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是什麼,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什麼?

小景追劇 發佈 2021-08-03T09:44:32.776586+00:00

經歷了六七十年代的初期發展後,八十年代的製作人繼續以菲林為媒介,同時開始了以影帶進行拍攝。 其中一些創作人,如毛文羽、沈聖德、榮念曾和高思雅,志於開拓八毫米菲林的概念性實驗,就影片的形式和結構進行探索。

經歷了六七十年代的初期發展後,八十年代的製作人繼續以菲林為媒介,同時開始了以影帶進行拍攝。 其中一些創作人,如毛文羽、沈聖德、榮念曾和高思雅,志於開拓八毫米菲林的概念性實驗,就影片的形式和結構進行探索。 相對於這種實驗性質較強的作品,有導演則以模擬大電影的製作方式拍出非主流超八劇情片。 當時這些作品較多被稱為實驗電影,直到1988年,關柏煊導演的《一樓一故事》便掛著獨立電影的稱號在商業戲院上映。 當年的電影業包容性高,很多獨立電影並不會強調其製作是獨立與否,沒有明確區分主流及獨立電影。


到了回歸過後,這些非主流的電影製作才更廣泛地被稱為獨立電影,取代了原先實驗電影的形容。 當時政治和市場上的變化,加上媒體科技的普及,驅使獨立電影的發展變得更蓬勃。 現時不少活躍於主流或獨立電影圈的電影人憑著九十年代興起的獨立電影比賽平台初試聲啼。 他們的作品題材多元化,涉及到鄉村歷史、性別流動、個人成長、家庭關係等議題,往往反映出創作者對社會的洞悉與關懷。 獨立電影的內容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但一直體現著獨立自由的創作精神。 可是,長久以來在製作資源、融資、發行等方面的困難都沒有解決,更長遠的問題則是缺乏足夠的教育資源和交流平台供予電影人和觀眾溝通,建立市場。


《電影圖景》一書中提到:當獨立電影人開始善用新媒體向年輕人推廣電影藝術,他們心目中的觀眾群對電影的興趣已經大不如前。如何吸引更多的觀眾買票入場看電影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買票看『深奧』的獨立電影呢?不論在主流或非主流市場,觀眾拓展的工作講求深耕細作。而在開拓觀眾群前,獨立電影在現今市場中,或許社會上的定位及角色尤其值得關注和深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