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叢生的時代 硬實力才是品牌常青之道

太平洋家居網 發佈 2021-08-03T07:45:15.437644+00:00

(來源:vista看天下)眾所周知,當今一切APP的歸宿都是購物軟體。你既需要仔細甄別,哪些信息是偽裝好的跳轉連結;也需要小心翼翼,點掉廣告介面上的×與「跳過」。一不小心,哐當一聲就進入了購物頁面。甭管你的手機平常多卡,這時候,總會展現出人腦難以反應的跳轉速度。

(來源:vista看天下)

眾所周知,當今一切APP的歸宿都是購物軟體。你既需要仔細甄別,哪些信息是偽裝好的跳轉連結;也需要小心翼翼,點掉廣告介面上的×與「跳過」。一不小心,哐當一聲就進入了購物頁面。甭管你的手機平常多卡,這時候,總會展現出人腦難以反應的跳轉速度。

這幾天到了聖誕季,更是得提起十二分精神,應對無處不在的商家營銷。2020算是電商爆發年,疫情讓線上消費猛增。與此同時,各位家裡那些腦熱下單、到手失望的產品數量估計也不少。

雖然這種時候,人們大多會怪罪自己「怎麼又衝動消費了」。可實際上不容忽視的是,當代剁手人自我反省的衝動消費,倒也和這兩年來的「綁架式」營銷脫不了關係。

「作為當代年輕人,你必須買它」

只要你今年參與過一次線上剁手,就很可能隱隱約約地察覺到一些頗為常見的現象。譬如,年輕人「一定」要買的東西,變得異常多。女生們「一定」要入手的秋冬口紅,男生們「一定」不能錯過的聯名球鞋。

不給你思考的餘地、為什麼這些產品不買不行,鋪天蓋地的明星宣傳、網紅造勢、博主推薦,早已把氣氛烘託了起來——只要你還是當代年輕人,這股消費潮流就必須得跟上。不跟上,那你仿佛還活在2010。

營銷者稱其為「需求都是被創造出來的」,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或許只是消費主義的幌子。編制出一張紙醉金迷、物慾盛世的大旗,把消費者們牢牢裹挾,試圖讓沉淪其中的人們相信「人人如此」、擁有那些「必買好物」。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各類網紅產品想方設法吸引消費者的招數越來越花哨,各式噱頭席捲過境。

炸雞塊要取名「唐揚」,自助餐要取名「放題」。今年的減肥必買,從前兩年的「吃草」沙拉,變成了各式代餐奶昔、0糖氣泡水、輕食麥片。儘管不少產品已經被打上了「智商稅」的標籤,中國減肥市場產值超千億的數據就擺在那,投資人不斷入場。2020年,代餐領域投融資事件近14起。如果「減肥」的噱頭還不夠,那就上「0運動減肥」「躺著也能瘦」「最時髦瘦身」等等,總有一個狙擊到打工人。

而辨別虛浮噱頭的簡易方式,或許還是媽媽姥姥們的人生哲學「那些追著你喊你買的,往往沒什麼好東西。」這與線上剁手的另一現象不謀而合:一時的網紅潮流被追捧的多麼火熱,在對比之下,那些真正的強者就顯得多鎮定自如。

沒人想過老乾媽需要營銷,騰訊控訴老乾媽未付千萬項目款的烏龍案件被報導時,大家的第一反應是「老乾媽還要廣告?」被國際業界公認占了全世界小型無人機消費類市場70%的大疆,哪怕不打明星廣告,也成了無數愛好者心中的「夢中情機」。沒人想過戴森需要噱頭,「別勸年輕人買戴森,因為會上癮」的調侃經久不衰。網紅產品憑著「戴森平價替代」火了一時,而戴森一直熱度不減。

