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講堂/抄或偷?古典樂和陶喆的音樂很像?

欣新聞 發佈 2012-12-02T17:30:38+00:00

圖說:知名樂評人焦元溥善,在欣講堂以活潑生動方式引領大家進入古典音樂世界。(記者方雯玲攝)欣傳媒 | 記者方雯玲/台北報導古典音樂大師也會抄襲別人作品?古典音樂和陶喆創作歌曲有相同的和聲與旋律?知名樂評人焦元溥善於以古喻今,讓許多人覺得高深

圖說:知名樂評人焦元溥善,在欣講堂以活潑生動方式引領大家進入古典音樂世界。(記者方雯玲攝)

欣傳媒 | 記者方雯玲/台北報導

古典音樂大師也會抄襲別人作品?古典音樂和陶喆創作歌曲有相同的和聲與旋律?知名樂評人焦元溥善於以古喻今,讓許多人覺得高深難懂的古典音樂,也能在活潑的解說下而變得有趣,並且發現古典音樂其實離大家並不遙遠。


焦元溥於12月1日雄獅集團欣講堂的「古典‧觀點」系列中,以「抄襲、偷取,或是致敬?」為題,跨越古典到當代的觀點,帶領大家深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蘋果電腦的賈柏斯論及創意,常常引用畢卡索(Picasso)的名言:「好的藝術家懂得抄(copy),偉大的藝術家則會偷(steal)。」焦元溥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抄」和「偷」之間有什麼不同?作曲家之間的互相學習引用,究竟是致敬,還是「山寨」?從中能學習到什麼?


海頓會抄襲別人?海頓的《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Ⅱ》、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Op.132Ⅲ》都與帕海貝爾(Pachelbel)的《卡農》有同樣的和聲進行,但帕海貝爾是在5、60年代才走紅,甚至宮崎駿的《天空之城》配樂也有相似的和聲,焦元溥指出,這是因為和聲律法的限制,所以感覺都很類似。


例如法國音樂家蕭松(Ernest Chausson)的曲子,和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依索德》相像,蕭松是凱撒‧法朗克(Cesar Franck)的學生,因為華格納是法朗克最欣賞的音樂家,所以蕭松也不自覺得受了華格納的影響。


焦元溥特別說明了當時背景,古典時期的鋼琴家都是現場演奏,需要準備安可曲,這些大眾名曲的和聲與曲調安排都大同小異,例如當時的《夏日最後的玫瑰》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新不了情》。


焦元溥指出,史上最糗的音樂家應該是理查,史特勞斯,他最後一部交響詩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一段其實是布魯赫《第一號小提前協奏曲》第二樂章主題。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的生涯》也引用了他自己的另一交響詩《唐璜》,自己寫自己是英雄,還引用自己的作品當勝利主題。


現在很多流行音樂也常遇到十分相像的狀況。而現代許多歌手的音樂也和古典樂有了交集,例如接招合唱團(Take That)的歌曲引用蕭邦曲子,正好來台灣演唱的史汀也有相同狀況,但這算抄襲嗎?


焦元溥的態度比較寬容,他認為如果是惡意抄襲,是可以分辨的,惡意抄襲的成品通常也不會比原作好。「就像大家都看過同一篇文章,對裡面一個句子印象深刻,不知不覺中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在沒有著作權的年代,也有借用的例子,像韓德爾和巴哈,就借用了過去義大利作曲家的旋律,韓德爾甚至說:「這些笨蛋既然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旋律,那麼我來幫他們處理有什麼不對呢?」


古典音樂史上也有直接用了別人的曲子的音樂家,那就是最多產的莫札特,直接升了一個調採用。


其實「山寨」若不涉及抄襲,而只是引用前人作品,可以說是把經典當成符號使用,或以此向前人「致敬」。在繪畫藝術領域,更常出現所謂「致敬」的例子。比如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向米勒的《晚禱》致敬;馬內的經典畫作《草地上的午餐》更是後世許多當代藝術家喜歡諧擬致敬的作品;在電影界,也有美國好萊塢導演向吳宇森暴力美學致敬。


13世紀湯瑪斯(Thomas of Celano)以拉丁經文所寫的《神怒之日》,常被用在羅馬天主教安魂迷撒,後來在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第五樂章》、李斯特的《死之舞》都引用《神怒之日》,甚至在迪士尼動畫電影《獅子王》配樂、當代的許多電影配樂也作引用。


焦元溥指出,「抄」和「偷」的差別在哪?高明的偷讓人無法一眼辨認出。作曲家諾姆(Ned Rorem)甚至說:「天才的定義在於他有沒有偷的能力。」


【延伸資訊】
欣講堂-古典.觀點講座:http://www.xinmedia.com/xinforum/collection.aspx?classid=36


更多欣講堂訊息,請上【《欣講堂》滿足旅行的想望!】專輯!!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7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197022&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