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里經常出現的武將單挑 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遊民星空 發佈 2020-01-06T12:32:20+00:00

臨近《三國志14》發售,其系列經典的武將單挑畫面,又一次浮現在了我的腦海當中。那兩兵對壘,輕騎單出,然後刀光劍舞的對決場面當然最能刺激玩家的腎上腺素,但當我們翻開史書,這樣的場景真的曾在歷史上出現過嗎?換言之,在真正的古代戰爭中,真的會因為單挑,而決定勝負嗎?

  臨近《三國志14》發售,其系列經典的武將單挑畫面,又一次浮現在了我的腦海當中。那兩兵對壘,輕騎單出,然後刀光劍舞的對決場面當然最能刺激玩家的腎上腺素,但當我們翻開史書,這樣的場景真的曾在歷史上出現過嗎?換言之,在真正的古代戰爭中,真的會因為單挑,而決定勝負嗎?

誰單挑誰憨憨

  若我們翻開史書,檢索「單挑」這一關鍵詞彙的話,你會驚奇的發現,結果當中,其實並沒有多少生死交戰的盪氣迴腸,更多的是單挑未遂。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楚漢爭霸期間,項羽對劉邦的邀戰。

  當時恰逢楚漢兩軍河南對壘,由於戰前準備不夠充分,楚軍陷入了糧草不繼的狀況。為逼迫漢軍出戰,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並揚言要烹掉老頭,可劉邦卻不為所動,甚至說出了「分我一杯羹」的千古雷句。

  可就算是這樣,楚霸王仍不死心。他以天下動亂為題,說這世間百姓的疾苦,皆因楚漢的的爭鬥,若為大丈夫,他們當應以單挑分出勝負,還天下一個安寧。劉邦卻仍不接招,笑答「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之後二人的結局,也不必多說。但試想一下,若劉邦應了項羽的邀戰,令天下大勢決於一場單挑,那到底是愚蠢,還是明智呢?

  在筆者看來,雖沒有成為項羽口中的大丈夫,但劉邦的選擇,才是勝者該給出的答案。畢竟兵者乃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其關係的,可不僅僅是兩人的命運,而是其身後千萬人的命運。但有趣的是,在春秋時期,的確曾有過以間接單挑左右戰爭勝負的案例。

士氣與飆車

  在時間更早的春秋時代,但凡發生戰爭,領軍貴族就會在戰前進行「致師」。他們會駕駛戰車,沖入敵陣,然後迅速返回,以鼓舞友軍的氣勢。為了不讓敵人的氣焰過於囂張,被「致師」的一方也會進行相同的行為,但只要分出結果,雙方的士氣就會出現失衡,戰局也被大幅度的左右。

  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其實和春秋時期的兵員構成,有極大的關聯。因為在那時,戰爭尚未成為集團化軍事部隊的相互對抗,其士兵多是臨時上陣的農民,他們沒有充足的軍事素養,大部分甚至都沒接受過訓練,而指望這樣的部隊,去打逆風局,那無疑是痴人說夢,所以「致勝」帶來的士氣影響,就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

  不過,隨著戰爭的頻發,職業軍隊漸漸成為了主流,戰爭也升級為了從軍備再到生產力、技術、戰術、部隊素養等多層次的對抗,致勝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而在集團化的軍事對抗中,將領的個人勇武,越來越失去意義,反而是策略和智謀,開始左右戰爭的勝負,因此,他們漸漸成為了軍隊的靈魂人物、勝負的關鍵。而為了安全著想,也為了命令的發布,將領常會坐鎮中軍,在重兵保護的情況下統籌全局。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將領都很難相見,單挑之事,自然也難以發生,但有趣的是,就算是在這般謹慎的情況下,之後的歷史裡,也偶爾也出現過幾次「單挑」的真實案例。

真實的單挑與虛假的單挑

  後世人們心中的單挑,其實也有紮根在現實基礎上的源頭。在古代戰爭之中,雙方從出發再到布陣再到交戰,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當步兵們慢悠悠列隊布陣的時候,騎兵可不會閒著。雙方將領往往會在交戰之前,派出小股的騎兵部隊騷擾、偵查以及反騷擾偵查,而此類小規模衝突,就可以算是單挑的部分原型。定軍山黃忠陣斬夏侯淵,就屬於此類事件的典例。

  在魏蜀交戰期間,於漢中之戰時,夏侯淵曾親自率領少數人馬去修築鹿角,但恰逢劉備派黃忠進行襲擾,夏侯淵不幸殞命。得知消息後,曹操極為遺憾,說為將者親臨戰場都是輕率的舉動,何況是修鹿角呢?

  實際上,雖有不少這樣的案例,但黃忠是否如《三國演義》所寫一般,是親身斬殺夏侯淵,仍有存疑。因為各種「陣斬」記錄之中,其實有很多都是士兵完成,卻算在了將領的頭上。

  那羅貫中在小說之中,為何要將此段描寫為兩人大戰,黃忠親斬夏侯淵呢?這其實和讀者群體以及小說題材本身有著很大的關聯。

  小說本身是一種強調人物形象,注重戲劇化和表現力的文學形式。以《三國演義》為例,若作者在描寫戰爭場面時,注重還原真實的軍事對決,大量提及樸實無華的軍事術語,令中軍、左翼、右翼等詞語充斥在文章之中,其可讀性和人物形象,無疑會被大大的淡化。

  但是,如果將交戰過程繫於雙方的武將之上,用一方佯裝敗退,然後拖刀回斬等戲劇性的方式詮釋戰鬥的過程,無疑更便於人們的理解,也便於人物形象的塑造。畢竟閱讀受眾的大多數,都是沒有足夠軍事知識的普通人。

  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在勾欄酒肆之中,其聽眾是知兵的文人多,還是忙了一天的下里巴人多?面對這些受眾,他們又願意聽怎樣的劇情呢?因此,羅貫中對於單挑情節的藝術加工,其實是抓住了受眾的喜好。其情節也沒有瞎編,而是從歷史中取材。而這,也是《三國演義》在今天能有如此影響力的原因所在。

「單挑」梗的衍變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單挑其實就像是一個文化模組,一個梗。其雖然本身只是戰場上的偶然事件,但由於《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等小說的出現,它漸漸被賦予了新的內核,既具有藝術價值的古代交戰方式。

  而在閱讀小說的過程,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也都漸漸接受了這個「真相」,使其成為了我們對冷兵器時代的美好幻想,但這也只是個開始。

  隨著近代藝術方式的百花齊放,從影視到小說再到遊戲,單挑畫面變得無處不在。但那些遊戲的設計者,那些影視的歷史顧問們,難道不知道其真假如何嗎?他們當然知道,但為了使其符合我們的固有印象,為了讓玩家或者觀眾喜歡,結果才變成了這樣。

  以《三國志》系列遊戲為例,其在各代中,都不乏極具表現力的單挑場面。當武將踏馬而出,武器交接且擦出火花,我們的心中也不免生出神往。一方面,這是為娛樂性的妥協,是對幻想的還原,但另一方面,其又豐富了遊戲的戰術,令戰鬥機制變得更為多變,屬於互利共贏。

  有趣的是,在遊戲之外,以《三國志》遊戲為代表的產品們,又通過相比小說更為震撼的場面,開啟了「單挑梗」的二次傳播,使人們對它的印象變的更為深刻。

後記

  結合單挑這一從真到假,再從假到真的奇怪衍變,我們不難看出,藝術的確源於生活,但它高於生活、從現實中抽象出概念的行為,其實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近似幻想的寄託,而到了最後,它還是要為了人們的喜好而服務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