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重用法家主導改革,為何秦國一統天下,韓國第一個被滅

執筆談古今 發佈 2021-08-03T08:48:43.436710+00:00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重用法家李悝實行變法改革,使得魏國走上富強之路。而魏國強大後,立馬走上擴張之路,首選目標是西邊的秦國。秦國被迫割讓河西給魏國,自此,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重用法家李悝實行變法改革,使得魏國走上富強之路。而魏國強大後,立馬走上擴張之路,首選目標是西邊的秦國

秦國被迫割讓河西給魏國,自此,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

此舉,深深刺激了天下諸侯,於是,幾乎在同時期,秦國和韓國都開始重用法家實行政治改革,秦國的是人所周知的商鞅變法和韓國的申不害改革。

商鞅變法已經不用我來多說什麼,大家的在歷史課本上學了很多次了。而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改革,知道的人就相對來說少很多。

但是,雖然是同時期的改革,而且還都是法家的改革,但是兩國的的變法效果卻是天壤之別,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而韓國的申不害改革,雖然也讓韓國強盛一時,但是在申不害死後不久,韓國就立馬衰落了,變法的效果曇花一現便消失了。

為何商鞅變法取得了這麼好的效果,而申不害改革卻是曇花一現。兩者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這裡面的主要原因,除了兩者的改革基礎和地理位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主導兩者變法的人,雖然都出身法家,但卻是法家不同的派系。

在法家中,根據主張的不同法家被分為三派,分別以商鞅為代表的法治派,以申不害為代表的術治派和以慎到為代表的勢治派。

三派雖然都同出法家,都主張以法治國,強調鞏固君主的權力,但是由於三派的具體的主張不同,其所倡導的治理國家的手段也是不同的,造成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別。

首先是商鞅的法治派,這個派系主張強調絕對的法治,重視法律和規章制度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上,上到君主下到百姓,所有人都必須遵令行事。

而且法治派有點類似今天的計劃經濟,要求民眾的所有的一舉一動都必須按照國家法令行事,從生活習慣到農業生產,秦國的法律深入到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並且法治派的主張是輕罪重罰,是以嚴刑厚賞來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無或缺賞,凡犯法違令的人無所逃罰。

法治派強調「以法治國」,要求國家官吏學法明法,百姓「以吏為師」。同時強調法律的普遍性,強化法律意識。

不赦不宥,主張凡是有罪者皆應受罰,鼓勵告奸,用法律手段剝奪舊貴族特權。法治派的舉措剝奪舊貴族對地方政權的壟斷權,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其次是慎到的勢治派,這個派系是法家的純理論派系,其主張融合了一部分的道家思想,闡明「法」具有客觀性和普適性,為法家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石。

其第一次在理論上對法家學說進行了總結, 構建了較為完備的「以法治國」理論體系。

慎到主張完全拋卻主觀認識而徹底以客觀標準來衡量萬物, 這個客觀標準就是「法」。而法又如何能被萬物接受呢?這便要靠政治的權勢。

其,強調「勢」的概念,所謂勢即是威權。慎到強調加強統治者的權力,主張君主可以「握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打擊典型來震懾朝野。

勢治派要求把政府的威權儘量擴大,,使君主成為臣下恐怕的對象,以起震懾作用。

治理國家和變法,都要看準「勢」的變化,要讓形「勢」總是站在自己這邊,依靠控制「勢」而達到控制變法和強國的目的。

最後,重點講一講申不害的術治派,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舉措和商鞅類似,一樣是開阡陌,廢井田,加強中央集權。

申不害的變法改革也使韓國成為列國不敢小覷的強國,申不害時期的韓國有『勁韓』之稱。

但是,與商鞅不同的是申不害強調術的概念,其教導國君韓昭侯,要用「術」去駕馭群臣,而術就是所謂的「帝王權術」。

其強調統治者必須以帝王之術來控制手下,以達到鞏固自己權威的目的,「術」是指控制觀察人際關係,及察言觀色,控制操作上下級關係的方法和手段。

術治派提出最高統治者必須用術,君主應以「獨視」、「獨聽」、「獨斷」的手段來實行統治。

術治派認為,「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其強調君主不能相信任何大臣,要與大臣保持一定距離,保持自己的神秘和權威,而臣子們摸不透君主的想法,必然只能一心效忠,不敢有自己的私心。

申不害和韓昭侯,幾乎僅憑超強的政治手腕,和帝王權術,就扭轉了韓國孱弱的頹勢。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強勢的君主或者統帥,對於敵人的威懾力,被反覆證明具有巨大的作用。

但是,申不害給韓國王族過於強調『術』的重要性,使得對法家的核心『法』有了巨大傷害。

雖然勢派、術派也同樣以法治為先,為基礎,與法派的分歧在於,過多的依賴於君王自身,遇到有為之君還好說,一旦遇到昏君必給國家帶來混亂。

果然,韓國在沒有申不害這種能臣之後,王族對國家發展的重心就找錯了方向。

君主醉心於研究王族統治穩固的『馭臣之術』,而忽視法治制度建設,致使韓國官場變成君臣互相詭計權謀之地。

所以,韓國變法與秦國變法其基本內容是完全一致的,但韓國變法因申不害的死而告終,從此韓國一蹶不振。

相反的是秦國商鞅雖死,但商鞅建立的法治思想卻被秦國忠實繼承,一直到秦王朝滅亡。

所以要想一個國家富強,必須依賴於制度的建設,而不能寄希望於「明君賢臣」模式,只有依靠法制和制度的貫徹,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結局,保護改革的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