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藥,補五臟

海之聲淮安淮海南路 發佈 2020-01-06T12:59:20+00:00

這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藥,陶弘景稱之為「諸藥之王「,李時珍認為它「普治百邪」。而且它本身性情甘平補益,能緩能急,還能夠補養五臟,價格又非常便宜。那麼,這是哪位中藥呢,它就是最常用卻不平凡的甘草。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很多別名,美草、蜜甘、蜜草、粉草、甜草等,都與甘草味道甘甜有關。


這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藥,陶弘景稱之為「諸藥之王「,李時珍認為它「普治百邪」。而且它本身性情甘平補益,能緩能急,還能夠補養五臟,價格又非常便宜。那麼,這是哪位中藥呢,它就是最常用卻不平凡的甘草。

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很多別名,美草、蜜甘、蜜草、粉草、甜草等,都與甘草味道甘甜有關。此外,甘草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別名——國老,因為它本身性情甘平補益,又能緩能急。入藥方中對一些性情猛烈或懶緩的藥物,可以起到監之、制之、斂之、促之的作用;在不同的藥方中,可為君為臣為佐為使,能調和眾藥,使它們更好地發揮藥效。因此,在藥的王國里,甘草是國之藥老。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甘草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多達上百種,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毒等疾病。

1.補心

《雷公炮炙論》最早提出甘草入「心脾二經」, 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提出甘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結合古籍文獻對甘草能「通經脈,利血氣」 「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等記載,甘草具有補心作用。

(1)養心復脈

甘草這一功用主要針對「心動悸、脈結代」的治療,代表方為《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此方是氣血陰陽通補的方劑,除了大劑量的炙甘草外,方中還有補氣的人參,滋陰的生地黃、麥冬,通陽的桂枝、生薑,補血的阿膠、麻仁、大棗等。炙甘草與這些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同用,能發揮它「甘純兩重性」 的特性,分別具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作用。

此外,炙甘草湯對因氣血虧虛、陰虛火旺、津液虧虛等導致的其他疾病,如失眠、虛勞、肺消、血虛、驚厥等病證,均收效顯著。臨床常將此方用於治療循環系統疾病,如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緩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或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擴張型心臟病等。

(2)養心寧神

甘草養心安神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失眠、心悸、髒躁等心神不寧的病證。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則心無所依、神無所養,出現失眠、心悸,可單用炙甘草或配伍石菖蒲、人參、遠志等以養心寧神,如《備急千金要方》中的甘草丸

髒躁多因肝鬱不疏、心氣不足、心血虧虛所致,主要表現為精神抑鬱等症狀,治療上當以補益氣血、緩急安神為主。甘草之「甘緩」,能夠緩急安神,常配伍淮小麥、紅棗等用於髒躁的治療,如甘麥大棗湯

2.補肺

甘草性味甘平,歸肺經,李東垣謂其能「潤肺」,可治療肺虛諸症,根據不同的配伍,能夠補肺氣、益肺陰、潤肺燥。補肺氣常配伍人參、黃芪,如治療肺腎氣虛咳喘的人參蛤蚧散;益肺陰常配伍百合、玄參、阿膠,如治療肺腎陰虧的百合固金湯、治療肺陰不足陰虛有熱的補肺阿膠湯;潤肺燥則常配伍麥冬、枇杷葉、阿膠,如清燥救肺湯.

此外,由於甘草本身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非肺虛咳嗽病證中甘草也很常用,這與其補肺沒有直接關係,如治療外感咳嗽的三拗湯、止嗽散、華蓋散,治療肺熱咳喘的桔梗湯、瀉白散,治療痰熱咳嗽的清金化痰湯,治療肺燥咳嗽的杏蘇散,治療寒痰咳嗽的冷哮丸等。

3.補脾

甘味屬土入脾,功善和中。《神農本草經》認為甘草「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實乃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體合肌肉、主四肢,通過補脾則能使肌肉強勁、四肢發達。甘草的補脾作用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與脾虛有關病證的治療中。

(1)補中益氣

脾主運化,運化正常與否的關鍵取決於脾氣是否充足,通過補益脾氣以恢復脾的運化功能乃是治療脾系病證的根本。炙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功善補益脾氣,常配伍人參、白朮、茯苓,即四君子湯,這既是補脾的基本方又是補氣的基礎方。炙甘草在方中的作用有三:一助人參補氣,二維持藥力,三益胃和中。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加味而具有補脾氣作用的方劑不勝枚舉,如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保元湯、異功散等。

(2)昇陽舉陷

脾氣不足、固攝無權則中氣下陷,出現胃下垂、腎下垂、脫肛、久瀉久痢等病證,治療上既當升舉陽氣更當補益中氣。甘草並無升舉功效,但通過其補中益氣、甘緩和中,配伍黃芪、柴胡、升麻等藥物則能增加補氣昇陽的作用,如補中益氣湯。此外,與治療脾不統血的黃土湯、氣虛血脫的舉元湯等方中的甘草功效相同。

