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之西晉(2)北方各族的內遷與發展壯大

叮叮糖啦 發佈 2021-08-03T07:36:54.404746+00:00

中國歷史概述第十六部分 西晉(2)北方各族的內遷與發展壯大 早在東漢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羌、氐等族就逐漸遷居到北方各地。

中國歷史概述

第十六部分 西晉(2)北方各族的內遷與發展壯大


早在東漢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羌、氐等族就逐漸遷居到北方各地。到公元3世紀末,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都已經深入到北方地區,但是,由於與北方漢族間的融合程度不一,上層貴族發展程度不同,各族在內遷與發展過程中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下面,我們就來依次介紹幾個主要的內遷北方民族。

① 匈奴

我們在東漢的幾期已經介紹了匈奴在東漢初分為南北兩部,北匈奴後來逐漸西遷,蒙古高原為鮮卑所奪;南匈奴則逐漸發展,到東漢末逐漸南遷到并州、河東(今山西省一帶),有的已經開始同漢人雜處,學習農耕。東漢中平五年(188年),為了討伐聯合烏桓部落侵入內地的張純,東漢王朝徵調南匈奴軍隊,匈奴羌渠單于派左賢王率兵前往幽州。匈奴人害怕徵發不止,於是右部與屠各胡聯合十餘萬人殺匈奴羌渠單于,立其子右賢王於扶羅為單于。然而於扶羅不被部眾接受,很快逃到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

由於東漢末北方戰亂頻仍,漢族百姓多有逃亡到匈奴部族中的。曹操以梁習為并州刺史,梁習一方面招納匈奴豪右為官,又徵發匈奴人為義從,隨軍出征,將其家屬編為士家,不服者則興兵討伐鎮壓,最終使得匈奴部族與編戶部曲相同。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七月,匈奴呼廚泉單于(羌渠單于子、於扶羅弟)朝見魏王,被魏王曹操留於鄴城,派左賢王為監國,並將匈奴分為前、後、左、右、中五部,居於并州各地,監國駐平陽。曹魏時,鄧艾曾建議趁左部帥劉豹(於扶羅之子)強大之時,將匈奴分為二國,並加以控制,司馬師曾聽從。後來又改五部帥為五都尉,以削弱其在部族中的地位。

於扶羅之孫、劉豹之子劉淵(?-310年)長期在曹魏都城洛陽,學習了漢族的文化。晉永熙元年(290年),劉淵被任為建威將軍、匈奴五部大單于。

PS:匈奴人復原畫像

② 羯族

據史載,匈奴等被稱為胡而內遷的民族共有十九種,其中一種稱為羯族。羯族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儘管有史料認為羯族為「匈奴別部」,實際羯族應是北方各族的一種,而非匈奴。童超認為:羯族可能是遊牧的康居人(生活在今中亞巴爾喀什湖與鹹海間),被匈奴征為自己的附屬,後來隨南匈奴進入中原。(參見童超《關於五胡內遷的幾個問題》,載於《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羯族人高鼻深目,應屬白種人,信奉胡天,亦即祆教(古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由於長期與漢人雜處,羯族人已大多從事農耕生活。

③ 鮮卑(慕容部)

慕容鮮卑最早生活在鮮卑山(據考證在今大興安嶺),三國曹魏時酋長莫護跋率部遷至遼西郡(約當今遼寧西部、內蒙古赤峰市等地),後因隨司馬懿破公孫淵有功,封率義王,定居於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以北。傳說莫護跋見燕代之人多頭戴步搖,自己也戴步搖,訛傳以為慕容,並作為姓。其孫慕容涉歸,庶長子名慕容吐谷渾(此處 谷 讀作 玉),嫡長子名慕容廆(269-333),二人不合,慕容吐谷渾率部西遷,後到達枹罕(今甘肅臨夏),建立了吐谷渾國。慕容廆時,慕容鮮卑部族強大,攻伐宇文鮮卑、扶餘國,甚至一度攻掠遼西郡,最後又降於晉,晉武帝以慕容廆為鮮卑都督。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遷居徒河(今遼寧義縣),後又遷至棘城,開始耕作。後來中原大亂,不少北方漢族士族百姓逃亡到遼西,慕容廆加以收留,逐漸建立政治制度,名義上仍然服屬於晉朝。

④ 鮮卑(拓跋部)

拓跋鮮卑最早居住在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一帶,後由酋長推寅遷居至大澤(今呼倫湖)。後來到拓跋力微(174-277年)時,南遷至盛樂地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其子拓跋沙漠汗學習中原的文化,遭到部落大人的猜忌,在歸途中被殺。後來到沙漠汗子猗盧(?-316年)時,北方大亂,猗盧援助晉并州刺史司馬騰、劉琨等人,因此受封為代公,後又封為代王。拓跋猗盧使拓跋鮮卑不斷發展,吸收各族部落,勢力壯大起來,但晚年因廢長立幼被殺。

