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博/漂流之林 路途上的平台與待庵

欣新聞 發佈 2013-04-15T10:56:21+00:00

圖說:完工後的漂流平台擁有著不同的「面」,讓參觀動線變得更活潑有趣。(吳宓思攝)欣傳媒 | 記者何凭融/台北報導綠色博覽會是每年宜蘭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於今年三月正式開展的綠博,邀請到實踐副教授王俊雄老師策劃「漂流之林」地景藝術展,這一個有

圖說:完工後的漂流平台擁有著不同的「面」,讓參觀動線變得更活潑有趣。(吳宓思攝)

欣傳媒 | 記者何凭融/台北報導

綠色博覽會是每年宜蘭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於今年三月正式開展的綠博,邀請到實踐副教授王俊雄老師策劃「漂流之林」地景藝術展,這一個有別於以往的展覽,運用許多漂流木來構築作品,共邀請了五間學校、一間建築師事務所一同打造六個完全不同調性的作品。


參觀綠色博覽會時,隨著動線漫步於平台上,前往參訪不同的作品,腳下這看似簡單的木製平台,卻大有內涵。建築師林昶濬帶領著事務所內的員工以及幾位建築系所的學生,一同構築這串連著「漂流之林」中所有作品的路徑。林昶濬表示:「材料是運用回收竹子、使用過的木材、漂流木為主要來源,藉由多種構築方法交互運用,創造出多種質感交織的樣貌,拋棄裝飾運用純粹的設計手法,反映身處自然山林的空間。如何使漂流木平台扮演著鏈結角色並讓它成為擁有呈現用的作品並不容易,用含蓄低調的方式壓抑形式上的表現,以及透過純粹的設計手法,善加運用回收木料的色澤、紋路等,將建築融入優美的武荖坑溪谷,結合自然環境與五學校作品一同展現,猶如一場精彩的舞台表演。」 


由黃俊銘老師所帶領的中原大學建築系以及木本設計公司,共同建造的小屋以配合環保局的推廣理念為目標,以建築廢材再利用、自然建材、原住民建築智慧、在地建築特色、建築手工藝、預製組裝工法、協力造屋等八個主要構築方法,以達到綠建築的永續觀。黃老師表示:「小屋於展覽後將運回共同組裝的行健社區,作為接待賓客之所,一方面有機作物不易耕種,須擁有耐心去耕種與等待,這也是為何將作品命名為待庵的原因,除了擁有這兩個意涵之外,也向日本歷史上最為有名的茶室宗師 – 千利休的茶室作品致敬。希望透過這樣的小小建築作品,可以像千利休的茶室一般,將這些觀念與建築構法,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


每個「漂流之森」裡的作品都有它的面孔與個性,但創作團隊仍以謙遜的態度面對自然環境,以低破壞性的構築方法去創造地景藝術,透過作品敘述每個作品的理念以及傳達本次展覽欲喚起人們對山林保育的意識,並希望這樣順應自然的方式可以逐漸在每個人的心中生根。


更多建築旅遊資訊,請上【建築行腳】專輯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更多蘭陽走山玩水嚐鮮食,請進【宜蘭勁好行】專輯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74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68959&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