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不會騎馬,只會抱頭鼠竄:這就是康熙、乾隆對漢人的理解?

坑爹史冊 發佈 2020-01-06T13:54:30+00:00

作者:金滿樓有清一朝,滿人以騎射得天下,這也是清朝歷代皇帝一再強調並注重保持的民族特色。無獨有偶的是,清朝皇帝如康熙、乾隆似乎認為騎射是本族獨有的專利,在他們眼中,漢人幾乎連騎馬都不會。

作者:金滿樓

有清一朝,滿人以騎射得天下,這也是清朝歷代皇帝一再強調並注重保持的民族特色。

無獨有偶的是,清朝皇帝如康熙、乾隆似乎認為騎射是本族獨有的專利,在他們眼中,漢人幾乎連騎馬都不會。

如李光地在《榕村語錄續集》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時,權臣徐乾學寫信給在南京的帝師熊賜履,其中攻擊李光地甚力。

之後,熊賜履向康熙進讒言,說李光地在學問上「一字不識,總是一味欺詐」,康熙說:「聽說他曉得天文曆法。」熊說:「一些不知,皇上試問他天上的星,一個也認不得。」

康熙大怒之餘,急令李光地上天文台,同時又急傳一欽天監官員前來對證。不幸的是,這位官員由於晚間飲酒已醉,驟然傳召下,結果在上山途中給跌死了。



事後,康熙還不知其情而一再追問該官員為何不到,侍衛奏稱「跌下馬來了」,康熙更加發怒,侍衛只得附耳報告「已死了」。康熙聽後,「即時氣平,言語也低了」。

下山時,康熙吩咐眾侍衛及隨從:「漢官不會騎馬,各衙門滿洲人員,夾著各衙門漢官走,莫使蹉跌。如有事,與你們說話。」

康熙對漢人官員(尤其科舉出身的文官)體弱且不會騎馬的印象,雖然距離事實不遠,但確實有些歧視乃至文化沙文主義的意思。

事實上,康熙的類似偏見頗為根深蒂固,其言論也頗為不少,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時,康熙就給議政大臣、大學士、九卿等發了一通議論,其中就不無譏諷地說:

「天下承平日久,漢官但能作無實之文、說現成話,至軍務大事,並不能盡職。……朕因此曾屢向漢大臣言,漢官不能騎馬耐勞,設有緊急之事,邊塞地方必兼用旗員,方有裨益。

漢官或自謂清廉,不取不與,節用度日,……然漢人出口,一二僕從,何濟於用?遇勞苦之處,旋亦逃亡,縱令參處何益。彼亦但願任咎卸事,將所得宦囊,回籍自娛耳。」



接著,康熙又舉出歷史案例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

「朕曾親統大軍,經歷軍務甚多。用兵無謀略學問,斷然不能。朕閱宋明馬政兵書,皆紙上空談,全無用處。……地方文官,有何效力之處?」

接著,康熙又以漢大臣張伯行的例子取笑漢人不會騎馬,不懂軍事:

「漢人率以塞外遼闊、地少水草、行走艱難、不能乘騎為辭,如滿洲蒙古,每歲塞外居住,漢人何以不能?此皆不習慣行走之故耳。

山陝督撫,賴是滿洲,如張伯行為之,必致誤事。張伯行任江蘇巡撫時,見漁船數隻,疑為海賊,遂致張皇。如遇此等口外行走之事,早已乞休而去,何事何益?」

當然,凡事也不能絕對,康熙終究還算理智之人,也不能把話說得太絕對,因此,他又在最後補了一句:

「前李之芳為浙閩總督時,領兵親戰,豈可謂漢人中無其人?但如此等人,甚少耳!」

康熙說漢人打仗,若遇勞苦,難免有逃亡之虞,這個實在有些侮辱人了,而數十年後,一向崇拜乃祖的乾隆更是受其影響,直接就說漢人臨陣只會「抱頭鼠竄」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月,乾隆在金川之役時大段引用了康熙的這段話,同時又加上了自己的議論:

「向者金川及近日甘省候選人員無不規避者,此不過用備差遣,並非責以軍旅之效。若使之臨陣,將抱頭鼠竄乎?可見惟利是圖,與國事漠不相關。」

康乾二帝,固然在開疆拓土上有豐功偉績,但其以騎射之威而邃然把漢人軍事貶得如此之低,未免也有些太過分了。

事實上,漢人旗人不過是分工不同、環境不同,旗人以當兵派差為主業,其他不能從事,而漢人務農讀書做官,自然文弱,豈待智者而喻之?

再者,凡事也不能絕對。清朝軍隊中,除了八旗外還有近60萬綠營兵,這些漢兵不僅是維護地方的主力,同時也是平定三藩的主力,並曾隨大軍征討噶爾丹,表現並不遜色。

以上這些,也是康熙所親眼所見的,如何能有意忽略呢?

事實上,在平定三藩時,八旗兵力不敷,戰局不利,對於八旗兵的疲弱,康熙也曾不無自嘲地說:「自古漢人逆亂,亦惟以漢兵剿平,彼時豈有滿兵助戰耶?」

而承平日久後,八旗兵失去昔日之驍勇,也是無可挽回的趨勢,雖然清朝歷代皇帝都厲加勉勵,以圖避免,但又有何用哉?

更多精彩,請關注筆者康雍乾專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