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案」究竟在說什麼?細思之下,我們不難找到明亡的原因

說文說事 發佈 2021-08-03T07:50:25.366719+00:00

關於被某位公眾人物說成是「三無王朝」——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的明朝,歷來就在民間引起了諸多爭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弔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這個不盡人意的結局,更是讓無數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關於被某位公眾人物說成是「三無王朝」——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明朝,歷來就在民間引起了諸多爭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弔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這個不盡人意的結局,更是讓無數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其實,明朝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敗給滿清,引發了所謂的「華夷之辯」。

中國的老百姓很多在閱讀歷史的時候,都喜歡當中國式的家長,自家的幾個孩子打架,誰打贏了誰打輸了,都無所謂。要是自家的孩子輸給了「別人家」的孩子,那就會不由自主地蹬鼻子上臉。很多時候你還很難從道德和情感上去對這樣一種歷史觀批評、糾正什麼。畢竟一個人的情緒是需要很多的見識和理性才能控制的。但是從邏輯上的因果關係來講,一個事物的突然衰敗不可能是毫無徵兆,明朝最終滅亡也不可能是毫無預兆的。

今天,我們就從「明末三大案」這條邏輯線來梳理一下,為什麼崇禎時期的明朝會讓人感覺到無力回天了?在史學界,基本達成共識三大案標誌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

這一切要從「明實亡於萬曆」這句話開始說起。明神宗萬曆帝絕對是一個極具個性的存在,這位仁兄用「幾十年不上朝」的行為藝術讓歷史牢牢地記住了他。但是這麼一個甩手掌柜卻是有明一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甩手掌柜當久了,店裡很難不出事。在萬曆晚年,隨著皇權、文官集團和宦官的政治鬥爭越來越複雜,逐漸牽扯出「明末三大案」

所謂的「明末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是指萬曆朝及以後圍繞帝位爭奪的三次政治鬥爭,涉及皇帝、閣臣、宦官、後宮等多方政治勢力。這三件案子本質上是各方勢力為了圍繞皇權而產生的權斗,三個案件看似各自獨立,但實際上卻是互有聯繫,甚至可以說是逐步延伸、擴散的,就好象一部劇集的一、二、三部或者上、中、集。

這三大案在歷史上的影響十分巨大,甚至被成為「亂明三大案」。其原因主要有三: 1、「三大案」標誌著皇權衰落;2、「三大案」導致明朝政治失衡;3、「三大案」的餘波不斷。也正是因為這種巨大的影響力,「明末三大案」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探究不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它究竟在說些什麼?也許,我們會發現,在眾說紛紜的歷史中,真相有時候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探尋真相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能帶給我們什麼的思考,最後的局面是什麼。

01、「三大案」的來龍去脈

封建社會的皇權繼承一直有「立嫡立長」的規矩,但是萬曆帝當時的皇后沒有子嗣,所以「立嫡」對於當時的萬曆帝來說就是一句空話了。那麼,退居其次,萬曆帝就應該立他的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的,但是萬曆帝又十分偏愛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所以一度萌生廢長立幼的想法。這一想法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對,以明末著名的東林黨尤甚。

面對壓力,萬曆帝是趕不上他爺爺嘉靖帝的。想想嘉靖帝當然弄「大禮議之爭」時,那是何等的「雖千萬人吾往矣」?在朝臣們的「正義凜然」的反對下,萬曆帝屈服了,還是立朱常洛當了太子。無怪乎人們常說「祖制和道德是對皇權制約最有效的武器」。

但是,我們永遠要正視一個問題,人的慾望是最經不起引誘的。原本沒有聞到肉香的人,或者對於能不能吃肉並不會有很深的執念。但你如果天天在他耳邊說,我準備讓你吃肉,你安心地等著吧。這個原本聞到肉香的人在大失所望之後是很難善罷甘休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去隨便勾起別人的慾望,一個人的慾望被勾起之後,他得到了,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他沒得到,他會因此埋怨報復。

