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從明代馬政的角度來管窺大明王朝的興衰歷程

漫談歷史故事 發佈 2020-01-05T21:39:13+00:00

大明王朝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劇照!眾所周知,戰馬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配備了優秀戰馬的騎兵部隊往往就是戰場上最鋒利的鋼刀!所以古往今來,一直都有"善騎者,無陣不摧。"的美譽!同時,如果我們縱觀歷代封建王朝的歷史就不難發現,凡強盛者無不是以騎兵威震四方、稱雄天下。

眾所周知,戰馬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配備了優秀戰馬的騎兵部隊往往就是戰場上最鋒利的鋼刀!所以古往今來,一直都有"善騎者,無陣不摧。"的美譽!

同時,如果我們縱觀歷代封建王朝的歷史就不難發現,凡強盛者無不是以騎兵威震四方、稱雄天下。

例如西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就是以強悍的騎兵軍團徹底擊敗了匈奴部落;東漢末年時期的曹操以騎兵部隊降服了桀驁不馴的烏桓部落;大唐王朝以數十萬騎兵軍團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最終博得了"天可汗"的稱號和"萬國來朝"的盛況。

事實上,漢唐時期的騎兵部隊之所以如此強盛,那和當時運轉良好的馬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馬政就是指以戰馬的採購、馴養、徵調、使用等事務為主要內容的制度(「馬政」類似於"戰馬管理制度"的簡稱)。

例如西漢武帝時期曾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分別設置了三十六所養馬機構,共計馴養了三十多萬匹戰馬,相當於每個養馬地大概馴養了萬匹戰馬。

再例如唐王朝貞觀年間至麟德年間的四十年間(627-665),當時各地的養馬機構曾累計馴養了七十多萬匹戰馬,堪稱"秦漢以來,唐馬最盛。"

反觀馬政衰頹的兩宋王朝則不然。由於兩宋王朝沒有占據西北、東北等重要的產馬區(西北產馬區被西夏占據,東北產馬區被遼、金占據),所以兩宋時期的戰馬常常是入不敷出、供不應求的狀態。這使得宋廷不得不以步兵對付遼、金、西夏、蒙古等遊牧民族的鐵騎,其結果就是屢戰屢敗、偏安一隅。

事實上,明朝的馬政也曾集封建王朝之大成,在明朝前期,運轉良好的馬政也曾為大明王朝的開疆拓土、平叛定亂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但是待至明中後期,伴隨著整個統治階級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全面腐朽,馬政也不可避免地日趨廢弛了。例如明孝宗時期(1487-1505年在位)的大臣楊廷和就曾直言進諫道:"馬政之弊,自京師以達於天下。"

透過明朝馬政的興盛與廢弛歷程,我們或許可以管窺大明王朝由盛至衰的整個軌跡。

一、大明王朝的養馬機構與養馬方式

大明王朝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曾對群臣說過:"昔人問國之富,即數馬以對者何?蓋事在戎,其戎始軒轅。其馬載甲士,代涉勞,備邊御辱,足折衝,斯力之大,斯功之美,可不愛育乎!所以古人先馬而錢糧,故數馬以對。馬之功不但備戎事耳,若使君有道,則馬之力牽犁耜駕糞車,闢土沃田,其力甚焉,所以古重之者為此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以前君主詢問國家是否昌盛時,臣子為什麼總要以馬匹的多寡來應答?這是因為對於國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軍事,而軍事的重點又在於戰車。戰馬可以搭載將士,可以防禦邊疆,可以衝鋒陷陣,它的力氣之大、功勞之大,怎麼能讓人不喜愛呢!所以古人總是先統計馬匹,後統計錢糧。戰馬不僅可以用來行軍打仗,而且還可以耕田犁地,所以古往今來,人們都很重視馬匹。"

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馬匹的作用,所以大明王朝開國之初就十分重視馬政了。

大明王朝的養馬機構較多,其中較重要的機構有以下幾個:

1.御馬監

所謂"御馬"顧名思義是指皇帝專用、皇家專用的馬匹。而御馬監就是負責管理皇家御馬的馬政機構。御馬監內有掌印太監、監督太監、提督太監各一人,除此以外還有監官、掌司、典簿、寫字等下屬。

2.兩京太僕寺

所謂"兩京"是指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以南京城和北京城皆為大明京城的制度。而兩京太僕寺即是指分設在南京城和北京城兩地的馬政機構。

兩京太僕寺不僅主管京城馬政,而且也主管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四地的馬政(雖然這四地皆不是戰馬的主要產區,但作為京師重地,勢必要有規模龐大的騎兵部隊坐鎮此地,所以此四地的馬政工作並不輕鬆)。

