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管》專輯 為南管樂音承先啟

欣新聞 發佈 2012-11-22T10:31:29+00:00

圖說:《承啟—臺灣南管》呈現當代臺灣南管音樂的聲音。(台灣音樂館提供)欣傳媒 | 記者陳思瑜/台北報導傳藝中心的臺灣音樂館委託台北藝術大學授錄製出版《承啟臺灣南管》專輯21日正式發表,收錄台灣老、中、青三代20餘位南管演奏家的

圖說:《承啟—臺灣南管》呈現當代臺灣南管音樂的聲音。(台灣音樂館提供)

欣傳媒 | 記者陳思瑜/台北報導

傳藝中心的臺灣音樂館委託台北藝術大學授錄製出版《承啟—臺灣南管》專輯21日正式發表,收錄台灣老、中、青三代20餘位南管演奏家的6首曲子。


專輯中的6首曲子包含指套《良緣未遂》、曲《只冤苦》、《望明月》、《推枕著衣》、《荼薇架》以及譜《四時景》。而原定錄製《四時景》、《荼薇架》兩曲的琵琶名家江謨堅先生,於錄音前發生意外而往生,讓錄製過程多了一分遺憾。


負責此專輯的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林珀姬教授表示,南管音樂的內容可分為指、曲、譜。「指」與「曲」皆是帶有辭的樂曲,但「指」以器樂演奏為主,不唱,不過學習時須透過辭的背誦學習;曲則是南管音樂活動中的最主要部份;「譜」是純器樂曲。南管音樂的活動稱為「整絃」,一般演奏有一定的順序,分別為起指、落曲、煞譜。


南管音樂大約在明代以後傳入臺灣,盛行於閩南語系的地區,包括泉州、廈門等地,但在泉、廈地方,稱為「南音」,東南亞地區則稱「南樂」。


南管演唱時,歌者執拍,以制樂節,保存漢代相和歌遺風;樂器型制,如琵琶、二絃、洞簫等,亦取唐宋舊制;樂曲名稱也沿用歷代詞牌或曲牌等,因此目前有不少音樂學者認為,南管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目前在臺灣仍然以傳統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演變至今,與大陸泉廈地區的南音唱奏風格上已有明顯的差異性。

【延伸資訊】
台灣音樂館:http://210.69.67.46/TMI/Code/PR_nanguan.aspx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191595&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