當這些現象融合在一起,就造就了當今剁手潮流中有趣的一幕——層出不窮的網紅品牌在搶奪消費者,而消費者們還是在追求行業里真正的強者。

複製大牌,最粗暴的「智商稅」思路

掀開看似花哨的營銷蓋頭,你會發現,今年最簡單粗暴、同時又最能唬人的噱頭,就是「大牌平替」。那些頭部品牌,有著無法複製的權威性與號召力,以它們的平價替代為標籤,無疑能為自己正名。同時,也迎合了「看他高樓落」的看客心態。

就像娛樂圈內,觀眾們永遠看不膩「新生代擠占資源、老牌明星過氣」的橋段。戲碼固然好看,真信了,哭的可能是自己的錢包。一手號稱自己是「大牌平替」,一手又控訴大牌們都是「智商稅」,這種邊罵邊捧、邊打邊夸的營銷套路,兩頭吃。

換個思路來想,真當上業界大佬、幾十年不過氣的品牌,哪有那麼好複製。國內外多少手機品牌,曾宣傳過「螢幕質感超越蘋果」「相機像素超越蘋果」的招牌。又有多少新起護膚品牌,上來就號稱與SK-II的神仙水同一成分。可事實是,一旦上真傢伙測評對比,「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的感慨還是會油然而生。譬如神仙水裡關鍵元素「半乳糖酵母樣菌發酵產物濾液」,雖然從類別上看,它與所有酵母菌的代謝液成分相同,但具體種類、濃度不同,配方比差上百分之一,帶來的是千差萬別。

仿品們吹噓自己與大牌「數值相同」「成分相同」,其實就像是學渣宣稱與學霸的「輔導資料相同、學習時長相同」。看起來「處處都一樣」,最後的實際效果天差地別,譬如《請回答1988》中的德善,乍一看學習時長六小時,中間五小時睡著了。

市面上的所謂戴森吸塵器平替產品,列舉著馬達轉速從每分鐘10萬到12萬不等的數值、120AW到170AW的吸力,詳情上寫著「吸力追平戴森」「轉速逼近戴森」。身為「電器小白」的大多數普通人,或許都會自信認為看起來與戴森的每分鐘12.5萬轉速、185AW看似也差不多,「應該差別不大——吧?」直到在吸塵器的轟鳴、時不時被頭髮纏繞卡住的滾筒、查看堵了厚厚一層灰塵的濾網時開始自我懷疑。

畢竟,在查看那些所謂的「戴森平替」時,對方不會告訴你原來儘管產品描述上馬達轉速、吸力這些數值看似相近,但實際使用體驗與清潔效率卻相去甚遠。就像普通的吸塵器用上20分鐘開始發燙得歇歇,可客廳才打掃了一半;又或是普通吸塵器清理時端頭總會留一些灰絮,事後還要額外手動清理。

在洗腦般的花式營銷下,流行產品與常青產品之間的界限往往會被忽略模糊,風口足夠大、列出的表面數值相似,好像誰能都飛起來,大家都差不多。可本質上,差多了。例如許多吸塵器產品會放大對「吸力」的吹噓,好像吸力就是吸塵器的一切。可吸力不只是呼呼地吸入就完事了,普通吸塵器用上幾個月後就會吸力損耗,還需要頻繁清潔或更換濾網。

而戴森的氣旋技術不僅可以高效分離灰塵,並能保證「吸力無損耗」。這或許才是戴森之所以為戴森的原因之一:把普通消費者未曾設想到的缺陷,提前搞定。

回憶一下,戴森無繩吸塵器、吹風機、美發造型器、無葉風扇等產品推出後,幾乎件件爆款,而最為突出的優勢,是每一項產品都很「異想天開」。別人想著傳統風扇如何更靜音,戴森直接發明了無葉風扇;別人想著改進塵袋吸塵器,戴森直接發明了無塵袋;

