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人長達20年執迷於「無用」的越南戰爭?

冷熱軍事史 發佈 2020-01-06T04:41:18+00:00

作者:MissBear二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頭號強國,不過蘇聯的存在還是讓美國的擴張受到了掣肘,雙方的敵對令世界在處在了半個世紀的冷戰陰影之中。美國人即使不用怎麼努力也獲得了「成功」,但是他們也遭受了不少的挫折。

作者:MissBear

二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頭號強國,不過蘇聯的存在還是讓美國的擴張受到了掣肘,雙方的敵對令世界在處在了半個世紀的冷戰陰影之中。

美國人即使不用怎麼努力也獲得了「成功」,但是他們也遭受了不少的挫折。在中國大陸的舉棋不定使得蔣介石政府完全沒有招架之力;韓戰美國也只是打了個平手,這對於他們的自信心必然是一個重大打擊,不過好在還留下了「利益區間」。

越南戰爭就真的成了美國人的噩夢,他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顯得有些「唯唯諾諾」,美國軍隊的自信直到海灣戰爭才恢復過來。

美國人在長期的征戰中認識到了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戰爭,哪怕他們後來在反思這場戰爭的時候也是以屢屢搖頭的方式來抒發自身的感受。可是再讓美國人重新選擇一次,他們也是極有可能會選擇參戰,畢竟他的利益鏈條存在於整個地球。

多米諾骨牌效應:艾森豪的戰略選擇

艾森豪總統上台後進一步推行冷戰,鑒於杜魯門政府在朝鮮戰場所得有限,艾森豪政府特意推出「多米諾骨牌效應」來強調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所在——一旦一塊小的區域的失手必然會引起連鎖的效應,進而讓美國人最終滿盤皆輸。

1954年,戰後重新走上殖民主義道路的法國人在奠邊府一戰慘敗給越南軍隊,宣告了法國人在亞洲殖民體系的徹底瓦解。1954年7月,《日內瓦協定》出籠,決議南北越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法國支持的保大皇帝控制。

根據協定,法國承認越南、柬埔寨、寮國獨立並撤出越南。也許鑒於朝鮮半島的教訓,南北越都沒有按照規定的期限進行選舉,分裂的越南成為了常態。美國人瞬間就看到了自己的機遇,舊帝國的崩潰給了美國插足的機會,而分裂的中南半島似乎是唾手可得。

不過在艾森豪時期,美國在越南的動作並不大,主要是派駐顧問團在當地進行活動,真正的戰爭還在後頭。在卸任之際,艾森豪還不忘叮囑甘迺迪——你可千萬別忘了越南啊!

國際局勢劇變,越南地區矛盾激化

60年代國際局勢的劇變促使美國在越南展開進一步行動。美國和古巴之間的關係早已走向惡化,後來的古巴飛彈危機硬是讓美國來了一次「全國戒嚴」,而柏林危機也激化了美蘇矛盾,因此美國人認為有必要做點什麼。

1961年底,美國開始增派軍事顧問深入南越指揮作戰,同時向其提供大量財力和作戰物資。有了美國人的撐腰,南越軍隊很快就開始「狐假虎威」起來,主動地發起了進攻。

美國人還別出心裁搞出「斯特利—泰勒方案」:在南越建立了1.6萬個「戰略村」,在內部控制農民,枯竭北越武裝力量的人力、物力來源;在外部封鎖與北越的聯繫,切斷來自北方的支援。

甘迺迪總統很強硬,古巴飛彈危機的成功解決給了他在越南一展身手的信心,他意識到「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彼時中南半島的衝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總統和他的顧問很快做出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表現出美國的強大力量和對抗蘇聯的決心。

美蘇兩強雖互不相讓,但在對抗方式上卻都有默契:衝突遵循十年前的韓戰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避免兩超級強權間使用核戰爭威脅的方式

