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中資企業生存調查:訂單銳減,產業鏈短板令企業攻守兩難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1-08-03T09:51:50.548868+00:00

這段時間,趙勇(化名)的心情一直很忐忑。他是廣東一家手袋企業的總經理,臨近年關,趙勇設立在柬埔寨的加工廠,依然處於半停工狀態。「受疫情影響,現在訂單銳減,跟往年相比,今年的行情太差了。」電話中,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可以聽出趙勇無奈的嘆息聲。

這段時間,趙勇(化名)的心情一直很忐忑。他是廣東一家手袋企業的總經理,臨近年關,趙勇設立在柬埔寨的加工廠,依然處於半停工狀態。「受疫情影響,現在訂單銳減,跟往年相比,今年的行情太差了。」電話中,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可以聽出趙勇無奈的嘆息聲。

早在2016年,趙勇就將工廠從廣東搬遷到了柬埔寨。談及當初在東南亞設廠的原因,趙勇坦言,「主要考慮到的就是人力成本,土地也很便宜,還有就是當地的關稅優惠政策。」

與趙勇有類似經歷的企業家不在少數。隨著國際產業鏈的重構和全球產業布局的調整,東南亞、南亞等地區依靠要素成本優勢,在過去幾年承接了大量的傳統製造企業。但是,今年的一場疫情,令這些地區的產業鏈短板凸顯出來,眾多搬遷至此的企業,面臨著諸多現實的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企業正在面臨著去留的新選擇。

產業鏈短板凸顯

今年,一場疫情令趙勇的企業蒙上了陰影。「因為疫情,訂單少了很多,算下來,全年估計至少減少30%。」他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

下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趙勇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國內。「訂單少了,而且因為疫情,許多工人也沒法來上班,這讓工廠經常是處於半停工的狀態。」

幾年前,面對國內日益攀升的勞動力成本和關稅的壓力,趙勇也決定到柬埔寨設立工廠。趙勇的決定,也暗合了當前國際產業鏈的漂移路徑。

近代世界史上有過幾次大的產業轉移,產業轉移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全球製造中心的轉移。此前的三次轉移都是從生產成本高的向生產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遷移,如今,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要素成本正不可避免地上漲,加上不斷提速的製造業升級轉型,因此產業轉移的趨勢正在顯現。

越南為例,數據顯示,2018年越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近354.6億美元,是2017年同期的98.8%。目前,越南的外資企業主要以紡織類、電子類、印刷包裝類企業為主,這主要得益於越南的關稅以及正處於勞動力紅利期的優勢。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稱,傳統製造企業出海,有的是考慮成本,向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地方去轉移。有的企業是基於自身發展戰略的需要,主動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當然也有企業是為了規避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

林江發現,搬到東南亞的企業,主要分為幾類,一部分是屬於污染行業,國內不斷提高的環保要求倒逼這部分企業向海外轉移;一部分是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還有一部分就是屬於外貿為主的企業。

不過,幾年運營下來,許多企業發現,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的順利,趙勇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柬埔寨4年多的時間,當初衝著勞動力成本優勢而來的趙勇,發現東南亞的人工成本也已經慢慢漲上來了。他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剛來柬埔寨時,國內勞動力成本是這邊的3倍多,如今,這個數據已經降到了2倍左右。

令趙勇擔憂的是,雖然東南亞地區勞動力成本降低,但工人的工作效率以及技能,跟國內的工人相比還有的差距。「從我觀察到的情況,國內一個成熟的工人,從效率上來看,一般能抵得上這邊兩到三個勞動力,綜合工資,實際勞動力成本也差不多了多少。」

羅先生是廣東一家家具企業的負責人,幾年前,經過幾番考察,他決定將企業搬遷到越南。今年以來,羅先生在越南的工廠同樣面臨著訂單下滑的困境。同時,他還要面對不斷高企的物流成本。「疫情之下,物流成本飛漲,綜合對比,感覺還不如國內價格有優勢。」羅先生說。

