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學習方法淺識

無疾 發佈 2020-01-05T00:41:56+00:00

原創:天下無疾《內經》在中醫學的地位無須多講,這裡主要談一談《內經》的學習方法。 不過在講方法之前,還是需要先說一說態度。目前對《內經》的態度,大體有三種:一是以部分道醫為代表,以崇敬之心讀經,視作聖賢之言,字字珠璣,無有缺憾。

原創:天下無疾


《內經》在中醫學的地位無須多講,這裡主要談一談《內經》的學習方法。

不過在講方法之前,還是需要先說一說態度。目前對《內經》的態度,大體有三種:一是以部分道醫為代表,以崇敬之心讀經,視作聖賢之言,字字珠璣,無有缺憾。二是以部分科學主義者為代表,視《內經》為陳腐糟粕,錯漏百出,應該放到博物館發揮其僅有的歷史文物價值。三是以部分理論研究者為代表,憑考據,揚義理,求實證,期冀客觀再現古人的思想與方法,以為現世啟迪。

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不同的學習目的,又進一步決定了不同的學習方法。對道醫而言,學習是為了獲得指引、啟發和靈感,所以最重視對醫理的闡發。同時,因為生活經歷不同,學習、工作經歷也自不同,面對同樣的一段文字,感悟的內容也便因人而異。一方面,這種學習方法最為靈活,最具藝術性,結果也最為絢爛多彩;另一方面,所謂「六經注我」,大多也因此而出。

科學主義者顯示出的不屑態度,與求疵精神相得益彰。在讀經時,時時用挑剔的眼光來審視古人言語,錯漏變得異常顯眼。如此的學習,其實並非真正的學習,於己是否有益不好講,但於人、於中醫本身,卻是大有裨益的。陷於中醫領域內的學習者,踐行者,對於中醫自身的問題,往往視而不見。然而不見之,並不會有助於其變得更美好,更有效,更可靠,即俗謂之發展。科學介入之後,中醫學發生的很多變化,廖育群先生多有評論,不妨參閱。

最後,研究者力求客觀、真實,借實證的工具,夯實《內經》的基石,是學術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其學習方法,更強調研究。所謂研究,往往是圍繞某一主題,廣泛收集材料,整理、分析,進而得出結論。不過,如此的研究方法,因為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重實輕虛的特點比較明顯。以上描述太過繁複。簡而言之,第一種學法注重個人感悟,第二種旨在發現問題,第三種強調客觀呈現。



《內經》學習方法,如人生意義一樣,普適性的答案是不存在的。所以,關鍵不是鑑別某種方法的優劣,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或者說,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方法。對此,無疾個人的認識如下:

1 虛不離實。《內經》成書久遠,僅憑心度之,或參以二三注家,失實根基,每至飄渺。是非既混,真偽不存。現今之世,早非二百年前可比。務實之風,實證之氣無處不在,土壤已變。拒而不受,恐怕連生存都成問題,更不用說話語權。實際上,用腦的思辨,用實證的方法,得出的結論,可以更好的為心的感悟創造條件。儘管實證發現的真理有局限,很可能幾年之後就被推翻,但終究是幫我們走出了最初的那個洞穴。虛得實助,如毛附皮。

2 實不離虛。實證研究,勤勤懇懇,紮實可信。但專執於此,則難免存腦廢心。而一旦廢黜心意,僅靠頭腦來維持,很可能錯失許多寶貴的、精微的細節,因為歷史的緣故,表達的緣故,兩處精微之間的邏輯鏈條或許是斷開的。此時把握精微離不開感覺,而主持感覺的正是心意。實際上,在實證研究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無法逾越。此時結合研究者自身的體驗,以心度之,或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實得虛倚,如虎添翼。


本文節選自:「天下無疾」微信公眾號

《無疾學社精品課·中醫入門100講》已經上線,敬請關注!無疾學社,中醫路上,與你同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