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和鄭成功誰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弱冠長纓 發佈 2020-01-05T00:30:15+00:00

【本文申明原創】霍去病雕塑一直想寫一個關於霍去病的專欄,但是前兩日剛好有朋友聊天談及到民族英雄鄭成功,因此今天想接著這個機會,把我心中對於這兩位民族英雄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本文申明原創】


一直想寫一個關於霍去病的專欄,但是前兩日剛好有朋友聊天談及到民族英雄鄭成功,因此今天想接著這個機會,把我心中對於這兩位民族英雄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其實對於霍去病和鄭成功,應該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像鄭成功收復台灣,霍去病追擊匈奴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事跡,從宏觀意義上來說,其實這兩位都算得上的民族英雄,但如果要從狹義的角度去分析的話,其實兩者之間還是存在這一些區別,接下來就說說我的觀點吧。

真正的民族英雄是那些心懷大義,不為己私的人

對於評判歷史人物的功過,我們一定要結合史事從多個角度去剖析,單純的某一個指標都是有失偏頗,畢竟歷史都是勝利者的自傳,想要從自傳裡面發現蛛絲馬跡,我們就必須追根溯源。

一、人物的經歷

一個人後天的成就,往往和他年少時的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尤其是在評判歷史人物之時,這個環節就更顯得尤為重要

  • 以朝代先後順序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霍去病,對於霍去病而言儘管他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在這短暫的戎馬生涯之中,他卻將自己化作一顆流星,讓後世永遠記住了他的閃耀。

對於霍去病這位少年英雄我本人是由衷的敬佩,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而我一直很想知道到底是怎樣的人生經歷,才會培養出如此般優秀的少年天才,因此我查閱過很多資料,想要進一步了解霍去病,可是對於這方面的資料還是比較匱乏,因此我也只能通過零散的記載,加上我個人的一些看法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對於霍去病除了少年英雄的形象之外,要他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人生簡直如同開掛一般,而且順風順水,我們都知道霍去病是漢代名將衛青的親外甥,霍去病的母親是衛青同母異父的姐姐,雖說霍去病是個私生子,而且母親的身份之前是奴婢,但是自從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以後,衛氏家族從此也算是平步青雲,衛子夫在公元前128年便為漢武帝誕下太子劉據,而公元前140年霍去病出生,所以霍去病的人生最多也就是年幼時期那麼幾年和奴婢生活在一起艱苦了些,後期他長於皇宮貴族,又得漢武帝賞識,因此在他幼年之時應該是沒有太多黑暗經歷。

霍去病出生的時代,正是匈奴人活動最為猖獗的年代,在此之前大漢王朝,一直以通過和親的屈辱手段來維持所謂的和平,直到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才是真正意義上對匈奴用兵,派出四路大軍總共五萬餘人對匈奴展開了襲擊,可是結果卻不太理想,四路大軍除了衛青取得了勝利,其餘三路大軍皆是慘敗,飛將軍李廣更是全軍覆沒,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飛將軍李廣便成了後世詩人抒發懷才不遇情感的典故。當然這一戰雖然「折損」了李廣,但是卻讓年輕的衛青從此聲名大噪,在這之後衛青更是屢建功勳,立下赫赫戰功,對於國家來說,這自然是好事,但是對於身居王座之上的君王來說,一人獨攬軍功在他看來並非是什麼好事,因此在這個時期的漢武帝便是開始有意自己培養將領,所以史書記載年少之時的霍去病,善騎射,再從大將軍,這些其實都和漢武帝有這千絲萬縷的聯繫,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1.身為君王不能親臨戰場,漢武帝希望通過自己培養的將領,展示他在軍事上的才華。2.為了平衡王權,他不得不削弱衛青的影響力。

雖然我們很多人都知道霍去病在17歲的時候漢武帝才真正意義上讓他帶兵,但是在此之前他其實一直跟隨衛青出征,因此他從很小的時候便是開始接觸匈奴人,加上漢武帝的有意培養以及目睹衛青對於匈奴的作戰,可以說在他心中早早的便是埋下了覆滅匈奴的種子。

ps:(一個人年少的經歷,和他日後的成就是有著必然的聯繫,就像霍去病驅逐匈奴,和他從小耳濡目染的環境絕對是分不開的)



  •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上面這並非是一首詩詞,而是康熙寫給鄭成功的輓聯,通過這幅對聯可以看得出康熙對於鄭成功評價還是頗高,能夠得到敵人如此之高的讚譽,也不枉鄭成功民族英雄這一稱號啊!

