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界,木材和石頭誰說了算?

預製建築網 發佈 2020-01-06T15:26:48+00:00

以下文章來源於時尚芭莎藝術 ,作者趙子琛時尚芭莎藝術坂茂《Aspen Art Museum》(局部),木主體建築,2014年建築界一直以來有兩種力量在悄然角力——石與木,兩種材質在東西方數千年的建築文明中書寫著各自無可替代的歷史。

以下文章來源於時尚芭莎藝術 ,作者趙子琛

時尚芭莎藝術



坂茂《Aspen Art Museum》(局部),木主體建築,2014年


建築界一直以來有兩種力量在悄然角力——石與木,兩種材質在東西方數千年的建築文明中書寫著各自無可替代的歷史。與之相伴的,是一個更加奇怪的問題:為什麼古時中國大多用木造屋、西方用石,而如今卻發生了反轉?


=========

▲「 石質建築,東西待遇大不同?


建築是一門語言,更是一種人與世界的相處方式。這就像都市中林立的高樓注釋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節奏一樣,任何時代的建築都是當時科技與文化最集中的體現。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Saint Benedict Chapel》,木主體建築


縱觀東西方建築史,我們很容易產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何古代中國在造屋時多用木材,而非更加堅硬牢固的石頭,而如今多用木材造屋的卻是西方國家?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對以下兩個預留觀點提出質疑。


① 中國缺少築屋的石料


② 中國人當時沒有掌握石質建築的建造方法


隈研吾《檮原木橋博物館》,木主體建築,445.79㎡,2010年


其中,觀點一的由來,大多源自於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劉致平在其《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中所提到的:「我國文明最早發祥地——中原等黃土地區,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築甚少。」但是就自然因素而言,許多史料就此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


彼得·卒姆托《Swiss Sound Pavilion》,木主體建築


首先,在中國古代大一統的封建統治下,君王大興土木修築宮殿可謂司空見慣,其建築用材大多也是由各地匯集而來。正如《阿房宮賦》所言:「蜀山兀,阿房出。」位於陝西的宮殿竟是由四川的木材修築而成,所以就算自然條件對建材的使用確有影響,但也絕不會是決定性因素。


隈研吾《中川町馬頭廣茂藝術館》,木主體建築,1962.43㎡,2000年


而第二個觀點說「中國古代建築師的用石技術不好」,這其實也非常片面。如今留存的眾多石塔、石橋就是最好證明。不過就石質建築的建造技術來說,拱券(xuàn)結構確實是古羅馬建築中最大的成就之一。


它作為一種建築結構具有良好的承重及裝飾作用。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拱券也衍生出了各式風格:古羅馬建築的拱券為半圓形,尖形拱券為哥德式建築的明顯特點,伊斯蘭建築的拱券形態最為多樣,有尖形、馬蹄形、弓形等多種形式。


帕特農神廟(Parthenon)


眾所周知,石頭雖然堅硬但卻缺乏韌性。若用它作為建築橫樑,其跨度就會受到限制,進而使得建築的室內空間受到極大局限。而古羅馬的建築技術之所以如此發達,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發明了高度成熟的拱券技術。有了它,石頭所承受的壓力就會被推向兩邊,以至於需要更多石柱共同受力,而這也是古羅馬建築「巨石林立」的根本原因。


羅馬萬神廟(Pantheon)


成熟的拱券技術,加之混凝土的發明,使得古羅馬建築的室內空間得到了極大拓展,以至於建造出了穹頂跨度寬達43.2米的萬神殿。這一紀錄就連在文藝復興時期建造的義大利花之聖母大教堂也沒能打破。


義大利花之聖母大教堂


義大利花之聖母大教堂內部穹頂


直到1849年,法國園丁約瑟夫·莫尼爾(Joseph Monier)發明了鋼筋混凝土後,此前的石質造屋技術才成為歷史。1872年,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在美國紐約落成。從這天起,人類建築史的嶄新紀元就此開始。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

▲「 木石之爭,文化之爭?


