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的起源,為什麼現在獨立電影消失了?

蛋白不白 發佈 2021-08-03T09:44:24.039876+00:00

追溯至六十年代中,獨立電影和錄像的發展始於這個時期。

追溯至六十年代中,獨立電影和錄像的發展始於這個時期。資深獨立電影及錄像製作人馮美華曾根據作品的攝錄媒體——十六米厘菲林、八米厘菲林、影帶、數碼錄像,和製作年代——由六十年代起到九十年代後期,把本地獨立影片劃分為幾個階段,概括這些不受商業元素影響、創作過程自主、具獨立意味的作品的發展史。


六、七十年代的年輕電影人——羅卡、石琪、何藩、金炳興、方育平、章國明、唐基明等人作為先鋒,他們開始以十六米厘和八米厘菲林進行拍攝。敢於嘗試的作風讓他們製作出一系列別樹一幟的短片作品。尤其在七十年代,輕巧的超八攝錄機的出現令影片製作更加普及,這段時期有超過二百多部作品。當時的本地獨立電影推動者——衛影會和火鳥電影會亦舉辦了幾個重要的實驗電影展,推廣影片製作中的「實驗主義」風氣。


可惜的是,這些早期作品大部分都已失傳。即使是一些舉足輕重的作品,如章國明的《異世之所》、何藩的《離》、孫寶玲的《迷》,也未能保存下來。那些風格迥異的作品,不但在內容概念上有創新的想法,更大膽地加入西方電影美學元素,嘗試技巧上的實驗,探索影片的可塑性,為本地製作創下先河。與此同時,七十年代亦多了一些以社會及政治性議題和城市空間及文化遺產為主題的作品,就如許鞍華為小區組織協會而製作的超八記錄片《棲身之所:艇戶行動》和唐基明的《人與畫》,從生活中汲取題材,記錄社會的變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