1962年,美國將「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再度升格為「駐越軍事援助司令部」,專門負責特種戰爭指揮,同時大量向南越輸送美軍人員和作戰物資。到當年底,在越美軍人數已達1.2萬人,飛機約240架。

甘迺迪在對於越南確認有自己的認識,在他任期內美國政府甚至槍殺了南越政府首腦吳庭艷,不過甘迺迪自己很快也被強殺。他想不到自己任期內開啟的越南政策會把美國送上一條不歸路。

甘迺迪的繼任者詹森是個狂熱分子,在就職演說上詹森聲稱要建立一個「偉大社會」,要解決美國國內的一切問題。可是在對越問題上,詹森做的比誰都過火。

1964年底,美國派遣到南越的軍事人員增加到3萬多名,對南越政權的援助共達4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用於直接軍費開支。「北部灣事件」給了美國插足的藉口,繼續增兵越南的計劃也提上了日程。

當年8月,美國國會召開秘密聽證會,眾議院以400票對0票、參議院以81票對2票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以他的判斷「採取包括使用武裝部隊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去援助東南亞防禦條約中的成員國。」

1965年2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交對北越實施戰略空襲的滾雷作戰計劃。詹森很快批准,美軍隨即對北越的90個目標展開摧毀性轟炸。同時,詹森批准向越南南方派出首批美國地面作戰部隊。3月,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美國在越南的特種戰爭終於升級為局部戰爭

當年7月,詹森再出大手筆,動用戰略空軍的B-52轟炸機對北越展開弧光作戰,讓越南人民第一次見識了地毯式空襲。美國空軍參謀長柯蒂斯·李梅上將宣稱:要把北越炸回石器時代。此後詹森的狂熱做派顯得更為露骨,但是美國的民眾卻有些坐不住了。

尼克森的垂死掙扎

1969年1月20日,尼克森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宣稱:「我們陷入戰爭,我們需要和平」。新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即讓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美國人逐步撤出越南。

1969年3月,尼克森批准秘密轟炸北越及其盟友紅色高棉的陣地,轟炸導致柬埔寨遍地瓦礫,硝煙瀰漫。有研究顯示,在尼克森任內,美軍投放到柬埔寨的炸彈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投放的總數還要多。

1972年3月,即尼克森訪華的次月,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尼克森聞訊勃然大怒,隨即下令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河內、海防及重要軍事相關設施進行全面轟炸。尼克森這次大手筆將美軍戰略轟炸的威力展現的淋漓盡致,越南北方再度陷入火海,武元甲精心籌劃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

1973年簽訂巴黎和平協約後,駐越美軍開始陸續撤出南越,僅留下小規模部隊「協助」南越當局。直到1975年北越軍隊打到西貢時,時任美國總統福特還試圖要求美國國會「重新考慮援助南越」,差點成為連續第五位介入越南戰爭的美國總統。

人們對尼克森的印象很多是基於他1972年訪華促進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但是他在外交政策上的改變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美國正處在不利的形勢之下。他與其他的美國總統一樣,始終不會放棄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畢竟中國大陸和北韓的失手足以讓美國人持有足夠的戒心。

美國的優點就在於它總是保持著一種危機意識,建國初期的「孤立主義」和「後花園政策」實際上是符合美國的利益的,並且很好的阻止了歐洲列強對拉美地區的再干涉;羅斯福時期的外交轉向體現了美國對國際局勢的準確判斷;冷戰結束後美國還在全球範圍內給自己尋找一個「對手」......

此外,美國還有反思機制,往往隔段時間就會對進行深刻的反思。越南戰爭也不例外,美國人也知道自己的犧牲十分的不值得,以至於不怎麼關心政治的美國民眾突然間就沸騰起來。

但是讓美國人再選一次,他們很有可能還是會打越南戰爭,畢竟前期在亞太地區遭到了某種程度的失敗,倘若中南半島失手,台灣和日本方向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