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什麼遭受宮刑?

下午世界 發佈 2020-01-06T13:27:02+00:00

子承父業 欲成一家之言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司馬遷:「有一種苟且偷生是高尚的,它叫忍辱負重;有一種低頭彎腰是無奈的,只為高尚的追求。為了《史記》,司馬遷拋開塵世的繁瑣,放下了個人榮辱,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讓人們明白了什麼叫堅忍,什麼叫崇高。他記錄了歷史,歷史也將他永遠銘記。

子承父業 欲成一家之言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司馬遷:「有一種苟且偷生是高尚的,它叫忍辱負重;有一種低頭彎腰是無奈的,只為高尚的追求。為了《史記》,司馬遷拋開塵世的繁瑣,放下了個人榮辱,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讓人們明白了什麼叫堅忍,什麼叫崇高。他記錄了歷史,歷史也將他永遠銘記。」 苟且偷生、忍辱負重、無私奉獻、堅忍崇高,這是我們在談到司馬遷時能夠脫口而出的讚美之詞,對於這樣一位大家,後世人打心眼裡佩服他的毅力和決心,留下了鴻篇巨著《史記》,並永遠以學者的姿態,讓後無數後來人景仰。

  司馬遷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人,一說龍門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曾任太史令。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文豪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公元前145年的一天,司馬一家迎來了一個新的生命,他的父親司馬談望著這個可愛的小子,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司馬氏可總算是後繼有人了,這個襁褓里的嬰兒就是司馬遷。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原本也是個讀書人,出身書香世家,自然擁有良好的教育,司馬談喜歡談論古今軼事,也愛鑽研古籍,司馬遷耳濡目染,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父親到京城出任太史令一職,而司馬遷告別父親後,仍舊在家鄉過著耕讀放牧的生活。

  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寫到:「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只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記,上計軒轅,下至於茲」,待司馬遷稍微年長,就來到京城遊歷,父親此時任太史令不能到各地實地考察,就讓二十歲的司馬遷代自己去「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年紀輕輕的司馬遷一個人踏上旅途,大江南北基本遍布他的足跡,遊歷回京後得以仕為郎中。

  看似文弱的司馬遷不僅文採過人,在行軍打仗之事上也是略通一二的,漢武帝元鼎六年奉旨西征巴、蜀以南,昆明等地,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時隔一年,父親司馬談的身體卻突然不好起來了,這年春天,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司馬談本身身體抱恙,而自己作為封禪大典的官員卻滯留在河南,讓司馬談心情鬱結以致病情加重。

  參加完大典的司馬談在垂危之際召來他的兒子,告訴他司馬氏一族,世代主管天文歷史,身為太史的司馬遷也應該繼承司馬家族的使命,並為之奮鬥一生,父親流著淚拉著司馬遷的手囑咐他一定要記住家族的使命,司馬遷看著老淚縱橫的父親,在心裡暗下決心,無論付出怎樣的努力都要完成父親的遺願。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父親死後,司馬遷更加專注於資料的收集和積累,此時恰逢漢武盛世,住在文化中心的司馬遷得以結交天下賢能之士,與名人大家交流相互學習,交流對事件的看法,這些對司馬遷《史記》的成書,起到極大的作用。他一邊任職,一邊在工作之餘完成《史記》的攥寫,由於他本人對史實抱著嚴謹專注的態度,個人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都能給予很公正客觀的評價,整本書字字珠璣。

  漢武帝天漢二年,將軍李陵率軍隊出擊匈奴,最後迫不得已降服,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不明真相的漢武帝大怒族了李陵一家,極具正義感的司馬遷看著朝廷上竟無一人替素來功勳顯著、忠貞不二的李陵將軍說話,大臣見李陵處境艱難都在落井下石,於是冒死站出來替將軍說句公道話,氣頭上的漢武帝自然沒有放過司馬遷,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當斬,並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按照漢朝的刑法,有兩種方法可免一死,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雖做得一官半職,卻並無多餘的錢財,他只有遭受宮刑才能活下來,活下來才能完成父親的遺願。思慮再三,他拋棄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就算被後人恥笑也要屈辱地活下去,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靠著堅強的毅力,司馬遷最後終於完成了《史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