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高明在哪裡?

深度歷史digiray 發佈 2021-09-28T14:32:26+00:00

諸葛亮作《隆中對》,其中的未知條件不少,當時的局勢也不算明朗,而作出的判斷能如此具體,之後的應驗又基本吻合,說明《隆中對》確確實實指明了劉備集團今後的走勢,將來各方的是非成敗風雲激盪,其源頭都根植於此,這也許是《隆中對》千古流傳的真諦。

諸葛亮作《隆中對》,其中的未知條件不少,當時的局勢也不算明朗,而作出的判斷能如此具體,之後的應驗又基本吻合,說明《隆中對》確確實實指明了劉備集團今後的走勢,將來各方的是非成敗風雲激盪,其源頭都根植於此,這也許是《隆中對》千古流傳的真諦。


首先我們最好注意一下《隆中對》提出的時間節點,是建安十二年(207年),明年就發生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可以這麼說,《隆中對》無疑提供了一個基本正確的政治選擇給到劉備,之後的歷史發展走向,在相當程度上證明了《隆中對》的正確性和預見性。

  1. 曹操在北方的實力已穩如老狗,挾天子以令不臣,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局面,不可意氣用事與之爭鋒。
  2. 曹操將以絕對實力向南方發起攻擊,而南方這邊的孫權、劉表和劉璋三股獨立又不相關聯的勢力,如何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有效地調整戰略布局,以此來對抗曹操的侵襲乃是重中之重,處理的好,劉備相應的也能獲得壯大的機會。

所以,根據對形勢的基本研判,諸葛亮從中提出三大對策作為近期目標:

  1. 取劉表。這一手操作非常具有可行性,但估計劉備不敢。他在荊州如無根之木,想以數千人吞併經營荊州二十多年的劉表,有點異想天開了。再說做這件事需要具備相當強的才略膽識,而這正是劉備的短處。
  2. 取劉璋。《隆中對》認為劉璋雖處西南之地,對當前抗曹沒有直接的幫助作用,但此處是劉備立腳紮根之所在,應該擇機拿下。
  3. 承認孫吳力量並與之結盟,避免和他發生衝突。你要知道,孫劉結盟的主動權在孫權魯肅,而並非劉備諸葛亮之手。但諸葛亮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看穿了孫劉結盟的本質是我方求救,而對方(孫權)不得不救。此舉於雙方都有利,是雙贏的局面。

縱觀劉備一生,與曹操角逐,並非對手;和孫權相爭,也無勝算,似乎他的優勢就只在於《隆中對》裡提到的「帝室之胄」這一虛無縹緲的身份。但漢室既已名存實亡,獻帝又還在曹操手中掌握,劉備就無法另外有所標榜,或有自立舉動,所以帝胄身份對劉備而言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反而是《隆中對》的橫空出世,指明了他這輩子前進的方向。

但是很遺憾,翻遍史書,從三顧茅廬到白帝託孤,可以看出劉備並沒有以《隆中對》作為創業的既定方針矢志不渝貫徹始終,也沒有把諸葛亮放在運籌帷幄的貼身位置上(聽取建議程度諸葛亮在法正龐統之後),在劉備死前,諸葛亮徒有《隆中對》策劃之名而沒有更多實質表現,只是在劉備死後,以其託孤之言獲得了特殊高位,之後《隆中對》裡決定的治蜀、北伐,他才能一抒胸臆,按照自己當初策劃的步驟逐步實施推行而已。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著重挑明一下:《隆中對》是一份極度重視可操作性,而又刻意避開道德責任感的政治文本,類似「狠下心來奪同宗基業」的種種卑鄙手段都毫無道德方面的顧慮和羞愧。

說到這個,再囉嗦一句題外話。早在《隆中對》閃亮登場前,魯肅就曾向孫權提過一個以江東為根據地,一統荊州、益州、揚州的榻上對策劃方案。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如果能順利完成,那麼也就意味著魯肅計劃的徹底破產。所以,掌握荊州而又和孫權交好是對立的,根本就不現實,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你看,對於這個隱藏在《隆中對》裡的先天缺陷,諸葛亮在向劉備描述遠期規劃時,一改前面樸實無華單刀直入的乾貨類話風,竟然違心加入了「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百姓孰敢不膳食壺漿一迎將軍者乎」這樣務虛的詞句加以掩飾,對《隆中對》第三步計劃實現的信心之缺乏,可見一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