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脖降噪藍牙耳機新衝擊 索尼WI-1000XM2對決BOSE QC30

科技視訊 發佈 2020-01-06T09:39:03+00:00

近期索尼WI-1000XM2一經發售後無論是使用過前一代WI-1000X的索粉甚至是BOSE QC30的用戶都速速下單盼望早日體驗。索尼 WI-1000XM2作為WI-1000X升級版價格卻不變,鋒芒也依舊直指降噪經典BOSE QC30。

近期索尼WI-1000XM2一經發售後無論是使用過前一代WI-1000X的索粉甚至是BOSE QC30的用戶都速速下單盼望早日體驗。索尼 WI-1000XM2作為WI-1000X升級版價格卻不變,鋒芒也依舊直指降噪經典BOSE QC30。這次是索尼碾壓BOSE再立降噪神話呢,還是BOSE QC30繼續延續降噪無線掛脖式藍牙耳機鼻祖地位,讓我們通過各方面對比來一探究竟。

在降噪耳機方面,索尼和BOSE絕對是兩大巨頭,它們的降噪耳機之爭從頭戴覆耳式HI-FI耳機就已經悄然打響。現在無論是WF-1000XM3還是WH-1000XM3,在主動降噪耳機界可謂是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十個耳機推薦榜中就有十個索尼。

如果說頭戴式之爭索尼只能說險勝,那在真無線耳機(TWS)領域索尼則將BOSE甩開一大截,大法的降噪豆都出三代了BOSE才堪堪跟上TWS的風,唯一一款「Bose SoundSport Free」還不具備降噪功能。在TWS領域BOSE前有索尼之狼後有Airpod Pro之虎怕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說完頭戴式耳機和真無線藍牙耳機,就不得不說說本次對比評測的主角掛脖式的藍牙耳機了。在真無線藍牙耳機(TWS)拋去最後一根線後,原無線藍牙耳機也就是掛脖式藍牙耳機的地位就稍顯尷尬。但毋庸置疑的是,即便TWS大火,也還是會有許多用戶選購掛脖式的藍牙耳機,理由大致如以下三點:

1.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需要耳機有多麼的方便,只要能解決手機在沒有3.5mm接口後尷尬問題就行;

2. 掛脖式藍牙耳機不會有和TWS一樣容易弄丟其中一個耳機的問題;

3. TWS耳機小小的機身內要容納音腔、晶片、電池,總歸會有上限。在同價位上,掛脖式藍牙耳機無論音質還是其他方面客觀條件要比TWS更好,既能解決接口問題又能保證音質的上限。

不管怎麼樣,掛脖式的無線藍牙耳機市場仍存,索尼也是沒有放棄這塊用戶的做出了更新產出二代產品,BOSE QC30這款經典也常被提及。

我是一個對包裝盒都非常講究的人,因為包裝盒除了信息的承載之外也負責一些日常的收納,無論索尼還是BOSE在包裝上肯定是不含糊的。索尼WI-1000XM2包裝採用極有厚度的硬殼+側抽形式,無論打開還是收納非常方便,表面磨砂顆粒非常耐髒耐磨損而且體積小巧不占地;BOSE QC30的外包裝則要更「隆重」一些,硬殼外還包裹了一層紙殼,這點其實對於抽取不那麼方便,但是BOSE的內包裝頁比較華麗,打開來更會有驚喜感。

BOSE QC30採用黑色仿膚材質,整體形狀為橫向的橢圓形,除掛脖處稍細外兩端都比較粗,整個都比較硬能彎曲的地方不多。直言不諱的說這種設計不符合脖頸曲線,兩端也不能自然垂下,佩戴舒適性差;而且硬硬的一個黑環就像哪吒的項圈一樣非常丑,根本沒考慮過女性用戶感受,不過也有用戶喜歡這種獨特設計,只能說審美因人而異吧。

索尼WI-1000XM2則有金色和黑色兩個顏色可選,也是照顧到女性用戶了。整體形狀採用比較常規的水滴形比較符合人體工程學,脖頸處採用一大段非常親膚的矽膠材質,無論是舒適度還是可形變能力都非常高。但外觀上來說還是不那麼理想,那麼平凡的設計一點都不索尼,和降噪豆一樣外觀太過於硬核了,不夠潮流炫酷。

在重量上,索尼WI-1000XM2官方數據58g,相比較前一代71g的WI-1000X可以說是瘦身大成功,實際測量下來也是58g;BOSE QC30官方數據為65g,用手直觀感受就要重一點,實際測量66g也是在誤差範圍內。

