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千古大帝——康熙帝

繁華已逝 發佈 2020-01-05T01:14:14+00:00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國家和人民來說,還是有一定意義的,特別是清初康熙帝,不單單是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更是一生精彩絕倫,令人拍案叫絕。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國家和人民來說,還是有一定意義的,特別是清初康熙帝,不單單是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更是一生精彩絕倫,令人拍案叫絕。

中國封建社會,每一朝的開國之君都非常清楚,清朝卻有些奇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讓滿族再次強大起來,卻偏安一偶,皇太極建國大清,依然偏安一偶,順治帝進關,定鼎中原,實際操作者是多爾袞,加上他在位時間不長,並沒有留下太多歷史痕跡。

反倒是康熙,幼年繼承帝位,對內面對一群顧命大臣,功勳卓著,難以駕馭;對外國家新建,百廢待興,吃醋胡危機四伏,可謂是受命於危難之間。

1667年,在孝莊太后的暗中幫助下,康熙帝籠絡部分顧命大臣,終於在14歲的時候親政,預示著他已經成為國家所有指令的最高決策者,但實際上以鰲拜為首的頑固顧命大臣,並不甘心大權旁落,雙方劍拔弩張,局面對剛剛親自的玄燁非常不利。

康熙帝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住,一面暗中積蓄力量,一面正面麻痹敵人,最終有驚無險的智擒鰲拜,一舉滅掉了他真正走上皇帝至高無上權利寶座的最大敵人,並開始推行自己的執政理念。

康熙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了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的出巡,雖然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費,但和乾隆的南巡有本質區別,一個是為了了解國計民生,一個是為了觀光玩樂。

朝巨的穩定,讓康熙可以抽出時間和精力來面對其他危急。三藩形成於清初,對大清的建立曾經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此時卻無異於一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隨時可能威脅道清朝的統治,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吳三桂很快起兵反叛,戰亂前期,由於清朝對形勢的預估不足,導致戰場失利,致使叛軍奪城拔寨,占領了大片疆土。後期,康熙依靠國家強大的實力,逐漸扭轉局面,於1681年攻破雲南,徹底收服三藩。

三藩戰亂雖然給部分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讓清朝消除內患,海內一統,政令通暢,為後面的康乾盛世打下基礎。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台灣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為馮錫范、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 姚啟聖認為是進攻台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台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收復台灣後,康熙終於把目光放到了東北邊疆,自明末清初開始,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沙俄軍不予理睬,雙方開始長達六年的不斷的戰爭,忽悠勝負,最終清朝戰勝了沙俄,並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東北邊疆的勝利和兩國疆域的確立,保證了雙方的權益,穩固了清朝的後方,遏制了沙俄繼續南侵的囂張意圖,對國家的穩固起到了積極作用。

不甘心失敗的沙俄,暗中有慫恿、支持蒙古准格爾部叛亂,康熙帝多次警告無果之下,於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鑒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雖然沒有徹底消除准格爾的繼續叛亂,卻有效的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粉碎了他國侵占國土的狼子野心,鞏固了清朝西北邊防。

西藏自古就和中原聯繫緊密,由於地理環境約束,交通不便,致使中原王朝很少直接統治和管轄西藏。康熙時期,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占據西藏北部的準噶爾汗國軍隊。此後,清朝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協助達賴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

大大加強了西藏和祖國的聯繫,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力度,從此西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永不分離。

滅鰲拜,平三藩,收台灣,抗擊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立東北邊界,剿滅准格爾叛亂等等軍事上的成績還不足以述說他的功績,在經濟文化上,同樣頗有建樹。

經濟上,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減輕農民負擔,鼓勵更重,促進生產發展;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對於已交過「易價銀兩」的,可以從來年的常稅中沖洗;其四,蠲免錢糧。康熙提出「藏富於民」的思想,在位期間蠲免錢糧共計545次,免除天下錢糧計銀1.5億兩;其五,地丁合一。康熙對按丁徵收丁稅的方法進行改革;其六,修治黃河,淮河和永定河;其七,廢除匠籍制度。

這些舉措,順應民心,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善了農民生活,讓清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文化禮教方面,康熙強調興禮教,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開拓視野,對宗教信仰採取包容的態度,極大地促進了宗教和文化的發展。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康熙老年倦政,致使國家貪官污吏漸多,卻並沒有徹底根治;沒有及時明確確定繼承人,造成了「九子奪嫡」的上演;執政時期也曾有過文字獄的出現;因戰爭需要,實行過海禁;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民眾的控制,雖然短期內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卻扼殺了中國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勢頭,致使清朝逐漸落後於世界其他列強。

康熙一生,有功有過,有血有肉,甚至功大於過,在位期間多次鞏固疆域,才有了中國如今的大部分疆土,算是一位明君聖祖。

備註: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原創作品,嚴禁私自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