3.行太僕寺

行太僕寺是兩京太僕寺的下設機構,分別設立在遼東、北平、山西、甘肅、陝西五地(此五地皆是馬匹的主要產區)。

行太僕寺不僅主管當地的馬政,而且還負責當地騎兵部隊的管理工作。即騎兵部隊出征時由行太僕寺分配馬匹,而戰爭結束後,則由行太僕寺收回馬匹。

4.苑馬寺

大明王朝中後期,伴隨著軍事行動的日益增多(內部民變,外部蠻族入侵),大明軍隊對戰馬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為此,大明王朝就在北直隸、遼東、平涼、甘肅四個戰馬主要產地又增設了苑馬寺這一馬政機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戰馬產量,擴充騎兵部隊。

大明王朝對於馬政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廣設養馬機構這一方面。除此以外,大明王朝還廣泛採取官方養馬和民間養馬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戰馬培育工作。

官方養馬比較容易理解,其主要形式就是國家提供專門的草場,然後組織各大養馬機構廣泛參與的養馬工作。而民間養馬的方式就比較多樣了,具體而言,民間養馬有以下幾種方式:

1.計戶養馬

大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頒布詔令,規定江南地區每十戶百姓要共養一匹戰馬,而江北地區則每五戶要共養一匹戰馬。

戰馬由官府提供,養馬戶要精心撫育。如若戰馬能年產一匹馬駒,則養馬戶可免徭役;如若不能年產一匹馬駒,則養馬戶要繼續負擔部分徭役;如若戰馬無故消瘦或病死了,則養馬戶要照價賠償。

2.計丁養馬

大明永樂十二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開始改革計戶養馬制度為計丁養馬制度,並從北至南地逐步推行。明成祖朱棣先是規定每15個男丁共養一匹馬,後來又改為每20個男丁共養兩匹馬。

大明王朝後來曾屢屢變更丁數,但其獎懲措施卻基本和洪武時期類似,都是養育戰馬較好者,可免徭役,而養育戰馬較差者,則要受罰。

3.茶馬貿易

通俗而言,所謂茶馬貿易即是指大明王朝以茶葉換取北方遊牧民族的馬匹,兩者彼此貿易、互通有無。(大明王朝的茶馬貿易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也帶有強烈的"以茶治夷"的色彩,雙方的貿易規模和貿易價格並不完全由市場決定,而是由行政命令來決定)。

大明王朝曾在長城沿線地區設立70多處馬市,而這些馬市皆由朝廷設置的茶馬司管轄。史載大明洪武時期曾經一年採購13500匹戰馬;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陝西巡撫楊一清兼管陝西馬政時,也曾先後共計採購近兩萬匹戰馬。

總的來說,茶馬貿易是大明王朝獲取優良戰馬品種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優良種馬。

二、大明王朝馬政日益廢弛的原因

大明王朝早期的馬政機構制度嚴謹、運轉通暢,這為大明王朝鞏固統治,開疆拓土奠定了良好的軍事基礎。但是,伴隨著大明王朝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日益腐朽,明代的馬政也隨之日益廢弛了。

例如大明王朝初期,僅陝西一地的養馬機構就能保持每年蓄養數萬戰馬的規模。然而待至明孝宗弘治時期(1487-1505年在位),據陝西巡撫楊一清統計,陝西當地的養馬機構只蓄養了兩千餘匹戰馬而已(其中也多老弱馬匹)。

陝西馬政的日益廢弛不過是大明王朝馬政全面廢弛的一個縮影,而如果深究大明王朝的馬政為何會如此迅速衰敗,其原因或許有以下幾點:

1.宗室藩王、地主豪強對官營牧場的巧取豪奪,從根本上破壞了馬政

眾所周知,大明王朝的藩王雖無實權,但卻可以依賴藩王的身份而縱情享受榮華富貴。在古代,最大的財富就是土地,而牧場動輒千畝、萬畝的規模就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宗室藩王和地主豪強們巧取豪奪的目標了。尤其是王府牧場往往和官營牧場相距較近,這就更為宗室藩王侵奪國家牧場提供了便利條件。

例如陝西地區的牧場,據陝西巡撫楊一清核實,當地的牧場面積由原本的13萬多頃變成了實際的6萬多頃,而那"無故消失"的7萬餘頃牧場毫無疑問就是被當地宗室藩王所侵奪了(平民百姓哪裡敢侵吞國家牧場呢!只有宗室藩王才有能力、有膽量侵奪國家牧場啊!)。

再例如隸屬於南京太僕寺管轄的草場本有數萬頃,然而待至萬曆時期(1573-1620年),這數萬頃牧場已經有十之六七被當地的地主豪強蠶食為耕地了。史載"南北兩太僕寺及京營,各邊孳牧馬匹,皆有牧馬草場,其後場地多為豪強所侵。"

總的來說,作為擁有政治特權的宗室藩王和地主豪強而言,他們出於獲取榮華富貴的目的,必然會對地域遼闊且管理疏漏的養馬地區虎視眈眈。正如《明史·馬政》所記載的一樣:"官吏侵漁,牧政荒廢。"這實為明代馬政衰敗的主要原因。