其實東西方古代建築大不相同的原因,很大程度與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有關。曾有人說,「西方建築史就是神廟和教堂的建築史」 。


的確,當我們瀏覽西方最為人所熟知的建築時便會發現,從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到古羅馬的萬神殿,再到中世紀的哥特教堂……它們無一例外地帶有強烈的宗教屬性。



雅典神廟中的神像


換句話說,西方的宗教建築都是為「神」服務的,因此它必須不朽。所以古代西方人便用石來隱喻神與物的永恆性,就連修築時間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譬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的建造時長竟超過600年之久。



德國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1248-1880年


而中國卻不同,在我們的歷史中並不存在神權駕馭一切的時期。所以在王權至上的中國古代,哪怕是最雄偉的皇宮也是由木質建材修築而來。


故宮博物院


不過,若非要從宗教方面比較,中國也保留有相當完整的石質建築——石窟和佛塔。自佛教傳入以來,它不僅對中國人的思考方式產生了極大影響,還在特定時期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築中的「高度擔當」——「塔」就是由「佛塔」演變而來的建築形式。而石窟這個看起來就需要建造幾百年的作品,在建造時長這一點上也與西方教堂遙相呼應了。



龍門石窟


敦煌莫高窟壁畫(局部)


在思想方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觀念一直深深影響著古人,這與西方人一心想要「征服世界」的世界觀非常不同。而建築恰好反映了東西方在世界觀上的差異。


明代造園學家計成,早在自己的專著《園冶》中表達了對此問題的看法——「我們所創造的環境應該和預計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適應便足夠了。」


趙州橋


靈隱寺


而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也曾寫到:「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他們均認識到在中國人眼中,人與物的壽命是不相匹配的房屋其實與衣服、鞋子一樣,用不了換一個就好。所以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木材便脫穎而出。


梁思成《鑒真紀念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生者「崇尚自然」,中國古人更希望逝者在去世後能得以永恆。所以,磚石材料也被寓以「長存」之意,而被廣泛用於陵墓的建造。


明定陵


=========

▲「 如今為何相反?」


而到現在,因歐洲各國的國情各異,它們都各自發展出了極為豐富的建築風格:英式、北歐、地中海……花樣繁多令人應接不暇。但總而言之,如今最為普遍的西方民居,還是以木質房屋最具代表性。


挪威Knarvik社區教堂,木主體建築


以美國為例,眾所周知,其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絕大多數為中低層的木質建築,就連紐約這樣的大都市也已出現了非常多的木質房屋。印象中弱不禁風、「吹彈可破」的木板建築,為何在這裡卻如此大受歡迎?



挪威Knarvik社區教堂,木主體建築


毋庸置疑,房屋是否堅固是所有人關心的話題。而在大家看來,作為建材,石頭硬過木材,鋼鐵又硬過石頭,所以築屋理所當然要用最為「堅固」的材料。但你有所不知的是,「堅固」也只是一個相對概念。


舉例來說,既然鋼鐵比橡膠堅硬,那輪胎為什麼不用鋼鐵製作呢?原因在於材料的使用會更多考量環境的要求。



美國創世紀博物館(The Creation Museum),木主體建築


就像如今,中國和美國房屋的最大差別在於國內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而在美國,尤其加州則多為木質。原因之一即加州位於地震多發地區,木質房屋因其更大的韌性、更輕的質量在地震來臨時受到的衝擊會更小,即便遭遇較大災難也不會散架。



坂茂《Aspen Art Museum》,木主體建築,2014年


隈研吾《SunnyHills微熱山丘甜點店》(內部),木主體建築,175.69㎡,2013年


此外,在加州這樣「永遠不下雨」的地區,防電隔熱也是極為重要的考量。而木材一方面是天然的絕緣體,另一方面在同等厚度的條件下,它的隔熱值比其它材質高出許多。所以,木質房屋就宛如一間天然的調溫室,只要設計合理便可四季如春。


美國Kennecott礦場,木主體建築,1911-1938年


木與石雙方在近千年的建築「鬥爭」中勢均力敵,依靠各自的文化背景占據著半邊世界。


而到如今,它們的陣營似乎已悄然倒置並相互依存。建材中的木與石從神權、君權的代表到如今成為人們按需所用之物,其間原因大約是我們逐漸找到了自己作為人的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