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90周年,左聯依然是那個「青春少年」

新華社 發佈 2021-08-03T07:39:24.953517+00:00

新華社上海12月31日電(記者許曉青)2020年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90周年。3月初,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左聯會址紀念館)已完成升級,開啟在線參觀、「雲端」服務。

新華社上海12月31日電(記者許曉青)2020年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90周年。3月初,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左聯會址紀念館)已完成升級,開啟在線參觀、「雲端」服務。截至目前,已有十多萬網友登錄相關頁面,重溫左聯的歷史記憶。

位於上海市虹口區的左聯會址紀念館。 受訪者供圖

左聯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進步文學組織,在這裡成長起來的一批左翼文學青年,有的在對敵鬥爭中壯烈犧牲,還有的在抗日戰爭時期相繼奔赴延安。90載光陰荏苒,左聯的文脈和精神傳承至今。

左聯成立時,也就是1930年,魯迅先生49歲,殷夫僅20歲,柔石、胡也頻等不到30歲。而今,在左聯會址紀念館講述這些左聯人物故事的志願者大多是青少年,他們的年齡比左聯成立時絕大多數進步青年的年齡更小一些。

魯迅主編《前哨》時使用的題頭木刻雕版(複製件) 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攝

殷夫《孩兒塔》里的每首詩,都包含了複雜的情感。」志願者張語莘13歲,她平時喜愛寫作,很喜歡殷夫的《孩兒塔》。這是一本詩集,其再版的封面裝幀陳列在紀念館內。

2020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左聯會址紀念館恢復對公眾開放。7月中旬起,張語莘就讀的上海市魯迅初級中學共派出7名學生到左聯會址紀念館提供志願服務,包括現場講解及疫情防控期間的測溫、驗碼等。

這些少年志願者服務時長近100小時。其中,張語莘的志願講解耐心而細緻,受到觀眾好評。有時,他們還為年紀更小的小學生講解。

上海市魯迅初級中學學生志願者正在講解。 受訪者供圖

上海市魯迅初級中學與左聯會址紀念館位於同一個社區,走出校園,步行還能「遇見」魯迅故居、茅盾舊居、郭沫若舊居等。

「學校鼓勵孩子們以實踐發揚魯迅精神和左聯精神。」負責學生志願者工作的汪惠康老師說,除了這類志願服務,初中階段孩子們還閱讀魯迅作品、朗誦魯迅經典、開展主題研學活動,比如參與「魯迅小道」研究小課題等。

「我認為魯迅先生是當時社會中保持頭腦清醒的人,他的作品讓當時的中國人看清現實。他的存在,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張語莘說。

從標誌性的《北斗》《萌芽月刊》《文學周報》《前哨》,到早期的《語絲》《創造季刊》《太陽月刊》等,今天當參觀者步入左聯會址紀念館,可以看到昔日左聯的「文藝符號」——豐富多樣的雜誌封面裝幀設計樣本,集中懸掛在牆上,營造出「穿越時空」的氛圍。

人們還能看到丁玲、柔石等生前使用過的老物件。一批左聯盟員的往來書信及相關回憶錄正在被發掘整理,部分已展示在陳列區。

虹口區為左聯會址紀念館營造的多倫路藝術指路牌。 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攝

2020年,中國作家協會的代表多次到左聯會址紀念館考察。12月23日,「上海虹口國際作家創作基地」在多倫路揭牌。圍繞左聯五烈士主題,特別是以馮鏗的女性作家視角開展新創作,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排的話劇在其「後浪新潮演出季」首演。

「左聯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但不僅書寫了中國文學史,為20世紀中國留下了一批文化經典,也見證了中共在文藝戰線開展工作的一段非凡歷史。」上海魯迅紀念館原館長、學者王錫榮認為,通過文學、美術、戲劇、電影、音樂等各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左翼文化推動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進步。

2020年末,工作人員在整理左聯會址紀念館的留言簿時發現,幾乎每個開放日都有參觀者留言,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從事不同的工作,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青少年。有留言寫道,「讓歷史告訴未來」「精神與創造力永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