鄭貴妃和他的兒子朱常洵以及那些早早上了福王黨這條船的政治投機分子們,開始不安分了。先是被立為福王的朱常洵也不願意赴封地就蕃,隨後是福王黨與太子黨開始各種「狗咬狗、一嘴毛」。但好在萬曆還活著,他們也不敢太明目張胆,所以事情也沒有到達不可控制的地步。

但是到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張差手持棗木棍,闖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逢人便打,傷及守門官員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內官韓本用將持棍男子抓獲,宮內才平靜下來。事後,張差供認系鄭貴妃手下宦官龐保、劉成收買來刺殺太子的,該案史稱梃擊案

梃擊案發生後,出於多種考慮,萬曆不願此事鬧大,於是判了張差一個「凌遲處死」就匆匆結案了。然後,龐、劉兩個太監也在宮中被秘密處死了,太子朱常洛地位因此而更加穩固了。這個案件被認為是太子集團導演的苦肉計鄭貴妃集團蓄意謀殺的觀點皆有之,但是由於萬曆的壓制而草草了結,遂成秘案,諸多蹊蹺已無可得知。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史稱泰昌帝。明光宗登基僅僅十天,便一病不起。究其原因,竟是鄭貴妃與泰昌帝當太子時就寵愛兩名李氏選侍中的「西李」交好,通過西李給泰昌帝進獻了8名絕色美女。這8位美女發揮了她們的殺傷力,5天之後,便讓泰昌帝腿腳發軟、上吐下瀉了。

皇帝一生病,太醫不急太監急呀一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的太監崔文升趕緊獻上靈丹妙藥,泰昌帝一想到還有8位美女在等他,也就急不可待地吃了,結果病情反而加劇了。這個時候西李就以侍奉為由入住光宗寢殿。八月廿九日,病情越來越嚴重的泰昌帝又收到來自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的紅丸,聽說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泰昌帝也未及多想,當即就服了一粒,果然感覺好多了,於是又迫不及待地再來一粒。結果這個「再來一粒」可沒後世「再來一瓶」那麼溫柔,直接讓泰昌帝第三天半夜裡就去追尋他那屍骨未寒的爹去了。這起案件就是所謂的「紅丸案」

泰昌帝繼位一個月即駕崩,朝內黨派紛爭激烈,案件相關的首輔方從哲、李可灼、崔文升成為眾矢之的。後來在閣臣韓爌主持下,由新即位的天啟帝下旨問崔、李二人罪。朝廷怕「紅丸案」引發的各派爭鬥無休無止,也是草草了事。其中的疑點並未澄清,又成一樁迷案。

泰昌帝死後,性格懦弱的太子朱由校(後來的明熹宗天啟帝被泰昌帝寵妃李選侍控制。為了把持朝政,李選侍和鄭貴妃集團、太監李進忠(後改名魏忠賢)勾結,挾持天啟帝,堅持居住在天啟帝所在的乾清宮內不搬走,無法舉行登基大典。李選侍提出的諸如封自己為皇太后的要求被朝臣拒絕,雙方矛盾激化。「東林黨」人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使出各種手段,最終逼迫李選侍移到仁壽殿噦鸞宮,李選侍最後被其養子朱由校宣布淫亂後宮而殺。此事件史稱「移宮案」

上述便是「明末三大案」的來龍去脈,表面上看起來事實清楚,過程簡單。但其實都是一些細思極恐的問題,其複雜的內在邏輯我們過後再談,先來看看它們的重要影響吧!

02、「三大案」的重大影響

籠統一點地來說,明末三大案本質並不是是非之爭,而是派系鬥爭。朝野上下、宮廷內外,無不牽涉其中。這種高頻率、大面積的權力鬥爭,直接分化了大明朝的統治陣營,加劇了大明朝的體制虛弱。就好像一個本就病重的人,卻被一群中醫和西醫當作比拼醫術高低的道具了,這人不死得更快,那就是一個奇蹟了。

此起彼伏的政治鬥爭、無休無止的權力傾軋取代了大明朝正常的政治生態,成為統治階級最為用心的事情。與此同時,大明朝廷內有源源不斷的農民起義,外有東北女真屢屢犯邊的外族入侵。「三大案」使得大明朝廷一片混亂,卻又無心治理。亂明,由此而始!

