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儀帶路/德國柏林血淚歷史 百聞不如親見

欣新聞 發佈 2012-11-14T10:23:52+00:00

圖說:德國國會於1933年遭受納粹火襲,建築中央塔頂摧毀,1945年又遭受聯軍轟炸。直到1990柏林圍牆倒塌,國會由波昂遷回柏林後開始籌建。(陳安儀提供)欣傳媒 | 陳安儀「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到了柏林,真的能體會這種「百聞不如親見」的

圖說:德國國會於1933年遭受納粹火襲,建築中央塔頂摧毀,1945年又遭受聯軍轟炸。直到1990柏林圍牆倒塌,國會由波昂遷回柏林後開始籌建。(陳安儀提供)

欣傳媒 | 陳安儀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到了柏林,真的能體會這種「百聞不如親見」的感受。尤其是見證歷史遺跡時,人才會感到自己的渺小、缺乏,以及無知。9月10日一早搭飛機北上,抵達德國首都柏林,再從飛機場搭乘接駁車到火車站。

柏林因為曾經分裂之故,因此東西邊各有一個主火車站,直到東西德統一後,2006年5月世界盃足球賽開幕前,這個耗資100億、費時八年的新「總站」,才正式落成啟用。這個火車站非常、非常大,地上三層、地下兩層,旅客非常多,有「歐洲總站」之稱。


難能可貴的是,車站雖然大,但是標示非常清楚,而且大多用一目了然的「圖示」說明,非常方便外國人。月台上方玻璃屋頂上有上千片的太陽能模組,是一座非常具有環保概念的未來建築喔!


柏林火車站和慕尼黑可是大不相同,出了站,一眼望去,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對面就是波光粼粼、橫貫柏林的主河-史普瑞河。到飯店放下行李,直奔第一個景點布蘭登堡門。這是1791年為紀念腓特列大帝勝利歸來的凱旋門。門的上方,勝利女神駕著四馬二輪馬車,手持桂冠、鐵十字及老鷹。


不過據說在東德時期,因為「十字」有納粹的影子,老鷹是西德國徽,所以權杖上只剩下一個桂冠。而門後,就是東德的柏林圍牆,在冷戰期間,這裡便成為「禁區」。直到圍牆倒塌,此門重新開啟,象徵著東西方的開啟與德國的統一,因此成為柏林最重要的地標。


布蘭登堡門後面,是一條筆直的大道-「6月17日大道」,是西柏林為了紀念1953年6月17日東德鎮壓民主運動而改名的。兩邊都是綠樹森林,以前是帝王狩獵之處,現在則是民眾休憩之地「提爾公園」。門前的廣場很熱鬧,不但有街頭藝人扮成東西德軍人,還有兜租一種六個人騎的協力車,看起來很有趣。


我們捨棄了漫步菩提樹大道,直接往左轉,去看另一個重要的歷史地標-德國國會。此地於1933年遭受納粹火襲,建築中央塔頂摧毀,1945年又遭受聯軍轟炸,直到1990柏林圍牆倒塌,總理柯爾率領德國統一,國會也由波昂遷回柏林,才開始籌建。


在中央上方加了一座現代風格的透明圓頂,並開放給民眾參觀。進了國會,坐電梯登上圓頂。我們一邊聽著導覽器的導覽,一邊沿著坡道一圈一圈往上走,耳機中的英文導覽,是採用「感應」方式,剛好對應於窗外的視線,詳細的介紹德國建築地標。


柏林是個很特殊的城市,在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帝國之前,它原本是普魯士的首都,1870普法戰爭後,德意志一統帝國,柏林位於全國中心,理所當然的成為首都,也成為歐洲工商、藝術、學術的繁華重鎮,電影業發達。其後納粹上台,雖然經濟昌盛,但開始箝制文化思想,迫害猶太人,柏林成為侵略指揮所。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攻入柏林,重要地區幾近全毀。德國失去大片東邊領土,柏林不再位居中心。而且戰後蘇聯封鎖西柏林,城市民生一度面臨困境,全賴盟軍日以繼夜空投物資,才得以保住民生需求。


1949年,柏林正式分裂。1961年,為了防止東德人民逃往西德,牆高四尺的柏林圍牆築起。那些一日間分隔兩地的悲歡離合、血淚交織,多少嘗試越過圍牆的勇敢鬥士之血,染紅了柏林圍牆。


直到1989年,蘇聯總理戈巴契夫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影響了東歐,終於民眾渴望的民主自由,促使了圍牆倒塌。至此,東西德才再度統一。柏林圍牆分隔了東西柏林28年,在這段期間,也就是我們所謂西方世界的「冷戰時期」。


站在國會透明圓頂前,居高臨下,可以從國會頂端清楚看見史普瑞河分隔的東柏林與西柏林的差異。東柏林一切都在建設之中,起重機、工程車,充斥著遠處紅瓦白牆的老城區,一片矮房子,高樓大廈不多。


西柏林卻恰恰相反,觸目所及都是高聳入雲霄的現代建築,摩肩擦踵,一棟接一棟,新穎又現代。當天晚上,我們有機會一探東柏林的火車站,更是感嘆差距是如此之大!短短28年的分隔,自由和共產世界,竟有如此天差地遠的差別!

【延伸資訊】
http://anyichen.pixnet.net/blog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187035&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