(3)健脾化積

脾氣不足、運化失權,水谷精微難以運化,出現飲食積滯、脘腹痞悶、大便溏薄、體倦乏力等症狀,治療上除了需要及時消食化積以治標之外,還要適當補益脾氣,恢復脾之運化功能以治本。甘草配伍白朮、人參可補益脾氣,配伍山楂、神曲、麥芽可健脾消食,如健脾丸、枳實消痞丸、資生丸等。

(4)健脾祛濕

脾主運化水濕,脾氣充足則健運水濕;脾氣不足則脾失健運而水濕瀦留,形成虛實夾雜的氣虛濕阻證,甚至可變生痰飲、水腫等病證。治療上當健脾祛濕,或補脾氣,或溫脾陽,如參苓白朮散、厚朴溫中湯、苓桂術甘湯等。

需要說明的是,歷來在對甘草的配伍和應用上都強調「痰濕中滿」 不用甘草,因甘草純甘而易生濕助痰,但實際上對於痰濕中滿的形成還是要分清虛實,若因脾虛所致的虛滿依然可以用甘草.

4.緩肝

甘草對肝臟的治療作用體現在甘草的藥性平緩,能夠針對肝臟的特性有的放矢,如柔肝養肝、緩急熄風等,如《黃帝內經》中提到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針對以上特點甘草常配伍白芍,如芍藥甘草湯、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甘草浸膏對動物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還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5.調腎

由於腎的生理病理特點與甘草的特性相衝突,在實際應用中,歷代補腎的方劑中幾乎都不含甘草。因腎位居人體下焦,主水,腎的功能失調常出現水濕瀦留的病證;甘草之「緩」 既難以抵達下焦又滯緩其他藥物到達且會滯水生濕,不但不利於水濕的排泄反而可能會加重水濕病證,因此很少用到。

需要提到的是在治療腎臟病證的方中有一方含有甘草,即封髓丹(又稱鳳髓丹)。該方由黃柏、砂仁、甘草三藥組成,最早出自元代許國禎編纂的《御藥院方》,具有降心火、益腎水的功效,主要用於心腎不交、相火妄動之證。但甘草在方中的作用歷代認識並不統一, 仍有待討論。

6.助陽化陰

所謂藥味的「合化反應」 是指兩種不同的藥味組合以後會產生原有藥味所不具備的效應,這種現象既見於單味藥物,更體現在不同藥味的藥物之間配伍應用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辛甘化陽」「酸甘化陰」 兩大類,甘草因其「至甘純甘」的特點而成為「辛甘化陽」 「酸甘化陰」中甘味藥物的代表藥物。

辛甘化陽

典型的配伍即為桂枝與甘草的組合。如治療心陽不足、心悸怔忡的桂枝甘草湯、桂枝加桂湯、桂枝新加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能夠溫通心陽;治療中焦虛寒、虛勞里急的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能夠溫助脾陽;治療陽虛痰飲、虛實夾雜的苓桂術甘湯,能夠溫陽化飲;治療陽虛寒凝、經脈不通的溫經湯、當歸四逆湯,能夠溫陽通絡。

酸甘化陰

張仲景創立的芍藥甘草湯是酸甘組合的代表方劑。甘草與酸味藥的配伍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陰虛津虧攣急的病證,典型的配伍即為白芍與甘草的組合。白芍、甘草藥對見於桂枝湯類方、建中湯類方和四逆散類方等。

綜上所述,甘草之補益涵蓋氣血陰陽以及多個臟腑,尤以補益中上焦為主,而對肝腎則無明顯補益作用,並且其發揮補益作用的側重與其配伍的藥物和主治病證有關。甘草補益作用所呈現的多樣性特點與其至甘至純、甘純兩重性的特性有關,也是其臨床配伍應用廣泛性的具體體現。

溫馨提示

甘草雖好,卻不是人人都適合服用的。許多醫家認為「甘緩助濕」,故化濕方、苦寒燥濕方多不用甘草。還有的醫者認為甘緩不利於理氣,故治療氣滯不暢、升降失調、氣鬱的方劑也多不用甘草,中醫學」十八反「中記載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將其列為藥物使用禁忌。

現代研究顯示,長期過量服用甘草可能會產生類似腎上腺皮脂激素樣的副作用,使血鈉升高,鉀排出增多,導致高血壓、低血鉀症,出現浮腫、軟癱等臨床表現。

因此,在臨床處方中,要充分發揮甘草的多功能作用,揚其長,避其短,辨證用方,審方用藥,嚴格掌握甘草在方劑中的配伍規律。並非每個處方都要信手寫上一味甘草,更不應把甘草視作可有可無之品。具體應用還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