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瞧不起他,可他才是三國最有本事的人

七月長安君 發佈 2020-01-06T13:43:52+00:00

所謂三國,魏蜀吳也,曹操地廣兵牆,劉備蜷縮川中,孫吳借長江之險。但到底是誰促就三分天下的鼎力呢?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是個「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的角色。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嚇他、孫權責他、周瑜罵他、呂蒙瞧不起他。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所謂三國,魏蜀吳也,曹操地廣兵牆,劉備蜷縮川中,孫吳借長江之險。但到底是誰促就三分天下的鼎力呢?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是個「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的角色。

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嚇他、孫權責他、周瑜罵他、呂蒙瞧不起他。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看上去孫權吃了大虧,包括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破事兒,這些事情都是魯肅乾的。

蜀漢把他當成二傻子,東吳可不氣的直跳腳。

但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才會發現,歷史上真實的魯肅,才是真正戰略家。

初讀《三國》的時候,筆者的想法是:孫權怎麼找了這麼個敗家的玩意做大都督。

而後真正讀這麼一段歷史的時候才發現: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中,只有魯肅才算是真正的謀略上的英雄,是戰略高度的人才,其他三人不過是打仗的能手罷了。

因為,三國就是他創造的。


電視劇《三國演義》魯肅劇照

年少多金富二代,有錢任性

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是中原邊緣的地帶,可以說他們家就在曹操的地盤上。

他是富二代,士族子弟,年幼喪父,奶奶養大,按照這樣的,亂世之間湮沒者,十有八九。

在歷史上,魯肅是有名的「有錢任性」,史書上記載「家富於財」,也就是說他們家除了有錢之外,並沒有更多讓人看重的了。

但是正因為他的「揮霍」才獲得了政治的視野。

當時正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閥割據,富豪一般會把財產藏著掖著,生怕有損失。

魯肅則不然,他任性得很,根本就不治產業,把財貨散了,把田產賣了,「以賑窮弊結士為務」,

一方面賑濟窮人,一方面用來社交,認識那些了不起的精英豪傑人士,為自己創業做準備。

東漢末年各大英雄開始創業的初期,孫策看中了江東——他們孫家的故土。

他和周瑜一拍即合,並委派周瑜給他籌款拉贊助。

周瑜來到住在臨淮東城的魯肅家,說要拉贊助,不求額度,但看風度。

於是,任性的一幕出現了。

魯肅家的院子裡有兩個大糧倉,「肅家有兩囷米」,一囷米是多少呢?三千斛。

一斛的量又是多少呢?魯肅是東漢人,用的當然是漢代度量衡,

《漢書·律曆志》載:「十斗為斛。」三千斛就是三萬斗。

魯肅家那一年家裡多收了不止三五斗,而是收了兩個三千斛,總計六千斛,約六萬斗。

在農耕時代,農業收入往往是主要收入,那麼魯肅當年的收入大約是六萬斗米。

當時魯肅正在和周瑜喝酒,聽說要拉贊助,他隨手一指糧倉,說:我那一囷米,就給周公子您了。

他毫不猶豫地就把三萬斗米,摺合今天的重量就是80萬斤,相當於一半的年收入送人了,

這不叫任性,什麼才叫任性?

之所以這樣任性,原因也很簡單,袁術控制中原南端,江東地帶勢力空白,

空有財富,一旦一方勢力入駐,自己便成牛羊被人宰割。

從結果上看,魯肅收穫也不小。

周瑜被魯肅的風度深深地折服,於是動情地說:我們這兄弟做定了。袁術聽說這事後,也覺得魯肅是個人物,於是任命其為淮臨東城的地方長官。

包括孫氏家族也是欽佩不已,念其恩義。


《三國演義》魯肅和周瑜臥榻喝酒劇照

借荊州,坑劉備,神來之筆

在劉表死後,他準確的預測到劉表的二子不和,勸孫權準備進圖荊州,同時交結劉備,共抗曹操。

這一點同樣被以後的歷史所證明,

卻被《三國演義》寫成了諸葛亮舌戰群儒。

當曹操大軍臨江,東吳群臣戰和不定之時,也是魯肅使孫權下定了一戰的決心。

現在我們知道,赤壁之戰是三國時代最重要的樞結,沒有赤壁之戰,也就不會有三國時代了,

而赤壁之戰,正是直接出自魯肅的預測和規劃。

就連孫劉聯軍的兩位統帥,也直接出於他的選擇:周瑜當時已奉命前往鄱陽湖,是魯肅勸孫權將他追回,委以破曹大任。

而劉備,也是他勸孫權結盟而親自去出使勸說的。

在魯肅一生的戰略規劃中,最為神來之筆的就是「借荊州」了。

荊州為古九州之一,範圍大致包括今日的湖北、湖南、兩廣北部。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東吳軍所占領的地域,大致在今日湖北中部及北部,劉備軍也處於這一帶。

