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域、色准、色深誰更重要?5分鐘讀懂筆記本螢幕的參數

電腦愛好者 發佈 2021-08-03T07:41:13.484502+00:00

隨著AMD移動銳龍4000和英特爾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平台的誕生,筆記本性能已經攀上了新的高峰。為了與競品間拉開足夠大的差距,更多產品已經開始著力於體驗方面的提升,比如螢幕面板。那麼,什麼樣的面板才是一塊好螢幕呢?護眼更健康 首選DC調光CFan曾在《DC調光是個什麼鬼?

隨著AMD移動銳龍4000和英特爾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平台的誕生,筆記本性能已經攀上了新的高峰。為了與競品間拉開足夠大的差距,更多產品已經開始著力於體驗方面的提升,比如螢幕面板。那麼,什麼樣的面板才是一塊好螢幕呢?

護眼更健康 首選DC調光

CFan曾在《DC調光是個什麼鬼?這篇文章總算給說明白了!》這篇文章中介紹過「PWM調光」和「DC調光」兩種控制螢幕亮度的技術方案。其中,PWM調光是通過對螢幕進行一定頻率的「亮→滅→亮→滅」交替閃爍來控制亮度,光線控制精確,畫質控制更佳,但長時間觀看時容易因閃屏引發眼澀、偏頭痛等問題。DC調光則是通過提高或降低手機螢幕的功率來改變亮度,低亮度下存在色彩不均的缺陷,但不閃屏更護眼。

很多人都以為PWM調光只是採用OLED螢幕的智慧型手機的專利,實際上筆記本螢幕也多以這種調光方案為主,只是後者PWM調光的頻率相對較高,和手機常用的低頻PWM調光相比不是那麼費眼。

大家可以打開手機的相機APP並調到專業模式,將快門調高到1/250s或更快,對著筆記本螢幕取景,並不斷調整筆記本螢幕的亮度。如果取景框內的畫面出現了明顯的閃爍,那就代表該筆記本螢幕在當前亮度下採用的是低頻PWM調光。

這台筆記本在0~99%亮度下都使用PWM調光,亮度越低或快門越快越明顯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筆記本螢幕的控制策略是0~50%亮度下才使用PWM調光,而有些筆記本則是0~99%亮度下都使用PWM調光,此時顯然是前者更貼心,只要高於50%亮度就不存在屏閃傷眼的問題了。

當亮度調高到100%時屏閃現象消失,說明此時已是DC調光

為了杜絕PWM調光傷眼的問題,現在有部分筆記本甚至引入了全局DC調光的賣點,如果你整天都需要和筆記本螢幕打交道,優先挑選全局DC調光的型號准沒錯。當然,我們更期待未來能出現可以隨時在DC調光和PWM調光間任意切換的筆記本,讓用戶可以各取所需。

色彩更飽滿 必選高色域

色域指的是螢幕所能顯示色彩的廣度和豐富程度,色域越高意味著畫面越加鮮活飽滿,讓綠色更綠,藍色更藍。筆記本領域常見的色域標準主要以基於美國制式電視的NTSC、基於電腦作業系統的sRGB、基於電影影視的DCI-P3和AdobeRGB為主,這四種標準在色域覆蓋上互有重疊,專攻方向略有不同。

其中,72% NTSC和100% sRGB算是一個級別,只要筆記本的螢幕達到以上高色域標準就足夠普通用戶和遊戲玩家折騰了。100% AdobeRGB可完美覆蓋印表機使用的CMYK色域,所以這種高色域標準更加適合從事照片沖印、噴繪和海報設計的用戶。如果你從事視頻編輯,那就需要認準100% DCI-P3色域,它可以助你渲染出更具色彩衝擊力的電影大片。

那麼,一款筆記本的螢幕只要色域高就足夠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先天能顯示更多色彩的螢幕,並不代表當前所顯示的顏色就精準。

所見即所得 色准和校色

除了極少數採用OLED螢幕的筆記本以外,絕大多數產品的螢幕都是LCD面板+LED背光。由於LED背光先天就存在偏藍的問題,導致螢幕在顯示藍色和青色時往往色准不佳,需要顯示器、筆記本廠商或用戶自己花費較多精力進行校色,將螢幕顯示的顏色校準到無限接近於標準色的程度,降低「色准」所代表的△E值。

也許你覺得螢幕當前顯示的顏色「很正」,但該顏色與行業標準中的正確表現卻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即色差)。這種顏色精準度上的色差用「△E<x」表示,其中x的數值越小意味著色彩越趨近於標準色,專業工作者對顯示器的專業校準要求是△E<1.5,而筆記本螢幕能達到△E<2就算是非常優秀的表現了。

