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藝術祭/帶著鏡頭 林建享找尋漂流記憶

欣新聞 發佈 2013-06-13T12:39:12+00:00

圖說:紀錄片導演林建享,此次將隨行拍下整個藝術行動,並找尋當地關於漂流的歷史記憶。(記者盧育君攝)欣傳媒 | 記者陳思瑜/專題報導林舜龍藝術團隊此次赴日本參加瀨戶內藝術季-祭,除了棋盤腳「種子船」的裝置藝術外,曾在2010年推出《划大船》紀

圖說:紀錄片導演林建享,此次將隨行拍下整個藝術行動,並找尋當地關於漂流的歷史記憶。(記者盧育君攝)

欣傳媒 | 記者陳思瑜/專題報導

林舜龍藝術團隊此次赴日本參加瀨戶內藝術季-祭,除了棋盤腳「種子船」的裝置藝術外,曾在2010年推出《划大船》紀錄片導演林建享,此次將隨行拍下整個藝術行動,跟著林舜龍巡著遠古人類漂流的足跡,從台灣經由琉球群島,一路到日本瀨戶內海,找尋當地關於漂流的歷史記憶。

從沖繩到瀨戶內 追隨遠古人類漂流足跡
林建享此次的影像紀錄行動,從棋盤腳裝置藝術的搭建開始拍起,並計畫在夏季展期間,用影像、聲音或日誌的方式,採集沖繩及瀨戶內各島嶼上,長者的口述歷史或相關紀念碑,並在11月秋季展期開始時,先用影像及聲音展出,未來將再後製成紀錄片。

享和三年漂流記 發想源頭
因應此次藝術行動的「漂流」主題,林建享看到了1802年,日本人漂流來台的文獻《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便由此為發想源頭。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記載了1802年日本船民文助等人搭乘順吉丸從北海道箱館前往江戶途中,遭風漂到今花蓮秀姑巒溪口一帶,在當地生活四年後,再漂流到枋寮、鳳山縣、台灣府(今台南)、廈門、福州、杭州等地,最後從浙江乍浦登船展轉返回日本長崎的經歷,船員從最初的19人,到最後僅存1人。

林建享說,台灣身為一個海島國家,過去本就有很多漂流歷史,「像是牡丹社事件,其實也是當年因為琉球王國的船隻發生船難,漂流到台灣才會遭台灣原住民出草殺害」,但早期因為資訊不流通,國與國之間缺乏互相交流,不同文化間因缺乏理解認識,因此當時的漂流事件,很容易產生衝突行為。

物換星移後 重新看待「漂流」
林建享說,現代時空背景已經不同,他希望藉由這次鏡頭的記錄,重新看待「漂流」這件事。他說台灣這座海島擁有「媽祖」這項獨特的文化特色與信仰,同樣也屬海島型態的瀨戶內諸島勢必也擁有獨特的海洋文化,透過這次逐步的採集收集,他想比較台灣與瀨戶內兩方在海洋信仰上的異同處,增進彼此的互相理解。

對於海洋,林建享有很大熱情,他的上一部紀錄片《划大船》也是與海有關,是描述蘭嶼朗島部落造拼板舟的過程,內容呈現達悟族人的海洋世界觀。他直言,台灣身為一個海島國家,但學校不教專門關於海的知識,民眾很喜歡到海邊住民宿、喝咖啡,卻不認識海邊的潮汐,「不以嚴謹的態度面對海洋,難怪每年都有台灣人溺斃在海邊的新聞」。

【延伸資訊】
2013瀨戶內藝術季日本官網:http://setouchi-artfest.jp/
201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跨越國境.海》:https://www.facebook.com/CrosstheborderSea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302963&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