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資本論》:封建社會是怎麼轉化成資本主義社會的?

讀書廣記 發佈 2020-01-06T13:41:31+00:00

現代社會,或者說資本主義社會具有著與古代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古代社會的產業基礎是農業,商業與手工業皆處於依附性地位。那時的土地全部收歸朝廷所有,然後再根據分口授田的原則進行分配。

現代社會,或者說資本主義社會具有著與古代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古代社會的產業基礎是農業,商業與手工業皆處於依附性地位。那時的土地全部收歸朝廷所有,然後再根據分口授田的原則進行分配。老百姓按家庭人丁數量分得田地,在官府的督促下進行耕種,每年以人頭稅、十一稅或租庸調的方式向朝廷繳納錢糧,剩下的土地產物則歸自己所有。在這樣的 社會裡,大部分人口都是自耕農。自耕農占有生產資料,可以依靠土地來生產,那些一無所有的貧農直到晚期才出現。

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舊的生產方式已經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資本主義廢棄了地主與農民的租佃關係,代之以資本和勞動的僱傭關係。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提供勞動力,前者僱傭後者到工廠、企業里工作,預付給他們一份工資,然後獨占所有產品。勞動者除了勞動力、職業技能之外,他來到勞動市場時是一無所有的,公司里的一切生產資料都與他無關。也就是說資本主義以勞動者跟生產資料的分離為前提,只有當社會出現一小部分人占有生產資料,大多數人僅靠勞動力為生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才能展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多數人喪失生產資料,僅依靠勞動力維生呢?這就得研究「原始積累」的問題了,許多經濟學家對這個題目一無所有知,而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的最後一章則詳細的研究了它。

什麼是「原始積累」?

一般而言,自耕農屬於小資產階級,能夠占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即使沒有人僱傭他,依靠現有的生產資料,他也能自給自足。貧農則不一樣,一旦找不到東家,沒有人雇他去種地,他就得餓肚子,所以也被稱為「僱農」。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勞動者也是如此,他們屬於僱傭勞動力。從入職的第一天起,勞動者就會切身體會到自己的貧乏,他所用以辦公的場所、電腦、桌椅以及客戶資源等都是企業主的財產,跟勞動者無關,勞動者並不占有生產資料。這種情況,歸根到底是由原始積累造成的。

對於原始積累,亞當·斯密似有察覺,他稱之為「預先積累」。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才給出了準確定義,說:「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它出現在封建社會晚期,是從封建經濟解體中產生出資本主義的過程。

歷史仿佛在開玩笑,在《聖經》的傳說中,亞當偷吃了蘋果,人類就犯了原罪,註定要終身勞作才得以餬口。在原始積累中,農民被剝奪了生產資料,淪為無產者,也註定要畢生勞作以求生存。資本主義時代是從十六世紀才開始的,那時候發生了許多劃時代的事情,總歸起來就是使大量的人口突然被強制同自己的生產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具體的手段就是剝奪農民的土地。

當土地被剝奪之後,農民就再也無法自給自足,他們只有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僱主、擁有工作才得以生存。他們從小資產階級變成了自由勞動者,雖然不像奴隸、農奴那樣直接隸屬於生產資料之列,卻也不能再像原先的自耕農那樣,擁有部分生產資料——他們脫離生產資料而自由了,就像物體脫離引力而漂浮在空中一樣。自由勞動者以為自己已經擺脫了地主、徭役和租稅的束縛,結果一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他們又將重重的跌回地面!

對農民土地的剝奪

在封建經濟中,大部分農民都是自耕農,他們在料理好自己的田地之後,會利用空閒時間為大地主、農莊富戶以及皇親國戚服務來換取報酬。自耕農不是完全的僱傭勞動者,他們占有土地,擁有自己的小屋,還能在官田上放牧牛羊和取得木材、枯枝等燃料。直到封建社會晚期,隨著土地兼并愈發嚴重,王公貴族與封建領主通過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迫使自耕農變成無產者。

當時,商業與手工業逐漸發展了起來,許多農民在利益誘使下,廢棄了耕地,成為專門的織戶。隨著珍妮機等工具的發明,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促使更多土地廢耕,進而被圈占,以便用以牧羊。因為耕地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集中,所以出現地租飛漲、寺廟與房屋被毀,越來越多人無力養家餬口的現象。