至於南方長沙、武陵、零陵、桂陽等數郡,還是劉表所派官吏治理,基本處於獨立狀態。

在士族大家下,孫權控制東吳的力量並沒有想像那麼強大,關鍵孫氏也不是名家望族,並沒有劉備、曹操一聲號召天下景從的名望。

因此東吳借給劉備的荊州,只不過是荊州北部的南郡、襄陽一帶,至於南方數郡,還是劉備帶兵征討而來。

魯肅之所以力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因為這樣做對孫吳有兩個好處:

一,實際上只是借了南郡、襄陽兩地,但名義是整個荊州,等於是借給劉備小小的本錢,卻讓他背上大大的利息。

劉備不得不聯盟孫吳政權,也會將孫吳政權當做盟友,不會有軍事攻擊的事情發生。

二,更重要的是,劉備是當時除了東吳,唯一敢於抗衡、也可能抗衡曹操的人。

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這是重大的戰略價值,遠遠超過區區幾地的價值。

三,荊州是戰略地帶,一旦劉備入駐荊州,就會成為曹操南進的主要目標。

有荊州的保護,曹操難以進攻孫吳政權,能保江東無礙。

所以當曹操在許昌聽到孫權借荊州給劉備,正在寫信的他,嚇的筆都掉在地上。

他最了解劉備的為人和價值,他是真害怕,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魯肅的高明。

魯肅還是吳國唯一對從劉備集團的戰略價值到吳國戰略利益最大化都能有清醒認識的唯一人選。

事實證明,魯肅在建安二十二年死後,第二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絕對是戰術勝利、戰略失敗,

劉備傾國之力來攻,曹丕也三路進犯,如果不是僥倖陸遜天才靈光閃現,東吳就要滅國了。

而且因為孫權敗盟襲取荊州導致雙方交兵,從而致使吳蜀雙方的國力削弱,使魏國坐大,為以後司馬氏伐蜀、平吳埋下了伏筆。

如果孫權堅決的執行魯肅的聯蜀抗魏政策,歷史可能真的會改寫。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魯肅在戰略上的高明來。


運籌帷幄談謀略,締造三國分立

在《三國志.魯肅傳》中魯肅進言及計謀幾乎都是戰略性的,而且算無遺策,比諸葛亮牛多了。

他初見孫權,就料到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勸孫權保江東而自立。

雖然孫權當時謙虛的表示自己只不過是替漢朝看大門的,但從他以後的行為看,正是按照魯肅的規劃發展的。

在孫權稱帝的登基大典上,孫權說:「很久很久以前,魯肅一見到我就說到了這一步,今日果然,魯肅真是明於天下大勢啊!」

我們今天說三國,是因為三國已是確定的歷史,

但當東漢末世,天下大亂,世事紛擾之時,能確定指出歷史發展的方向,是相當了不起的。

赤壁之戰,在主戰派當中,有三個人的話對孫權的作戰態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是諸葛亮,他認為曹軍是強弩之末,不習慣水路;

二是周瑜,他認為曹操軍力其實不多,而且是疲憊之師,解除孫權關於軍隊數量對比的顧慮;

三就是魯肅。

他說,我魯肅投降曹操後,可以回到老家,每天駕著破牛車,帶著幾個隨從,四處走走,喝喝酒,打打牌,自由得很;可以按部就班地混下去,說不定還能混個刺史太守之類的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但是,孫權你一旦投降曹操,肯定會被遷移到洛陽一帶,在曹操的眼皮底下生活,說不定還是去性命。

也就是這些關係到孫權身家性命的話才是真正讓孫權決定戰鬥的力量,進入了孫權的內心。

上面說到借荊州這件事情,說的是魯肅的戰略眼光,

但事實上,赤壁之戰之後,三個勢力怎麼均衡,需要一個契機,

實力最弱的東吳政權在魯肅的運作下進行了「借荊州」,蜀吳聯盟。

這件事情最終的結果是,三國分立,所以魯肅才是三國的締造者啊。

魯肅促成這件事情,關鍵還在於個人魅力,當時蜀、吳都能夠信任的唯一人選就是他了,無論是東吳政權的孫權、周瑜,還是蜀漢的劉備、諸葛亮到關羽,魯肅一方面和他們交情都不錯。

從當陽潰敗到據有兩州之地,魯肅確實有恩於劉備集團,因此劉備集團從上到下對魯肅都相當客氣。

歷史上真實的單刀會上,關羽並沒有多牛哄哄,而是魯肅一個人去了荊州,還沒有帶刀,真正的主角是魯肅。

魯肅一直在聲色俱厲的罵,罵完劉備罵諸葛亮、罵完諸葛亮罵關羽,不管罵誰,關羽都心平氣和的聽著,身後的人稍一反駁,關羽立刻予以制止。

這也是關羽感念魯肅的恩情,要是換一個人敢這樣,關二爺不一刀砍死他才怪。

在外交上,三國之中,怕是難以拿出第二個與之媲美的吧。

魯肅和周瑜、呂蒙不是一個類型的,這兩人都是戰術執行型人才,而魯肅則是戰略謀劃型人才,

因為在戰略考量上的長遠,從而使其在戰術上看起來有些愚慢,也就是「傻」,

但走到最後,還是要看誰的戰略更為高明和長遠。

從這一點說,魯肅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時代最為精明的人。

因為,三國,就是他謀劃出來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