考慮到99%的消費者都不具備自行購買專業校色儀器和操作相關校色軟體的能力,對從事圖形圖像設計的用戶來說,一步到位選擇經過校色認證和專業校準的(筆記本)螢幕就成為了必然。目前在顯示器領域最知名的校色認證來自PANTONE(潘通),經過PANTONE認證的螢幕顯示可以無限接近印刷色,是真正意義上的「所見即所得」。

過渡更自然 全靠高位深

除了色域和色准以外,影響螢幕實際顯示效果的還有一項名為「位深」(bit)的參數,它將決定色彩的層次,bit數越大,層次越多,色彩過渡越均勻流暢。

目前筆記本螢幕主要以6bit位深的面板為主,可以顯示26萬色。一些中高端型號則會配備8bit位深的面板,可以顯示1670萬色。需要注意的是,6bit面板可以通過色彩抖動技術模擬8bit面板的位深,只是在效果上不如原生8bit面板。在專業顯示器領域,10bit位深的面板正在普及。

一般來說,原生8bit面板必然擁有更高的高色域(還更容易通過校色認證),但高色域螢幕則可以搭配相對低檔的6bit面板。我們可以在「設置→系統→顯示→高級顯示設置」中查看當前筆記本螢幕面板的位深參數。

遊戲更流暢 高刷新低響應

對喜歡玩遊戲的用戶而言,少不了武裝「電競屏」——即配備120Hz、144Hz或240Hz刷新率螢幕的遊戲本。更高的刷新率,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可以緩解畫面模糊和畫面撕裂現象,在其他存在內容高速變化的應用場景內(如刷微博)也能讓畫面顯得更加連貫流暢。如果你用過高刷新率螢幕的智慧型手機,就能知道這種「用過就回不去了」的感覺。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析度相同時,更高刷新率的螢幕為了讓液晶扭轉更加迅速從而降低響應時間,就必須加大電壓(功耗變大)。輕薄本之所以從不配備電競屏,就是受不了高刷新率帶來的功耗提升,以及自身硬體性能有限,運行遊戲時的幀數較低,也「用不著」那麼高的刷新率。

細心的用戶可能發現了,很多高刷新率的電競顯示器都支持英偉達G-Sync垂直同步技術,但為何配備電競屏的遊戲本卻很少有主打G-Sync功能的型號呢?原因很簡單,顯示器要想支持垂直同步技術,需要加裝額外的G-Sync晶片並支付給英偉達大約25美元的授權費用,這些對筆記本來說都是額外的負擔。

筆記本要想支持G-Sync技術,需要滿足3個條件。首先該產品必須屏蔽核顯,採用獨顯和螢幕直連的設計;其次,配備高刷新率螢幕面板;最後,螢幕本身需要支持可變刷新率,在沒有G-Sync晶片的情況下可以通過eDP協議軟體模擬,在體驗上較顯示器端的硬體G-Sync有所折扣。

提升遊戲體驗除了螢幕支持更高的刷新率以外,響應時間(默認為灰階響應時間)則是越低越好。目前筆記本螢幕主要以IPS面板為主,響應時間普遍在7ms~30ms之間,響應時間越長即延遲越長。需要注意的是,延遲和幀數無關,它只會影響你看到畫面的早晚,不會影響你看到的畫面本身的質量。延時越長,在體驗上的感覺是操作不太跟手,反應有點慢,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卡頓。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筆記本並不會標註螢幕的響應時間參數,但除非你是職業玩家,一般也感覺不到因螢幕響應時間較長引起的操作延遲現象。此外,電競屏並不代表高素質,現在120Hz和144Hz刷新率螢幕都有對應6bit和45% NTSC低色域的面板型號,如果你想在流暢遊戲之餘還有更高的顯示質量,前文提到的色域、色准和位深也需要考慮進去。

影響筆記本螢幕顯示質量的參數還有很多,比如亮度(低於300nit戶外沒法看)、可視角度(IPS優於TN)、對比度(1000:1是個門檻,對比度越高越容易獲得HDR和杜比視界認證)、伽馬值(過高顏色泛白,過低顏色暗淡)、色溫(顏色的冷暖程度)、漏光(IPS螢幕背光均勻度一般,漏光較TN螢幕明顯)等等。

如何測試螢幕

想要測試螢幕的實際顯示效果,需要一種名為校色儀的設備,價格從數百到上萬元不等。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可以通過在線螢幕檢測網站對螢幕進行「體檢」,測試項目包括純色、漏光測試、干擾測試、對焦、呼吸效應、對比度、色階、飽和度,只是這種方式需要通過肉眼觀察螢幕內容的變化,肯定不如硬體監測那般精準,但也足夠我們用於判斷一塊螢幕的基本素質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