在線材上,索尼WI-1000XM2採用較寬的麵條線,這種線比較經久耐用但聽診器效應會比較重,但實際體驗下來聽診器效應因為海綿耳塞有所減輕,相對於前一代要好;BOSE QC30採用的就是常規細線了,但因為脖環的材質問題,聽診器效應還是挺重的,運動時候極為明顯。

索尼WI-1000XM2線控部分除了三個常規按鍵用於多媒體和通話的控制,除此以外還有一個自定義按鈕默認用來調整降噪;BOSE QC30則有五個按鈕用來媒體控制功能基本一致,但少了自定義鍵的主動降噪調節。

BOSE QC30的線控部分位置設計讓我非常不喜歡,幾乎是貼著臉的設計,臉旁邊掛個線控非常影響美觀;相對於來說索尼WI-1000XM2的線控位置設計比較合理。

BOSE QC30不僅是線控位置反人類,更反人類的還有它的電源開關鍵竟然在掛脖的內側面,非常的難按;索尼WI-1000XM2的開關則在兩端的上側面,相對來說比較便捷。

耳機內側面以及耳塞結構設計,索尼WI-1000XM2採用了傾斜式的耳塞結構,更貼合人體外耳道,但耳機部分沒有「L」和「R」稍有不便;BOSE QC30的內側面則更有設計性,不但採用了側面耳塞設計,耳塞還有放掉卡扣。耳塞採用前窄後寬的碗狀,而且有了鯊魚鰭耳翼,更加貼合穩固,「L」和「R」也有做標示。

在實際佩戴體驗上兩者都沒有引起耳朵不適,耳塞的貼合度舒適性都非常好。索尼WI-1000XM2的耳塞設計要更深入外耳道;相對於來說BOSE QC30在運動中要更加穩固,而且鯊魚鰭的設計也沒引起想像中的不方便。

索尼WI-1000XM2帶有前後雙反饋麥克風;BOSE QC30也帶有兩個反饋麥克風。值得一提的是,索尼WI-1000XM2外側面帶有側吸式設計,在不佩戴的時候能防纏繞;雖然這對於頸掛式的無線藍牙耳機來說算是常規配置了,但BOSE QC30沒有。

索尼WI-1000XM2在線控處有專用的通話麥克風;而BOSE QC30將麥克風融入在右耳耳機內部,這樣的設計在使用上不太方便,外界嘈雜時想要得到更好的通話質量,難道將右耳取下放在嘴邊?

BOSE QC30脖掛兩側容易開膠這個問題也是一直為人詬病,然而細看本台耳機的做工,LOGO邊緣的蓋合處縫隙大,還有少許的溢膠現象;這樣對比下來,索尼WI-1000XM2縫隙小且均勻、做工精良。也許這就是索尼WI-1000XM2採用兩端塑料而不是橡膠設計的原因,橡膠會因為溫差形變,難以品控。

索尼WI-1000XM2與時俱進,充電接口已經改為Type-C接口,而且還有3.5mm接口可隨時將耳機變為有線耳機;相對來說BOSE QC30的Mirco-B接口充電線就有點落後了,也沒有3.5mm接口可以轉換形式。

在配件方面,索尼WI-1000XM2配備記憶海綿和加長矽膠各三幅替用耳塞,大多數耳機只會準備矽膠耳套而索尼竟然準備了記憶海綿材質的耳套讓人非常驚喜,畢竟對於降噪耳機來說耳塞的舒適性和適配性非常的重要;BOSE QC30也配備了兩幅鯊魚鰭耳塞一體式的替換耳墊。

兩者都有USB充電線纜,但索尼WI-1000XM2因為有3.5mm接口還多了一根3.5mm音頻線,甚至還準備了飛機轉接頭。索尼WI-1000XM2和BOSE QC30都配備可攜式收納包,但明顯索尼的收納包要來的體積更小更「便攜」,這可能和耳機本身材質特性方便彎曲也有關係。

但總體來說索尼的配件要顯得更「陣容豪華」一些。

在總體外觀、功能構架、按鍵、接口以及細節等等上,索尼WI-1000XM2毫無疑問是更勝一籌。索尼WI-1000XM2外形總體缺陷就是太過於常規;而BOSE QC30卻因為太過於個性,導致很多功能的放置都有點不怎麼便捷。如果要有下一代索尼應該多注重下外觀,BOSE則更應考慮實際使用的美觀性、便捷性、耐用性。