PS:嘎仙洞碑文,在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碑文記載的是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後,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官員至祖先所居刻石致祭。1980年祝文刻石被發現。


⑤ 鮮卑(宇文部、段部

宇文鮮卑生活在今西遼河流域一帶,屬東部鮮卑的一支。相傳祖先普回得玉璽,以其部族稱天子曰宇文,因改姓宇文。西晉初,宇文鮮卑與慕容鮮卑兩部相互攻殺。公元302年,宇文莫圭部眾強大,一度派兵十萬圍攻棘城,為慕容廆所敗。公元319年,宇文部、段部鮮卑聯結高句麗國,企圖一戰消滅慕容鮮卑,被打敗,勢力大減。344年左右,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國大破宇文逸豆歸,宇文部部落散亡,逸豆歸逃亡漠北而死。但宇文部仍未從歷史上消失,這是後話。

段部鮮卑約在東漢時入塞,其活動範圍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以令支(治今河北遷西縣西北)為中心的遼西走廊地區。段部在西晉時一度叱吒風雲,王浚曾一度調段部鮮卑與烏桓攻入鄴城。後來段部一度占據薊城(今北京市市區西南),後來分裂為令支與薊城兩派。薊城派後歸降石勒,令支一支到339年為前燕所滅。


⑥ 鮮卑(禿髮部)

禿髮部的祖先據傳為拓跋力微的長兄匹孤,類似後來的慕容吐谷渾,因為繼承問題而率部自塞北遷至河西。匹孤之子壽闐因其母在被中所生,其部族語言中 被 稱為「禿髮」,因以為姓。到禿髮樹機能(?-280年)時,秦州、涼州大旱,社會矛盾尖銳,禿髮樹機能起兵反晉,殺秦州刺史胡烈,擊敗涼州刺史蘇愉。晉武帝聽聞震驚,派兵鎮壓,最終樹機能被殺害。此事也稱作「秦涼之變」,在穩定西北局面前,西晉一度無法全力攻吳。


⑦ 羌族、氐族、賨人(巴氐)

羌、氐等族多生活在今青海、甘肅等地,東漢時代曾多次起兵反抗東漢統治。

東漢末年,由於關中地區戰亂頻仍而人口銳減,因此一些割據軍閥就從西涼等地將羌氐等族強行遷徙到關中和隴西等地。後來劉備占據巴蜀之地,這都給北方的曹操及以後的曹魏統治者以很大壓力。因此,武都氐等眾多部落更是大規模被遷徙到關中。其中有楊氐,是較強的一支,後來建立了半獨立的仇池政權(中心在今甘肅西和西南),割據達二百多年。

此外,東漢時生活在川東、鄂西地區的板楯蠻等族,被稱為巴人或賨人,因部分在劉備奪取漢中時被曹操北遷,與氐人相處,因此也稱為巴氐人。公元303年,巴氐人李特在蜀地發動起義,反抗西晉統治。


⑧ 丁零

丁零人最早生活在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後來役屬於匈奴。匈奴在兩漢時式微,丁零也奮起反抗。到東漢末至魏晉間,丁零的一部也與北方各族南遷到中原。到4世紀中期,丁零翟氏開始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後來這一支一度在中原建立過翟魏政權。


⑨ 中原王朝的反應

相當一部分士大夫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各族內遷對中原有著巨大的威脅。但是應對這種威脅的方法又有不同。前面已經講到曹魏時鄧艾建議分割匈奴部族,遷出羌胡各族。西晉時,郭欽主張加強對各族的控制,並遷漢人入匈奴部族,加強各地的防守。江統認為,應當將胡漢各族嚴格分開,把其他民族一併遷出,這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


⑩ 封建化趨勢

當時,各族內遷儘管程度不同,但都是從原始部族社會、遊牧社會逐漸轉入封建農耕社會。大量的各族百姓也遭受和內地漢族人民一樣悲慘的境遇,被徵召為軍隊,被賤賣為奴婢,或是淪為僱農,受到各族貴族的盤剝。而各族貴族也開始逐漸成為地主富賈,日益封建化。這一時代是各族激烈融合與碰撞的年代。也正是因為如此,西晉初期,儘管社會矛盾不斷發展,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到八王之亂爆發以後,某些部族的上層貴族利用民族矛盾,開始了瘋狂的屠殺。史書上稱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將戰亂造成的災禍歸咎於北方各族,但西晉王朝自身也難逃歷史的批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