其實相比較霍去病,年少時期的鄭成功其實還是滿悽慘的,說到鄭成功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親鄭芝龍,鄭芝龍出身在福建沿海地區,年紀輕輕便已在海上討生活,後來加入了海盜集團,在之後成為了海盜集團的龍頭,成為了一方海域的霸王,最後勢力龐大,被明朝政府進行了招安,從此鄭芝龍打著明朝的稱號在海上的勢力更是如日中天,最後在於日本海上通商之後結識了田川松子,不久之後二人便是誕下了鄭成功,六歲之前鄭成功一直跟隨母親住在平戶,那應該是他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了,後來日本閉關鎖國,鄭成功一家被迫遷出,回到中國之後不久,鄭芝龍便是投靠清軍,可是卻沒有換來好的結果,鄭芝龍反而被抓,後來死在牢里,而後清軍又攻破福建,他的母親被淪為慰安婦,儘管他的母親是日本人,但卻受不了屈辱,最後上吊自盡了。對於清軍的迫害,致使父母雙亡,從這個時期開始,心底里那顆反清復明的心也是真正開始被燃燒。

儘管鄭成功有著一半的日本血統,但是對於儒家思想卻是有著非同一般的執著,尤其像忠君,倫理的思想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他誓不降清,為了還母親清白之身,竟然將母親屍體剖膛開肚。因此年少時期的鄭成功雖然遭遇悲慘,但是在父親的教導之下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父母的慘死令的他棄文從武站在清廷的對立面,也許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才能讓的他在與清廷對抗十幾年之後,最後寧可退守也不降清吧。

二、人物成就

評判歷史人物,其中最主要的一方面便是分析人物成就

談起霍去病我們都知道,他最大的成就便是驅逐匈奴,收復河西走廊,從此打開內陸與西域的通道,使得匈奴遠遁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

對於霍去病這個人如果喜歡歷史的朋友,當你在翻閱資料的時候,你便會心發感慨,平生數十戰,竟未有一場敗役,是真正意義上的冠軍侯。

初出茅廬,首戰告捷

雖說霍去病年少之際便是勇武過人,但真正意義上統兵作戰,還是在公元前123年,這一年由於霍去病主動請纓,被漢武帝封為驃姚校尉跟隨衛青出征。在戰場之上,霍去病在三請戰,衛青給了他八百騎兵,年輕的霍去病憑藉自己的一腔熱血,率領著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尋找敵人蹤跡,最終憑藉他獨創的長途奔襲,遭遇戰首戰便是告捷,殺敵二千餘人,而他獨自率領的八百騎兵則全身而返,得知消息後的漢武帝大喜過望,同年漢武帝正式封他為「冠軍侯」。

一代戰神,橫空出世

在這之後漢武帝為了再次測試他的天賦與勇氣,在公元前121年,再次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讓他率軍一萬出征匈奴,在這一場戰役中年僅19歲的霍去病不僅率兵長途奔襲,而且採取大迂迴作戰,六天時間轉戰匈奴五個部落,最終以斬殺敵軍八千多人,俘虜一眾匈奴貴族而告終。這場戰役雖說也是慘勝,但經此一役,朝廷上下再也沒有人在質疑這個年僅19歲的少年天才,也就是在同年夏天,漢武帝決定趁勝追擊,開始展開收復河西之戰,霍去病在接連兩場對戰匈奴的戰役中獲取勝利,毫無疑問成了這場戰役的統帥,同時漢武帝還將李廣等人作為他的策應部隊,由此看出這個時期漢武帝對於霍去病的重視,當然霍去病也並沒有讓他的伯樂漢武帝失望,一路之上霍去病孤軍深入,在祁連山再次斬殺匈奴三萬餘人,俘虜匈奴貴族不計其數,至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就連一向不可一世的匈奴人,也是唱起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從此,漢軍軍威大振,年僅19歲的霍去病,更是成為了匈奴人眼中的一代戰神。

