也通過加大對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來拉動經濟。與此同時,失業率的有效控制也讓占GDP比重逾七成的私人消費相對堅挺。

而就與國際市場互動來看,雖然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推遲了外商對越南的投資進度,但出口增加依舊是支撐越南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越南工貿部副部長杜勝海於12月中旬在「2020年越南出口促進論壇」上給出了相關數據:至2020年11月底,越南貿易順差額達201億美元,刷新記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891億美元,同比增長3.5%,其中出口總額達2546億美元,同比增長5.3%,進口總額達2345億美元,同比增長1.5%。

而在出口國家中,中國和美國對越南起了重要的輔助作用。越南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前9個月,越南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15%,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23%,達到547億美元。

越南是東南亞地區最早復工復產的國家(資料圖/越通社)

凜冬突至,抱團取暖

對東南亞而言,經濟衰退的打擊是巨大的,為此各國均實施了一攬子力度較大的財政刺激政策,推動經濟復甦。

除了上文提到的越南,汶萊、泰國、柬埔寨通過薪金補貼,印尼通過直接捐款和糧食援助等方式向企業和家庭提供救助。再比如,寮國整合了財政預算、提高了徵稅和分配效率,柬埔寨、馬來西亞和印尼重新確定了政府支出的優先順序。

自救固然重要,但畢竟紛紛走了幾十年的出口導向工業化之路,重新綁緊與大國的牽線無疑是東南亞各國的當務之急。於是,東南亞與大國和國際組織的合作全面加強,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以此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

2020年,東南亞經濟外交的亮點之一就是區域合作升級,經濟合作取得顯著成果。其中分量最重的,就是歷經八年,由東協主導,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積極推動的世界最大自貿協定「區域全面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正式簽署。

11月15日在越南首都河內拍攝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儀式現場。(圖:新華社/越通社)

RCEP簽署後,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通過立即降稅和十年內降稅兩步,最終實現零關稅的目標。對東南亞各國而言,協定將帶來一定挑戰,但無疑能帶來更多獲利,優化規則不僅能吸引更多外資,也有助於完善、發展區域內的供應鏈布局。

與此同時,東南亞也積極加強與個別經濟大國的合作。除了中國,最為矚目的自是已在東南亞耕耘幾十年的日本。

自二戰結束以來,日本就對東南亞特殊關注,在經濟領域更是試圖與東南亞組成「雁行發展模式」。疫情期間,為減少對華依賴,日本政府更是出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緊急經濟對策」,其中包括一項企業改革供應鏈的計劃,對於向中國之外其他國家分散生產基地、謀求產地多元化的企業提供經濟補貼。在日本經濟產業省於7月公布的第一期名單中,就有30家移至東南亞。

不管日本是出於政治博弈還是經濟利益,日企的布局無疑與當前東南亞發展需求相契合。雖然在落地實踐方面,日企與東南亞當地也存在一些摩擦,但兩者總體是擁抱合作的態度。

談及東南亞的外交,美國-東南亞的關係不能不談。不過,在川普四年的治理下,美國-東南亞的關係有些微妙,尤其是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決定,極大打擊了東南亞對美國的信任。如今美國雖然仍影響東南亞經濟,但已不是唯一影響因素。

今年,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正式啟動,新機構資金規模比原先擴大一倍之多,達600億美元,據稱瞄準東南亞基建市場。美還將2009年啟動的「湄公河下游倡議」升級為「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加強與東協的次區域合作。考慮到美國以往「口惠而實不至」的黑歷史,這些決策的影響有待觀察。

不過,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一定程度上讓東南亞各國漁翁得利。包括微軟、亞馬遜等巨頭在內的不少跨國企業紛紛加大對東南亞的投資,眾多製造業產業鏈也轉入東南亞,企圖以此躲避高關稅、制裁等風險。

然而,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可不止針對中國。為縮小所謂的貿易逆差,「加征關稅」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始終懸在東南亞頂上;此外,美國也將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這幾大東南亞主要經濟體都列入到匯率操縱觀察名單中,同時對印尼展開有名的「301調查」。

毫無疑問,川普讓美國-東南亞的關係面臨挑戰,如今東南亞各國對將於1月上台的拜登政府寄予厚望,期待屆時拜登能放棄貿易保護主義大旗,不改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與中國有合作,也面臨挑戰

儘管面對疫情和美國的干擾,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合作再次邁上新台階。2020年,東協超過歐盟、美國,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東南亞投資持續增加,雅加達萬隆高鐵、中老鐵路等「一帶一路」標誌性項目穩步推進。

此外,2020年也是中國-東協數字經濟合作年。中國與東協舉辦了數字經濟合作論壇,發表關於建立數字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的倡議,雙方的合作將涉及5G、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數字經濟合作有望成為未來中國東協合作的新動力,預計到2025年,東協數字經濟將從2015年占GDP的1.3%提高到8.5%。

中方還提出將加強「瀾湄合作」與「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戰略對接,進一步拓展貿易和互聯互通合作,推動協同發展,建設更有韌性和可持續性的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

不過,中國-東協合作的天空並非一片晴朗。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美、日、印等大國不斷加大對東南亞戰略投入,在此背景下中國在東南亞的海外利益保護將面臨一定的難題。

當前,中國國內也有不少輿論擔心承接產業轉移的東南亞,尤其是越南,是否會在將來成為中國的有力競爭者。其實這一問題不必過度擔心,畢竟越南市場相對狹小,與中國遠非一個量級,而且當地基礎設施落後、產業鏈配套不如中國完善。此外,越南當前相對於中國的要素優勢——如地租、人力成本——也隨著經濟的起飛而不斷弱化。對於越南而言,相比「取代中國」,它當前的目標更可能是——挑戰印尼。

資料圖來源:谷歌地圖

結語

2020年「黑天鵝」不期而至,但東協在疫情的巨大衝擊和大國博弈的壓力下艱難地維護住地區的和平穩定,並推動了復工復產。不少國際經濟組織甚至在今年年末預測,明年東協經濟將繼續以不低於6%的速度增長。由此可見東協國家經濟的韌性和張力。

「患難見真情」,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是這一年東協外交的一大亮點,筆者相信在現在及未來,這也會是鞏固東亞乃至亞太地區秩序的重要基石。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