具體一點來說,「三大案」的直接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皇權衰落;「三大案」實質上是皇權爭奪鬥爭的外在呈現,無論布局者是誰,都彰顯出明朝帝室對皇權控制力的衰退。梃擊案和紅丸案當事人明光宗甚至無法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移宮案中,後宮與朝臣爭奪皇權的鬥爭已經公開化,演變為人身衝突。縱觀移宮案始末,沖在第一線的始終是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黨的馬前卒,楊漣時任兵科給事中,左光斗時任御史,這些人級別不高,卻能直接沖在皇權鬥爭的第一線,說明帝室對皇權的把控已經衰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2、政治失衡;一個王朝政治的穩定,一定是建立在多方實力互相平衡和牽制,並形成良性制約的基礎上,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也是基於這一點。萬曆帝時期,晚明官場五極:皇帝、東林黨、其他黨派、後宮、閹黨互相制約,這也是萬曆多年不上朝,還能維持政局穩定的原因。但是,隨著萬曆帝駕崩,三案迭起,皇權衰落到極致,大明朝的政治平衡再難穩定。比如,在擁立過程中表現得太突出的東林黨就一家獨大,成了眾矢之的。後來天啟帝朱由校不得不通過扶持不同派系來強行維持統治穩定。天啟帝繼位初期,在東林黨的一手遮天之下,明朝出現了史書所謂「眾正盈朝」的局面,但這個「眾正盈朝」只是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文人集團的自我陶醉罷了。明末三帝中天啟帝尚算是有些權謀的,很快他就摒棄成見,扶持了當初移宮案對手李選侍的貼身太監李進忠組成了閹黨,用來打壓東林黨。結果顧此失彼,結果這個李進忠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九千歲太監魏忠賢明末的政治失衡使得後來的崇禎帝再次走上了顧此失彼的老路,一步一步地耗盡大明的國運。

3、餘波不斷;所謂長痛不如短痛,三大案並沒有因為天啟帝繼位而結束,而是成為明末黨爭的重要工具。這其實和第二點有點類似。三大案背後的政治因素成了它們反覆被翻案的驅動力。天啟四年,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讓天啟帝感受到了強烈的不安。而此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大勢已成,史載「政移忠賢,同事者更希意阿旨,向高動即掣肘,楊漣二十四罪上,忠賢狠刺骨……」。次年魏忠賢組織其他派系,開始重審三大案,藉機打壓東林黨。天啟帝裝聾作啞,毫不過問,甚至楊漣死於獄中許久以後才知道。到了崇禎帝繼位後,朱由檢為了對付權勢熏天的魏忠賢閹黨,又藉機啟用東林黨的人打壓魏忠賢,手起刀落就迅速查辦了魏忠賢,並為三案翻案,東林黨再次獨攬朝中大權。即使明亡之後的南明小朝廷中,因為三案引發的鬥爭依然延續,成為不同派系互相攻訐的藉口和手段。三案的影響遷延數十年,直到南明朝廷覆滅,才算真的畫上了句號。

綜上所述,三大案的背後其實是明朝朝廷的政治內鬥,明英宗不顧朱元璋「宦官不得參政」的遺命,扶持了明朝第一個大太監王振,從而使得明朝進入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互相制約和平衡的局勢,終於讓大明朝在這個時候品嘗到了失衡的惡果。越是失衡,越想平衡,越想平衡,越是失衡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吞噬了大明朝200多年的國祚。

03、「三大案」的邏輯與真相

「三大案」的起因就是因為萬曆帝立太子這件事情開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誰能成為太子意味著很多人的利益歸宿,有利益衝突必然就會產生矛盾。基於這個出發點,我們重新梳理一下草草了事的「三大案」,不難發現很多於常理不合的地方。

首先從「梃擊案」說起:1、 一介平民為什麼能輕而易舉闖入太子住處?他的作案動機是什麼?2、 張差被抓後的供詞可信度有多高?張差被鄭貴妃安排人指使他去殺太子,難道龐保、劉成還會事先把身份和背景都給他交代清楚?3、 張差不是一個白痴,自知難逃一死,為什麼沒有選擇更痛快一點的自殺?4、 如果真是鄭貴妃安排的一切,為什麼沒有考慮到失敗的可能性,難道單憑一個手持木棒的平民就可以輕易殺死太子?5、 龐保、劉成最後被秘密處死可以理解為「息事寧人」,那麼萬曆帝對鄭貴妃的處理態度就存疑了,一個觸動國本的陰謀者,居然事後沒有收到一點牽連?6、 太子在遭受到生命威脅之後,為什麼能夠「既往不咎」地放過了鄭貴妃和福王?   