硬體及官方數據對比:

索尼WI-1000XM2在硬體上最為吸引消費者的更新,就是用上了和旗艦級耳機WH-1000XM3相同的處理晶片——HD降噪處理器QN1、WH-1000XM3頭戴在現在降噪界屬於天花板等級,想必用同樣處理器的WI-1000XM2也同樣值得令人期待;在音頻解編碼器方便,索尼支持自家的LDAC也是一個吸引點。雖然索尼在發布新品時有宣推到平衡電樞驅動單元與9mm動圈驅動單元組成的混合驅動單元,但我並不怎麼覺得稀奇,索尼泱泱大廠在音頻單元上並不會差;WI-1000XM2藍牙版本也更新到了5.0。相比較索尼WI-1000XM2這一系列硬體上的更新,BOSE QC30還是吃了「年齡」的虧。

續航性:

在開啟降噪模式下,無論索尼WI-1000XM2還是BOSE QC30官方標榜的都是10h。實際體驗操作,兩個續航時間也比較相似,都能支撐十多小時。但同樣續航時長下,索尼WI-1000XM2擁有Type-C口快充就更加方便回血。

連接性能測試:

接下來我用IPhone XR手機對兩台設備進行了連接:BOSE QC30雖然有多設備連接的優勢,但實際使用操作沒有那麼方便,在連接手機時APP會搜不出來設備,需要在其他手機刪除已存在的QC30才能連接;索尼WI-1000XM2在我的手機上沒有發生IPhone的兼容性問題。

連接後索尼和BOSE都有各自的APP可使用。BOSE的「Bose Connect」讓我覺得相對來說有點簡陋,只有降噪調節、電量顯示、設備連接等基礎功能。

索尼的「Headphones」顯然花樣要多得多,進入設置過程就有360 Reality Audio的一個設置,還有對耳朵的個性化分析。主介面除了降噪調節還有氣壓優化、均衡器等等設置。我覺得比較實用的是自適應聲音控制,它可以針對靜坐、步行、跑步、公交四個環境單獨設置降噪等級,還可以對人聲單獨選擇不過濾。這樣在辦公室可以選擇保留人聲;在馬路上可以注意安全;在地鐵上屏蔽周圍講話的嘈雜做出一系列個性化設置,而且無需點擊它能自己識別用戶當前狀態。

通話質量測試:

我使用兩個耳機,分別在嘈雜和安靜的環境下通15min電話。索尼 WI-1000XM2在安靜環境下雙方通話清晰,沒有電流音和雜音,中間沒有發生斷連現象;BOSE QC30在安靜環境下語音也有失真現象,稍顯聒噪和模糊。在戶外多人環境下,索尼WI-1000XM2需將線控麥克風稍稍提至嘴邊,而且避免不了噴麥現象;但是BOSE QC30通話質量極地,也許是麥克風在右耳的原因,對方會覺得特別吵幾乎聽不清聲音。

降噪測試:

索尼WI-1000XM2相對於WH-1000XM3耳壓感明顯大幅度改善,在氣壓優化加持下幾乎感覺不到耳壓感了,即便是沒有播放音樂的情況下長時間佩戴也不會覺得難受;BOSE QC30能令使用者稍微感覺到耳壓感的存在,但也沒有覺得難受,也是比較舒適的。

索尼WI-1000XM2降噪可調節等級為20個等級,BOSE QC可調節等級為11個,我在進行以下測試時都調到最高等級。

基本兩款耳機在連接使用後,都能幾乎完全消除背景噪音以及風噪,不得不說在一些低頻白噪的消除上,兩款耳機都做的非常好,有種世界瞬間寂靜的感覺。如果是沒有佩戴體驗過主動降噪耳機,都察覺不出原來日常生活的環境有那麼多環境噪音,只有在摘下耳機那一刻才會發覺生活的周圍是那麼嘈雜。

在人聲降噪方面,BOSE QC30對於遠處的降噪效果不錯,能達到將近80-90%,但近處相對較差只能消除60-70%;索尼也基本差不多,索尼 WI-1000XM2對於近處人聲的消除並沒有其頭戴式耳機WH-1000XM3那麼完全,只能保證去掉一些噪音而不是消去所有聲音,如果想要完全聽不見周圍人講話,還是需要打開音樂。感覺對於人聲方面無論是索尼、BOSE還是Airpod pro都有所弱化,可能是為安全做考慮。