2.民間養馬的考核標準過高以至於民怨沸騰

上文曾說過,大明王朝除了採取官方養馬這一方式外,還積極推行民間養馬的政策。只不過這民間養馬的政策不僅要求嚴格,而且還常常流於形式,並逐漸成為地主豪強欺壓良民的工具。

例如大明王朝規定民間養馬之家不僅要保證馬匹建康,而且還要完成年產一駒的任務,否則養馬之家不僅不可免除徭役,而且還要額外賠償(一般而言,牛、馬等牲畜的生產規律是三年產兩駒左右,除非特別精心地培育,否則很難達到年產一駒的標準)。

這等嚴苛的考核標準使得民間養馬戶常常因養馬而耽誤農業生產。另外,因為無法達到年產一駒的任務而被官府勒令賠償而破產的事例也是數不勝數。史載"民間官馬為累,一馬在家,朝夕餵養,至縛其身,不得奔走衣食。"

除此以外,由於大明王朝大多推行數戶、數丁(多丁)共養一匹戰馬的政策,這往往會使得豪強之家藉機欺壓良民。例如每戶輪流養馬一個月時,豪強之家就會強行將自己的養馬日放在夏季這種草木豐盛時期,如此一來,只需要定期放養即可達成目標。但是貧弱之戶往往會被強行攤派為冬季的養馬日,這時要想完成養馬目標就必須付出數倍心血了。

事實上,這並非是臆想猜測,《明史·馬政》就曾記載道:"有丁多之家倚恃豪強欺壓良善者,令丁少人戶一般輪養,靠損小民,甚至略無人心,著令幼兒寡婦篤疾殘廢一概出馬備錢,有傷風化。"

3.牧馬生活艱苦、馬政官員卑賤致使馬政管理流於形式

眾所周知,我國戰馬產區大多是西北地區或東北地區,這些地方的自然氣候較為惡劣,生活環境較之中原地區也遠遠落後。而普通的牧馬軍人或牧馬百姓的待遇也不算好,所以絕大多數百姓或軍人都不願意拋家舍業地從事牧馬工作,這使得基層牧馬工作往往流於形式,甚至於欺瞞隱匿。

另外,大明王朝時期,尤其是大明王朝中後期,馬政官位比較卑賤,這使得絕大多數官吏都不願擔任馬政官。同時,大明王朝也多以貶官之人充任馬政官,這進一步加劇了馬政官的卑賤處境。諸位大可試想一下,這些被貶黜的官吏怎麼可能盡心盡力地從事馬政工作呢!他們做出敷衍了事,欺上瞞下等舉動倒是不足為奇。

三、大明王朝馬政廢弛後的影響

從戰術角度而論,大明王朝初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雖然一直有心徹底剿除北元勢力而屢屢發動北伐戰役,但卻常常因為缺乏足夠的騎兵軍隊而屢屢無功而返。

例如明成祖朱棣曾先後六次發動北伐戰役,每次出兵都高達30-50萬人,但其結果卻是"出師無功,戎馬資儲十喪八九,災禍迭作,內外皆疲。"

從戰略角度而論,正因為馬政衰敗,騎兵部隊嚴重不足,所以大明王朝的統治階級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戰時,總是採取龜縮不出、縱其劫掠的戰略。例如大明王朝弘治至嘉靖年間,韃靼部首領曾率領本部十萬騎兵侵犯河套地區,他們在當地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但大明王朝對此卻反應遲鈍以至於韃靼騎兵盡情劫掠後揚長而去。

再例如韃靼土默部首領也曾率領本部騎兵在北京、遼東等地大肆劫掠,面對這種近在眼前的襲擾,大明王朝倒是迅速集結了一批軍隊準備禦敵。但是卻因為君臣上下皆畏敵如鼠,所以十餘萬明軍就眼睜睜地看著敵方騎兵燒殺劫掠,史載:"(明軍)凡十餘萬騎,相視莫敢前發一矢。"此即發生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變"。

結語

總而言之,縱觀大明王朝的歷史就不難發現,其軍事威脅主要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面對擅長騎兵作戰的遊牧民族,單靠步兵軍團是無法取得最終勝利的,終究還是要靠強大的騎兵部隊才能永絕後患。

而要想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就必須要為軍隊提供充足的戰馬,而要想提供充足的戰馬,就必須構建起制度嚴謹、運轉流暢的馬政。此三者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的關係。

然而明代的馬政卻有一條明顯的興衰歷程。在大明王朝前期,馬政曾為大明軍隊提供了充足的戰馬,這為大明王朝平定叛亂、開疆拓土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但是在大明王朝中後期,伴隨著當時的統治階級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全面腐敗後,明代的馬政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日益廢弛的末路。

這種日益廢弛的馬政不僅極大地削弱了大明王朝內平叛亂、外御強敵的能力,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明朝君臣的國防觀念,即大明王朝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時,總是採取龜縮不出、任其劫掠的錯誤戰略。這恐怕也是大明王朝最終覆滅的原因之一吧!

參考文獻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2013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帳號,歡迎點讚、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