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綜合徵從脾辨治

大國醫說 發佈 2020-01-06T05:16:47+00:00

乾燥綜合徵(SS)是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體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醫文獻無類似病名的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當屬中醫學燥痹範疇,一般多稱為燥證、頑痹、燥毒證等。臨床主要以口、眼乾燥及關節痛等為主。

乾燥綜合徵(SS)是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體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醫文獻無類似病名的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當屬中醫學燥痹範疇,一般多稱為燥證、頑痹、燥毒證等。臨床主要以口、眼乾燥及關節痛等為主。ss病因未明,現代醫學治療尚缺乏特效方法,主要以替代治療和對症處理為主,效果尚不滿意。近年來,中醫藥治療ss取得較快進展,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病情進展等方面,療效顯著。筆者試從中醫理論脾臟在乾燥綜合徵發病的作用及證治進行探討,闡述如下。

病在四髒責之脾

ss發病雖有口乾、眼乾、鼻咽乾澀等清竅及皮膚、陰戶等部位乾燥的燥證表現,但燥有內外之分。本病主要應從內燥論治,且與肺、脾、肝、腎四髒功能失調,津液生成不足或輸布障礙有關。其中,脾為後天之本,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涎為口津,上行於口,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功能。脾失健運,濕邪內困,津液生成不足或津液不能正常輸布,上承於口,出現口乾,進而發為燥痹。《素問·宣明五氣篇》日: 「肝為淚。」肝藏血,開竅於目,在液為淚,肝陰虧虛,肝血不足,不能濡潤於目,則兩目乾澀昏花;肝主筋,爪為筋之餘,不能濡養於筋,則爪甲軟薄、枯而色天,甚則變形脆裂。《素問·經脈別論》云: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可見津液與肺、脾、腎三髒均密切相關。肺為嬌髒,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燥邪易累及,肺主輸布津液,肺陰受損則輸布津液功能更弱,肅降失調,臨床多見鼻咽乾澀、皮毛憔悴枯槁,咳嗽,咯痰,呼吸困難等症狀。病久入腎或腎本虧虛,真水漸竭,腎陰虧損,致陰虛難復,或可致肺肝脾三髒之陰乏源,出現口乾咽燥、舌紅、少苔;且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虧則骨疏齒搖,而見牙齒齊根脫落,齒根發黑;腎在液為唾,唾液的產生亦與脾胃密切相關,腸胃中的水谷精微輸布全身,須經脾胃運化,才能成為津液。腎陰虧虛,脾胃失運,津液生成不足,唾液減少而口乾。


可見燥痹以脾腎陰傷為主,繼而肺氣虛不能推動津液輸布,肝血虧虛不能濡潤,乾燥更加明顯。故本病基本病機以肺、肝、脾、腎四髒陰虛為多見。其中尤以脾陰虛為主,脾為生化之源,生化氣血津液,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化燥傷津而發為燥痹;或津液生化不足,或濕邪內困,津液不得輸布,九竅失於濡養而致燥痹。脾陰的濡養作用不僅僅表現在對自身的濡養,對其他臟腑、四肢百骸、形體官竅也有濡養作用。只有脾陰的濡養功能正常,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形體官竅方能津血充盛,進行正常功能活動。因此,燥痹乃肺、肝、脾、腎四髒俱病,責之在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