封狼居胥,千古佳話

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動了破釜沉舟的漠北之戰,這個時期的霍去病,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了漢軍的王牌,有他對陣匈奴的大單于是最合適不過的,可惜在戰爭之前的策劃中出了錯誤,霍去病沒有遇上大單于,而是碰上了左賢王部,這場戰爭可算得上是霍去病的巔峰之戰,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長途奔襲兩千多里,以一萬五千的損失量,斬殺敵軍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然而求戰心切的霍去病並不滿足,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于,霍去病一路追殺到狼居胥山(今蒙古的肯特山脈),在這進行了祭天典禮。之後更是一路追擊至瀚海(今貝加爾湖),方才回兵。至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與他的封狼居胥也是成為了中國歷代兵家的最高追求。

在這之後,僅僅過了兩年,一代戰神霍去病便是去世,年僅24歲。

ps:(你們能夠想像一個20多歲的少年,獨自率領軍隊,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沒有任何後方援助補給的情況下,連戰連捷,這究竟是種怎樣的「神話」嗎?)


招募人馬,堅決抗清

其實中國儒家的忠君思想在鄭成功的身上還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當年清兵大舉進攻浙東,福建形勢嚴峻,鄭芝龍在接到同鄉的勸降書之後,決意降清,眼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至極的鄭成功招募幾千人馬,堅決抗清。

弒父辱母,不共戴天

1646年正月,鄭成功奉隆武帝之命領兵出大定關,從此棄文從武,展開了於清軍長達十六年的軍事生涯。其中在1651年到1652年鄭成功在閩南等地與清軍作戰三次皆是勝利,殲滅了駐閔清軍,再次期間,鄭成功以免與清軍小部隊周旋,一邊在海上經商(也算是子承父業),利用緩兵之計來擴充自己的軍隊,當然期間他和父親鄭芝龍一直有書信來往,最後書信被劫,鄭芝龍也被清軍殺害,之後清軍再次攻破福建,鄭成功的母親淪為慰安婦,後屈辱致死。這兩件事過後本就對清廷無好感的鄭成功,更加你堅定抗清的信念,順治1658年鄭成功覺得事跡已然成熟,率領水路大軍17萬開始北伐,克鎮江,圍南京,可惜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

收復台灣,功在千秋

經此一役,形勢此消彼長,加上明朝廷倒戈,鄭成功自覺在難於清廷對抗,然而永曆六年(1652)九月,台灣發生郭懷一起義,受儒家思想薰陶的鄭成功堅決支持台灣人民反抗侵略者,收到島上侵略者壓迫過甚,儘管島民奮起反抗,但是最終還是被鎮壓,消息傳到鄭成功耳中之後,再結合當時自身處境,鄭成功毅然決定收復台灣。登上台灣島經過激戰後,荷蘭侵略者慘敗,龜縮在兩座城不敢出來,最後在鄭成功圍困八個月後徹底的將荷蘭侵略軍趕了出去。

可惜的是就在鄭成功收復台灣不到一年的時間,這位民族英雄便是與世長辭,隨著鄭成功的隕落,鄭氏家族在台灣的政權也僅僅維持了23年,最後便是由施琅帶領的清軍攻破,從此台灣便正式納入清朝版圖。

ps:(有位沿海的朋友非常推崇鄭成功,傳言順治皇帝並非出家,而是被鄭成功用大炮給轟死,但是具體的情況無從查證。因為鄭成功長於福建,沿海地區流傳諸多關於鄭成功的事跡,也是無可厚非,但是縱觀史料記載,鄭成功對於清廷一直實行的都是韜光養晦的政策,待得真正大規模與清廷作戰時卻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所以一些地方傳說,我們還是要適當保留。)

三、最終結果

歷史是勝利者的自傳,結果才是最終的答案

對於歷史行進的過程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存在,但是結果永遠只有一個,就像商鞅變法一樣,即便過程充滿了艱辛曲折,即便最後身死道消,但是他的目的達成了,商鞅的變法也就成功了。在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我們一定要學會溯其源,究其根。對於霍去病和鄭成功來說,結果都並非如意,像霍去病,匈奴未滅,卻半道中猝,對於鄭成功而言他的初心是恢復明朝庭,收復台灣反而是無奈之舉,但這些都不影響二人的偉大,至於非要比出個結果,其實我心中已有自己的答案,當然我還是想看一下大家的意見,希望大家選出你們心中的英雄。

結束語

已經到了最後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但是這並不影響這些歷史名人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中華民族才能夠一直屹立在世界東方,也正是你因為他們的事跡,讓我們的文明變得絢麗而多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