主動降噪另一方面難關就是鍵盤和滑鼠以及一些高頻的聲音,我是青軸鍵盤使用者,戴上耳機不開音樂的情況下鍵盤聲還是比較明顯的。如果開啟音樂能屏蔽個七七八八。在這方面索尼 WI-1000XM2比BOSE QC30稍微好一點,BOSE QC30對於一些高頻噪音要來的更明顯。

隨後我將耳機調到最低等級,也就相當於透明模式,麥克風產生的不是反相聲波而是普通的外界反饋。在普通的正反饋上,WI-1000XM2要比BOSE QC30準確且清晰,BOSE QC30在低降噪等級下會有很明顯的電噪雜音。

音質測試:

【高頻】小提琴曲我選擇了惠威試音碟中的《流浪者之歌》對於小提琴曲的演繹索尼 WI-1000XM2顯得更加還原小提琴原聲直達穹頂的感覺,泛音不刺耳,撥弦清晰;而BOSE QC30的高音則更加柔和一些,雖不刺耳但清晰度有所不足,音有點上不去。在鋼琴曲郎朗所演繹的蕭邦《冬風練習曲》中兩者風格和音質的差異就更加明顯了,在高音域部分BOSE QC30的鋼琴音完全不夠空靈。《琵琶和薩克斯》中BOSE QC30也是一樣的問題,高頻樂器聲配重比有些問題,顯得有點失真。

【中頻】

中頻我選擇了一些流行曲目,總體感覺BOSE QC30聲音稍有發散,相對來說沒那麼實,量也不夠。索尼 WI-1000XM2中規中矩,沒有很明顯缺點。但在一些獨唱曲目上,索尼WI-1000XM2對人生的演繹要更加保真還原,BOSE QC30要顯得有些數碼味。

【低頻】

索尼 WI-1000XM2的低頻雖然不轟頭了,但總覺得量有點少,像是聽《Break a spell》的時候一些低頻的電混音存在感非常薄弱,幾乎被中高頻蓋過去;惠威試音碟中的《塵鼓》一曲更是顯這個缺點,許多鼓點都只在鼓表面敲。雖然回彈尚可,音也能還原樂器沒有失真,但下潛完全不夠深,總覺得少了點索尼黑科技味。正如許多索尼信仰粉所言,索尼也開始貼向曼哈頓曲線迎合大部分的舒適圈了。BOSE QC30的低音就好聽的多,下潛深而且回彈也不錯,聽《塵鼓》終於不是「啪啪啪」而是「咚咚咚」的感覺了,帶有些澎湃的味道但又不轟頭,該有的力度感都有。

【聲場】在聲場方面,索尼WI-1000XM2要相對更有優勢一些。在一曲女聲版《加州旅館》中最開始汽車駛過的聲音,索尼WI-1000XM2無論是橫向聲場還是縱向聲場要比BOSE QC30更廣,但BOSE QC30的聲場也不俗並沒有落後多少。

【細節】通過《One I Love》一曲,索尼WI-1000XM2對於細節的解析和詮釋展現無遺,如果BOSE QC30的功底僅限於一些換氣,那麼索尼WI-1000XM2對於一些細微的口水音都非常清晰的還原給大家。

【層次感】在《達坂城的姑娘》的三重奏中,對於不同人聲層次的區分還是索尼WI-1000XM2更到位,BOSE QC30稍顯渾濁;樂器也是一樣的,BOSE QC30沒有能把《梁祝》一曲中笛子的演繹就非常模糊。

在三頻方面索尼WI-1000XM2更偏向於中高頻,適合古典樂和人聲的演繹;而BOSE QC30的重低音更有味,適合聽節奏感強的音樂。但無論是三頻總體的量,人聲和樂器的還原度還是細節、層次聲場種種方面,索尼都要略勝一籌。畢竟索尼WI-1000XM2還帶著小金標,音質的確無話可說。

從早先開始索尼在降噪晶片領域就不斷投入,持續疊代和創新,可以說是領著整個耳機行業往降噪方面發展。在降噪耳機這一品類上,現今估計難以有廠家匹敵索尼,無論怎麼對比都是拿單一產品去競爭,而索尼耳機覆蓋面廣,降噪系列產品無論是頭戴式還是頸掛式或是真無線,每一款旗艦都創下奇蹟銷量化身明星型號。其優秀的降噪性能再加上不弱於同價位其他品牌耳機的音質,打下了兼顧無比的口碑,無疑本次WI-1000XM2的推出又是打下一枚定基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