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腳/張匡逸夫妻紀錄真誠 比景色還可貴

欣新聞 發佈 2013-09-16T20:48:44+00:00

圖說:沉思的巨石人像小模型,讓張匡逸愛不釋手,頗有自己沉思的感覺。(記者吳宜晏攝)欣傳媒 | 記者許家禎/專題報導感性的張匡逸、張正瑜建築師夫妻檔遊歷世界各國,或許每次旅行的方式與感受不一樣,但兩人始終都保持著與旅行相關的習慣,像是張匡逸最

圖說:沉思的巨石人像小模型,讓張匡逸愛不釋手,頗有自己沉思的感覺。(記者吳宜晏攝)

欣傳媒 | 記者許家禎/專題報導

感性的張匡逸、張正瑜建築師夫妻檔遊歷世界各國,或許每次旅行的方式與感受不一樣,但兩人始終都保持著與旅行相關的習慣,像是張匡逸最愛逛市集,看到有臉譜的東西就想收集回家,在家中細細品味每個國家不同的臉譜味道;張正瑜則選擇寫明信片給自己,把當下最深刻的心情寄回台灣,因為真誠的心情比明媚的風光更難能可貴。

張匡逸、張正瑜兩人因工作、因放鬆或因愛相隨衍生的「探親」之旅不斷上演,足跡幾乎遍及歐洲各國,而提到兩人的旅行習慣,張匡逸最愛深入各城市的市集,看看不同於台灣的飲食、生活與文化,於此同時他還會鎖定市集上有臉譜的小東西,「雖然都是臉孔,但每個國家處理與呈現出來的感覺大不同!」


像是富有童趣的俄羅斯娃娃、猶如畢卡索人像風格的咖啡杯、克羅埃西亞立體小情人像馬克杯、印上桃太郎面孔東洋味十足的布巾、華麗而神祕的威尼斯面具、沉思的巨石人像小模型等,不同種族看出不同國家城市的特色文化,再加上表情動作各異,每次收集都有不同樂趣,像是發現老朋友有了新風貌呢。


張正瑜則習慣寫明信片給自己,至於怎麼開始的?她說一開始是認為自己有些地方不會再來,於是想要買些東西紀念,明信片最容易買到卻也覺得空白的沒甚麼意義,於是便開始了旅行的每一天都寫明信片的習慣,現在她每到一個地方就習慣買明信片與郵票,而另一半跟親朋好友只要在外旅行,也會寫明信片給她,明信片收藏盒儼然成為另類的記憶大本營。


張正瑜說每每回到台灣收到明信片時都有種很奇妙的感覺,整個記憶會被拉回到某個時空,那是一天旅行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旅行途中的沉澱、也是跟自己真誠對話的媒介平台。她回憶雖然有次去不丹的明信片給寄丟了,但那次的旅途卻影響了日後對旅行的想法。


「在不丹吃不好、住不好,但你卻絲毫沒有怨言。」她說不丹是個極度珍惜資源的國家,因此給觀光客的飯菜可以一熱再熱,導遊也不斷提醒用水要節省,然後再看看街上的人民即使沒有華麗衣服、沒有都市中完備的電器設備卻還是知足常樂、笑口常開,於是她在明信片寫下「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有一天我會對旅行的吃住品質那麼不在意!」這讓去慣舒適大城市的張正瑜一個很大的衝擊與震撼。


不丹的情況恰恰與峇里島相反,在峇里島彷彿像是為觀光客生存著,無所謂好或壞,但透過旅行她見識到每個地方赤裸裸的真實面,而這些深刻的感受比物質的風光或漂亮建築還要更牢牢記在心上。


他們倆還回憶起拜訪柯比意廊香教堂的感動,終於知道它為何成為幾乎是每個建築師「心之建築」,因為它同樣「在地與真切」,從地點、自然環境、宗教建築到教科書上的大師經典,它幾乎所有條件到位,因此當他們看到廊香自然而然會靜默、會起雞皮疙瘩,也會有朝聖感。


這些旅行中難忘的記憶,被腦袋自動篩選潛伏潛意識中,成為某種價值與意義貫徹在設計裡,因此當他們拿到預算不多的公共工程,如幼兒園、風雨操場、活動中心時也會盡力一搏,把能感動在地人的環境美感、使用者經驗注入設計裡,創造極致且有影響力的「貧窮美學」


更多建築旅遊資訊,請上【建築行腳】專輯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
【欣建築】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358700&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