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黔東南身邊事 發佈 2020-01-06T03:48:07+00:00

侗戲是侗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本民族劇種,戲劇界早已把它列為我國傳統戲劇種類之一而載入史冊。侗戲產生於1830年,侗戲的祖師是貴州黎平縣茅貢鄉臘洞人,他在本民族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借鑑漢族戲劇形式,創立了用侗語道白和侗語演唱的侗戲,解決了侗家人看不懂漢戲的矛盾,深受侗族群眾的歡迎。

侗戲是侗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本民族劇種,戲劇界早已把它列為我國傳統戲劇種類之一而載入史冊。侗戲產生於1830年,侗戲的祖師是貴州黎平縣茅貢鄉臘洞人,他在本民族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借鑑漢族戲劇形式,創立了用侗語道白和侗語演唱的侗戲,解決了侗家人看不懂漢戲的矛盾,深受侗族群眾的歡迎。







侗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從產生到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侗戲產生之初,唱腔單調,形式簡單,動作樸實,劇情單純。隨著各民族戲曲文化之間的交流,侗戲注意博取其它劇種所長,克己之短,在表演藝術上,突出戲曲的說、唱、奏、打、舞等多方面的統一。在戲劇之情節上,注意了衝突性、曲折性、形象性。侗戲唱腔最原始的只有一個上下句,「戲腔」(即「平腔」),流傳於南部侗族方言區,在侗戲中運用最早,時間最長,派生的曲調最多,有「旦腔」、「生腔」、「丑腔」,以後又產生了「哭腔」(即「悲腔」),隨著侗戲的不斷創新,侗戲音樂有了較大的突破,「歌腔」被廣泛應用,新腔也應運而生。通道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較廣,目前已有「劉 媄 」、「珠郎娘美」、「霧梁情」等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300多個流傳於民間。通道侗戲經過長期的創作和演變,已從原始狀態進入了成熟狀態,從編劇、表演、音樂、演奏、服裝、舞美、舞台調度等方面都得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曾在1986年至1991年的湘、黔、桂、三省(區)十二縣侗戲匯演中連連奪冠,產生過巨大影響。侗戲在通道也曾得到迅速發展,侗戲隊發展達到300多個。侗戲在通道侗鄉本應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是改革開放後,特別是90年代以後,由於通道侗鄉大部分青壯年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戲師們也年過古稀,或相繼謝世,加上現代傳媒文化、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強烈衝擊,目前通道侗戲已跌入低谷,面臨失傳,全縣僅坪陽、隴城、坪坦、黃土幾個鄉鎮,還有幾個艱難維持的侗戲隊,其它鄉鎮的侗戲隊已經銷聲匿跡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