再來說說「紅丸案」:1、 朱常洛登基後為什麼還能接受想害死自己的政敵鄭貴妃送過來的美女?2、 朱常洛得病後為什麼會服用與鄭貴妃關係較好的太監崔文升的藥?3.、朱常洛病情加劇後為什麼會有一個鴻臚寺丞李可灼來獻紅丸?4、 一顆紅丸吃死一個皇帝,相關責任人居然最後都安然無恙,是誰在背後周旋?5、 如果說有人要朱常洛的命,那麼朱常洛死了,誰是最大的受益者?6、 朱常洛死了之後,又是哪些人?以什麼方式在收攏殘局?  

最後說說「移宮案」:1、 為什麼李選侍會不惜與鄭貴妃結盟而謀求立後、不顧朝中大臣反對而欲據乾清宮「謀挾皇長子自重」?2.、那些一向從容不迫、儒雅溫和的「東林黨人」為什麼一改往日做派,失去冷靜與理智,不計後果地去搶皇長子朱由校?3、 為什麼時當時官階低微的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可以直接衝進皇宮搶人?4.、是什麼原因讓一直視李選侍(西李)為養母的朱由校在登基後寧願背負不孝之名也要毅然決然地去揭露、打壓其宮闈惡行?5.、李選侍的宮闈惡行真的就是「實至名歸」嗎?6、 如果朱由校真的如此痛恨李選侍,為何後來又會重用李選侍曾經親密的戰友魏忠賢?  

通過上述分析,大家還會覺得「三大案」過程簡單嗎?再結合後面的反覆翻案,恐怕這些事情的背後有很多讓我們錯過真相的邏輯的複雜吧!

梃擊案」的幕後主使很明顯不是鄭貴妃。給你一根木棒,讓你橫衝直撞地去幫我幹掉太子?然後兇手被抓了就直接供出幕後主謀?顯然這不符合正常的邏輯。那麼「梃擊案」布局者的嫌疑就要落到太子黨——東林黨人身上了,東林黨人順利把他們支持的太子朱常洛推上皇位,不惜自編自導了這場「苦肉計」。「梃擊案雖然矛頭直接指向最大的威脅——鄭貴妃和福王,但其實是東林黨人爭奪政治話語權的一種不擇手段。因為此時福王朱常洵已經到洛陽就蕃一年了。萬曆顯然是了解這其中的齷齪的,所以鄭貴妃和福王才會不受牽連,但同時朱常洛接位也已經是大勢所趨,所以註定只能採取「和稀泥」的方式將案將草草了結。秘密處死兩個無辜的太監算是萬曆和東林黨達成了共識。太子朱常洛是受益者,自然也不會反對什麼。而達到了政治目的的東林黨也不想徹底激怒萬曆帝,所以見好就收了。所以,「梃擊案」就在大家的心照不宣中結束了。

等到心裡什麼都明白的朱常洛登基後,東林黨人對他的控制欲讓他感覺更恐懼,而且他心裡十分的清楚鄭貴妃其實很無辜,並且已經向現實妥協了,所以朱常洛才會放心信任鄭貴妃。從戰略角度上來講,要削減東林黨人的影響,還需要藉助鄭貴妃的力量。至於李選侍就更沒有理由要迫害朱常洛了,因為她本身就是朱常洛最寵愛的妃子,朱常洛好好地活著,她的利益才有保障。至於歷史上說她勾結鄭貴妃,推選鄭貴妃為皇太后,讓鄭貴妃推選她為皇后,這其實只不過是兩個女人想在政治上抱團取暖而已。東林黨人經過朱常洛上台後的一連串舉措,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扶持上台的皇帝原來背後別有用心,自然難免狗急跳牆了。如果朱常洛是因病而死,最合理的死法也應該是死在太醫手裡。為什麼會有一個鴻臚寺丞李可灼來獻紅丸,直接導致皇帝斃命?這背後如果沒有人刻意給這次事故開口子或者謀劃組織,顯然是難以想像的。顯然,東林黨在這次案件中的嫌疑還是最大的。

