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青燈讀史 發佈 2020-01-05T21:38:20+00:00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十八歲的戚繼光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工作之餘喜讀兵書,「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首詩,據說是他在兵書空白處留下的。具體出處或不可考,可是詩中慷慨激揚的男兒大志,即使是現在讀來,還是會感到心潮澎湃。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十八歲的戚繼光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工作之餘喜讀兵書,「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首詩,據說是他在兵書空白處留下的。

具體出處或不可考,可是詩中慷慨激揚的男兒大志,即使是現在讀來,還是會感到心潮澎湃。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那個年僅十八歲青年,發出這樣的宏願,他後來又是否實現了自己十八歲時許下的願望呢?

公元1528年,在山東濟寧微山縣的魯橋鎮,戚家夫婦迎來了一個男嬰,老來得子的戚父欣喜地給孩子取名「繼光」,願他像窗外漸亮的天光一樣,自由坦蕩的生活在這個世界。

戚家先祖曾追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以戚家在祖先的庇佑下,有一個世襲的將軍職位,雖說名稱是將軍,可是實際會安排的職務不會太高。

戚父在戚繼光成年時,即讓戚繼光襲爵,是以小小年紀的戚繼光就做了登州衛指揮僉事。

戚繼光是一個好學之人,他從小就喜讀書,在登州任職期間手頭總是會有兵書,閒來無事便要翻一翻。

同時,他的讀書方法也比較特別,可以稱得上是用批判性思維在讀書,別人讀兵書,深感古人的智慧無窮極,他讀兵書,總要反向思考。

彼時,山東沿海倭患頻發,看著沿海漁村的百姓不勝其擾,財物性命均受威脅,再想想自小戚父對他的教育,戚家男兒不能得益於聖寵和祖蔭食得一碗飯,當效仿先祖做出一番為民為國的事業來,才不枉來人世走一遭。

戚繼光從來都不是一個想混吃混喝的人,他對兵書有興趣,對肅清倭患更有興趣。

公元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倭患更為嚴重的浙江,任參將一職,機會來了,要能把握得住。

這是戚繼光的機會,從後來的史書記載可以看出,他確實也把握住了。

在山東防禦倭寇的軍事行動,以及閒暇時對兵法的推敲學習,使得戚繼光在浙江的倭患戰場上,有了一定的基礎準備。

公元1557-1558年,戚繼光與俞大猷雖然屢次在岑港趕跑倭寇,可倭寇流動性太強,明軍上前,打不過掉頭就跑,甚至還會繞道其他地方,順便搶劫一番再跑回海里。

在屢次的抗倭行動中,戚繼光發現一個根本的問題:兵不行!

手底下這幫將士缺乏膽色,太過惜命,不肯真正的上陣殺敵,倭寇兇狠他們就撤,倭寇露出敗象他們就追著驅趕也不真打。

戚繼光痛定思痛,暗暗下定決心要建立起一支精銳強悍的抗倭精兵,經過慎重的挑選,戚繼光瞄準了金華、義務一帶的人,無他,就是民風彪悍,可以豁得出性命去拼殺,同時這帶的人還樸實守法。

很快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士兵們訓練有素,戰鬥力提升很快,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可是僅靠士兵們的一對一貼身肉搏,殺傷力及其有限。

在武俠小說中全真七子的陣法,天罡北斗七星陣為武俠愛好者所熟知,可陣列並不是武俠小說中的獨創,在軍事歷史中,軍隊的隊列隊形,其實大有學問與講究。

在戚繼光針對提升整體軍事打擊能力的思考之後,針對浙江一帶的地形條件,創造出了他的獨家陣法:鴛鴦陣。

自此這支實力強大的軍隊,除了個人單打獨鬥的能力,又配合上了陣法,武器兵械也配合得較為精良,只待恰當的時候對著倭寇祭出這一殺器。

公元1561年,倭寇進軍台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戚繼光,終於有機會展示他的成果了。一開始倭寇看著獨特的隊形,還感到可笑,很快這幫素日為非作惡的倭寇,便見識了這支軍隊的厲害。台州大捷,倭寇首領和大部分人馬被殺,餘部被驅趕投江淹死,戚繼光更是官升三級。

自此,戚繼光和他所建的軍隊,被奉為制勝倭寇的法寶,除了浙江,更是在福建等沿海線數次打擊倭寇,使得倭寇聞風喪膽,一度不敢再去沿海騷擾劫掠。

公元1567年,朝廷任命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增招兵士,勤加練兵駐守北部防線。

公元1573年,北部韃靼來犯,戚繼光率部數次平亂,只打得對方再不敢來犯。

公元1582年,曾支持他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朝廷內政治形勢突變,倒張派的日漸強勢,導致戚繼光被調任後再次被罷免。

公元1585年,五十七歲的戚繼光回鄉家居,老病纏身,這已是他人生中最後的歲月了。曾經南降倭寇北驅韃靼的一代名將,在暮年無人問津的蕭瑟風雨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可是他的一生,不負年少時的志願,想來最後也走的心安乾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