十七世紀的英國,自耕農人數還很多,他們是支持克倫威爾的主要力量。然而到了1750年,自耕農就基本被消滅了。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大土地所有者通過立法來實現兼并與掠奪,既對農民課以重稅,又要求他們不得隨意遷居,迫使其靠變賣土地來維生。那些通過商業發了財的富戶便大肆收購土地,變成租地農場主。他們變耕地為牧場,通過為新興的紡織業提供原材料來積累財富。從1814年到1820年間,英國消滅了3000戶貧民,將他們的村莊與田地全部變成牧場。然後再通過朝廷的規劃,把土地拍賣給租地農場主,分為29個大牧羊區,由農場主來僱傭被圈占土地的自耕農勞作,將部分破產農民安置在裡面。其他的大部分人則湧入城市中去尋找就業機會,在加班加點的作坊或晝夜不歇的工廠里找到了一席之地,變成靠出賣勞動過活的人。

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內容,它確立了由租地農場主主導的資本主義農業,使土地與資本合併,同時又為城市工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是資本主義經濟建立必不可少的條件。

資產階級與勞動階級的產生

「資本家最初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最初是從租地農場主轉化而來的。在封建時代,租地農場主本身也曾是地主的管事,後來逐漸變成租地農民。租地農民的地位與自耕農沒什麼兩樣,但他們有錢僱傭幫手進行耕種。所以租地農民可以通過一邊租用地主的田地、種籽、牲畜和農具,一邊僱傭幫手來組織生產,不久他們就會變成分成農,可以跟地主協商分成土地產品。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許多小企業主,他們通過租用資源,組織勞動來獲取分成收益。

最後,分成農逐漸壯大為租地農場主,他們從地主、國家那裡租用到土地,靠僱傭勞動者來增殖自己的資本,並把剩餘產品的一部分以貨幣、實物等形式,作為地租交給地主。租地農場主可以稱農業資產階級,他們會因農業革命及農民的破產而不斷壯大、大發橫財。另一些資產階級則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他們從小作坊主躍升為工廠主,進入工業資產階級行列,其前身一般是商人,還有一些是從破產農民的地位上爬上來的。這些人破產的時間較早,趕上了時代發展的潮流,能夠率先進入城市,從小行會的幫工做成師傅,然後再變成小資本家,最終逐漸積累成為大資本家。

除了租地農場主與工廠主外,資產階級中還有一批寄生性較強的隊伍,他們的前身是放高利貸者,現在則成為了操作貨幣、信貸、國債的金融資產階級。如果不從金融機構取得貸款,農場與企業都難以運作,銀行可以通過財務記錄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操縱農業資本家與工業資本家的命脈,這使得金融資產階級成為全部資產階級中的最上層。

另一邊,自耕農破產後會淪為無產者,在被新興的工廠收留之前,他們大批變成了乞丐、盜賊和流浪者,英國的法律對他們進行嚴酷的刑罰,通過鞭打、烙印、酷刑來為僱傭勞動制度建立預備紀律。僱傭勞動者階級產生於十四世紀下半葉,他們是由破產的自耕農與原先的貧民轉化而來的。在經過痛苦的流浪期後,城市的作坊與工廠收留了這些可憐的人,「贈與」他們飯碗——終於有「善良」的資本家肯提供工作了。然而新興的資本家畢竟不是慈善家,他們為了「規定」工資即把工資強制限制在有利於賺錢的界限內,以免影響利潤的數額,就不斷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並且藉助公權力的輔助,把工資壓低下來,以便使勞動者經常處於依賴地位。

在資本主義的統治下,就業機會是資產階級「賜予」勞動者階級的,他們手握生產資料,如果不提供就業機會,勞動者的勞動力就賣不出去,實現不了價值,從而無法生存。

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資本主義從封建社會脫胎出來,「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原始積累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發生分離,農民的土地慘遭剝奪,再也不能夠自給自足,而是必須要找到求得一份工作,才能得以生存,從此處於依賴性的地位。

總的來說,原始積累實現了三個轉化:

第一,它使廣大人民群眾從自耕農轉化為僱傭勞動者;

第二,它使商人、分成農、高利貸者等轉化成了資產階級;

第三,它使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成了資本;

資本主義具有進步的意義,表現在它使生產資料從分散走向了集中,個人的小生產被社會性的大生產所取代。消滅小生產的代價,就是迫使人民群眾逃離土地,剝奪其生產資料和勞動工具,將他們變成無產者。然後再由資產階級來指揮,組織進行社會大生產。毫無疑問,生產資料的集中與生產的社會化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也是它的根本矛盾。

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投入社會化大生產之中,而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卻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裡。馬克思認為這種矛盾成為資本主義不穩定性之所在,必將揚棄出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