就像當年iPhone4推出逾百項新功能、超過視網膜能分辨範圍的Retina顯示屏、內置陀螺儀時,它直接被蓋章認定為「再一次改變世界」的一代。

流行產品的營銷風吹的太廣、太燥,乍一看人人都在玩新花樣,仔細一看沒有真正的創新,只有對常青產品的模仿。而戴森,每一款產品在出現時都帶著一股不走尋常路的姿態,這才是像是「永不過氣」的樣子。

真槍實戰的技術,不是誰都能做到
網際網路上流傳的那句話糙理不糙的話,放到蘋果、戴森這些常青品牌商很是合適。

鼓氣一番鬥志想要來一次大掃除,結果進行到三分之一,吸塵器就因為發燙要「歇一歇」;邊用邊忍受著機器噪音,還得硬著頭皮面對灰塵散溢……本以為這是全天下吸塵器都會犯的錯,結果扭頭一看,原來戴森不會。

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北京消費者協會以及上海消保委三大機構相繼發布權威測試報告,對市面上多款無繩吸塵器、除蟎儀(器)進行了比較試驗。 基於三大權威機構的測試標準,無繩吸塵器、除蟎儀(器)的性能總結歸納後,或可濃縮為四大關鍵指標,即除塵能力、吸力持久不減弱、續航時間、過濾不逃灰。

也就是說,戴森吸塵器的性能指標,已然成為業內其他產品被比較的標杆。
今年八月起,戴森已到訪成都、北京、杭州、深圳、上海等地,深入中國城市家庭對易被忽視的灰塵及過敏原開展研究。成都空氣潮濕,易滋生黴菌;北京氣候乾燥,空氣中多沙塵毛絮,灰塵乾燥度高達92.7%;杭州養寵群體多,寵物毛髮、唾液、尿液、皮屑引發的過敏需要應對;深圳高溫高濕、塵蟎易滋生……每個城市的家庭痛點都不盡相同,戴森儘可能在這些繁瑣複雜的需求中面面俱到,不執著於表面,而把功夫下在背後、研究關鍵問題。


從吸塵器豐富配件幾乎能承包全屋的吸塵需求,到底部轉換頭能讓你不彎腰地清潔沙發底、床底,再到戴森可以更加輕量易舉握、還可以靈活萬向操作。你也能大致感受到,戴森的吸塵器,一定經歷過繁瑣生活實驗的真實敲打。

戴森的權威,並不來源於虛浮的名號。曾經,「邊吸邊噴灰」是眾多吸塵器的通用毛病,至今不少吸塵器還有著灰塵散溢、二次污染的問題。


戴森之所以不會,是因為整機密封過濾系統可以過濾小至0.3微米的微塵達到99.97%,就像N99口罩的防護,特別是氣旋組件周圍的密封墊圈和濾網周圍的加壓橡膠密封圈,確保在過濾和塵氣分離過程中不會有污染氣流泄露。


除此之外,戴森Hyperdymium旋速馬達,以高效能量提供合理吸力及氣旋能耗配比,在保持吸力的同時,保持氣旋的分離灰塵能力,不過於依賴濾網捕捉細小灰塵,避免了吸塵器產品普遍存在的吸力減弱、濾網堵塞問題。

一位網友在使用戴森吸塵器後成為了「自來水」

一位網友在使用戴森吸塵器後成為了「自來水」而這些技術背後的成本,普通的「山寨品」根本無法複製。戴森僅數碼馬達的研發投入,就超過了3.5億英鎊,超過1000公里的全地面推拉測試、50萬次清潔吸頭連接處旋轉測試、超過6000次電池充放電測試、以及超過2萬小時的單個戴森數碼馬達運行測試。

哪有什麼輕而易舉的平替,外形與參數可以模仿,可調研、系統間的協調、每個材料的精益求精、生產線流程的管理,無法複製。一味的模仿與抄襲,不過是糊弄消費者的手法,又多了一些,對創造價值的漠視、對潛心革新者的嘲諷又多了一層。要問「戴森會不會過氣」,不如先去和人家的幾千條專利技術「硬碰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