國內玩具巨頭龍昌集團很早之前就在印尼設立了工廠。今年,雖然有疫情的影響,龍昌集團的訂單則實現了逆勢增長。龍昌集團董事總經理梁鍾銘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龍昌玩具除了在印尼有工廠,在全球很多地區也都有基地,得益於此前國際化的布局,龍昌玩具在今年抵擋住了疫情的衝擊。

作為最早赴東南亞設廠的企業,龍昌玩具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梁鍾銘介紹,目前,東南亞各類技術人才仍然十分缺少,製造業最需要的中級人才缺口很大。由於人才的缺乏,導致當地產業鏈一直在低端環節徘徊。

梁鍾銘認為,目前來看,東南亞地區供應鏈還沒有那麼齊全,很多東西都缺乏。「這令許多感到頭疼,比如企業要生產一個產品,當地產業鏈不能完全支撐,還需要國內的供應鏈來輔助,這無形中就加大了企業的成本。」

趙勇就面臨著這個現實的問題。他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只要是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必須要回到國內才能生產。

企業去留抉擇

面對現實的困境,眾多出海的企業,正面臨著去留的選擇。

有的企業選擇了繼續堅守。當被問及是否有考慮回遷到國內時,趙勇坦言,「已經不太可能了。從我們這個行業來看,產業鏈的轉移是大勢所趨的。」在他看來,成本是一方面,關稅則是更重要的因素。

而像龍昌玩具這樣的國際化企業而言,則更多考量的是產業鏈環節的如何布局。梁鍾銘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目前,東莞已經成為龍昌集團的研發、物流和服務中心,研發高端化的產品,而印尼的工廠,則主要是傳統的OEM加工。

不過,梁鍾銘也認為,企業海外布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慮諸多的因素,包括運營成本、工人、供應鏈配套、物流乃至當地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他看來,今後,新企業要走出去,需要考量的因素將增多。

林江分析稱,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仍然具有成熟的供應鏈配套、基礎設施等完整而穩固的供應生態體系,這仍然是相較於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的最重要的優勢。這會讓那些計劃海外布局的企業,考慮節省下的成本是否能夠應對由供應鏈不成熟所帶來的挑戰。

溫國雄是東莞市玩具及嬰童用品協會的會長,他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下半年以來,一些此前出海的企業曾主動與協會取得聯繫,表達了想要回國發展的意願。「許多企業發現,國內不僅有完善的產業配套和成熟的產業工人,還有廣闊的消費市場。」

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為外貿出口企業調整發展布局、應對外部挑戰創造了廣闊的迴旋空間。面對這樣的機遇,眾多港資和台資企業也在積極調整發展策略。

港商溫國雄就是其中的代表。「我的很多朋友都跑去東南亞甚至是非洲設廠,但是我不想離開內地,也不會離開。」溫國雄介紹,當時,他也曾去過東南亞進行考察,但一番考察下來,他還是放棄了布局海外,而是選擇在重慶設立工廠。

溫國雄不但沒有離開珠三角,還加大了在內地市場的投資。「10年前,我就在重慶購置300畝地投資設廠,而且為了響應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號召,還加大了投資。」溫國雄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他在重慶投資1.4億元的保稅倉即將投入使用。

紮根內地市場的溫國雄也收穫了發展的紅利:雖然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是他投資的康達玩具上半年出口額依然上漲了70%。「雖然下半年增速有所下降,但是預計全年增長會維持在50%—60%。」溫國雄說。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在目前的背景下,中國應該更加主動一些,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讓一部分國外企業有序回到國內發展。因為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東南亞等地區的產業鏈短板,希望能回到國內發展。未來一段時間,製造業外遷步伐或將放緩。

此前,工信部提出,支持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這成為一些企業的新選擇。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多個中西部紡織產業園建成,顯示出中國紡織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以四川為例,今年以來,包括瀘州、自貢等地都有相關產業園開建,當地紡織產能大幅提升。

白明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稱,「對於中西部地區而言,應該了解這部分企業特殊需求,積極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此來促成更多企業『鳳還巢』。珠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則應該創造條件推動傳統企業加快轉型升級,讓企業去搶占廣闊的國內市場。」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