朱常洛死後,李選侍孤兒寡母沒有安全感是正常的。況且經歷了這麼多事情,李選侍再蠢她也知道這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操控著這一切。出於自我保護也出於對權力的渴望,李選侍選擇「挾持」年幼的朱由校坐地起價。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朱由校是由李選侍長期撫養成人的,兩人的感情基礎很好。而且李選侍對朱由校的撫養權力是經過朱常洛許可的,李選侍的親生兒子夭折了,一直把朱由校視為己出。最後,「移宮案」又在東林黨人的猛衝猛打下草草了事。但是,時任都給事中的楊漣、御史左光斗能夠直接衝進皇宮中去搶奪朱由校,本身就已經足夠耐人尋味了。朱由校繼位後,也是十分清晰地感覺到身不由己,就連對自己的養母李選侍都要違背初心地去詆毀、打壓。所以在根基漸穩之後,又刻意培植了乳母客氏和魏忠賢的新宦官勢力集團,用來制衡東林黨。

後來也恰恰是魏忠賢大勢漸成的時候,對「三大案」進行第一次翻案,並藉此對東林党進行了一次大清洗。爾後,宦官集團和東林黨圍繞著「皇權」反覆廝殺,此處就不展開講了。但是,從這種政治邏輯的分析結果來看,「明末三大案」就是一部精彩的權謀劇。我們不能武斷地說東林黨就是導演兼主演,但是東林黨無疑是其中戲份最多、份量最重的一個角色。

04、總結與感言

通過上述的描述和分析,其實我們並不難找出明亡的真正原因。常年的政治內鬥,使得大明朝廷的勢力分布已經嚴重失衡,無論是重用宦官的熹宗還是打擊宦官的崇禎,他們鑒於自身能力和格局的限制,一直都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過往矯正之路上漸行漸遠,而早已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卻再也經不起長久的折騰了,終於要亡了。

所以,在歷史上有一句「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戲言,雖然不能當真,但也完全不是沒有道理。假設崇禎沒有急於弄死魏忠賢,而是溫和地去調節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之間的政治平衡,也許明朝並不會亡得那麼快。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不要犯極端主義,用一種極端去解決另一種極端,無異於飲鴆止渴。比如,我們愛一個人沒必要把他捧上天,我們恨一個人也沒必要把他往死整。當你把所有的敵人都趕跑,你的身邊全是「朋友」,那麼這些朋友一定會出現你新的敵人,反之亦然。

崇禎帝打壓宦官集團,啟用文官集團,你能說他錯了嗎?但是大家可以去看看在大明王朝大廈將傾的時候,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在幹什麼?在窩裡斗、在明哲保身、在發國難財……一個權貴們寧願把財寶藏在家裡等李自成進京來搶,也不願意資助或借給國家做軍費的明朝,能支持多久呢?

當然,明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崇禎雖然志氣和骨氣都有,但是才氣和靜氣卻不足,就是一個主要原因。什麼事情都想立竿見影,什麼事情都要責全求備,還刻薄寡恩、不講方法,還疑心甚重、信心不足……但是,其重要的原因甚至說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爭來爭去的大明朝到了崇禎手裡,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崇禎的能力已經堵不住那些此起彼伏的漏洞了。

最後,回到「明末三大案」這個話題上來,套用一句話「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一連串的疑案背後是一連串的醜陋,皇帝、宦官、文官,沒有誰是乾淨的!我最為感到失落的是以「東林黨」為首的那幫文官,真是愧對文化、信仰和風骨這幾個詞!

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來,我還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體會到一個道理: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創造一種新的平衡局勢,那麼千萬不要盲目去打亂原有的平衡。即使很多時候原有的狀態會讓我們感覺很不舒服,但是亂動手術,只會讓我們更不舒服,甚至活不下去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