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的戀愛,我花了三年解讀

老黃在河邊 發佈 2020-01-06T16:10:40+00:00

上一段戀愛是在2016年,維期3個月。當時出院剛好已經步入深秋了,我把受傷的左手扶進口袋,右手拿出手機想看下時間,沒解屏前黑暗中看到我的眼角凹陷,稻草頭髮不約而同的如「義」字般相互交叉,顴骨凸的更明顯。接下來我和眾多情場小白一樣,去某乎搜:「如何挽回前女友」?

上一段戀愛是在2016年,維期3個月。當時出院剛好已經步入深秋了,我把受傷的左手扶進口袋,右手拿出手機想看下時間,沒解屏前黑暗中看到我的眼角凹陷,稻草頭髮不約而同的如「義」字般相互交叉,顴骨凸的更明顯。

接下來我和眾多情場小白一樣,去某乎搜:「如何挽回前女友」? 甚至還撥打了某度搜出來情感專家網頁,加了他微信,一位男性客服聽了我敘述了一個多小時,最後來一句:「我簡單聽了下,黃先生你還是個同學,沒有足夠的能力支付我們的挽回套餐,所以我建議你算了吧」。




想要了解親密關係只需和泛泛之交分清在六個方面存在差異:

了解程度。親密的伴侶有著廣泛、私人的(通常是秘密的)了解,熟悉彼此的經歷、愛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會把這些信息透露給別人。

關心程度。親密的伴侶關心對方,彼此能從對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如果人們自已的伴侶了解、理解並欣賞自己,其親密程度會增加。

相互依耐性。是指他們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響對方的程度,這種相互依賴是頻繁、強烈、多樣和持久的。當你們彼此深愛的時候,男的抽菸習慣也會影響到女方的行為。

相互一致性。雙方一旦認同在生活上的融合,自稱「我們」,而不是「我」和「她」。這種稱謂上的變化標誌著人際關係發展到了微妙而又重大的階段。

信任度以及忠誠度。親密關係容易保持的另外一個特點是信任和忠誠,期望對方會善待和尊重自已。期望對方會善待和尊重自已,一旦喪失信任和忠誠,親密伴侶也常常會變得猜忌和疑慮。



儘管伴侶彼此之間有真愛,也可能表現出自利偏差,欣然地把成功歸功於自已,而極力推脫自已在失敗中的罪責,事情順心時人們很容易認識到自已所起的作用,而情況變槽的時候則喜歡尋找外部理由。因為,雖然伴侶們不會告訴對方這一點,但是當雙方如膠似漆時,則常常認為自己居功至偉;當雙方反目成仇的時,則認為自已仍無可厚非。

這一現象發人深思,我舉一個例子看看它是怎樣發生的。

設想陸遊上床睡覺時想道:「我敢打賭明天唐婉躺在床上看到早餐時肯定很高興。」他打算為唐婉做點什麼,並為自已是個體貼周到的伴侶而沾沾自喜。但他睡過了頭,不得不飛奔去上班,根本沒有任何善意之舉,卻可能仍感覺良好:畢竟自已有顆為對方著想的心。相形之下,唐婉只能從陸遊的行動來評價他;她又不會讀心術怎能懂得陸遊心中所想,這有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陸遊的好心好意。信息來源的不對稱使陸遊認為自己是位比唐婉(或任何人)所能得到的更體貼伴侶。(還記得那些你想懟親人說出卻未曾表達的感激嗎?你或許自已曾找機會向他們表達而認為自已是個感恩的人,但失望的親人卻未曾感到你的一絲謝意,認為你的所作所為簡直就是個白眼狼)




假設你獨自一人在教室里閱讀本篇文章,突然門被推開了,進來一位陌生人。這人對你有吸引力嗎?這人可能成為你的朋友或戀人嗎?很顯然,你還未讀完這句話的電光火石之際,你心中已經嘗試回答了。


對未來伴侶的期望值=伴侶長相吸引力x伴侶接納自已的可能性


人與人之間產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設是:他人的出現對於我們有獎賞意義。分為兩種類型:與他人交往產生直接獎賞,和僅與他人有關的間接利益。如果他人給予我們大量的興趣和讚許,我們就會對這種關注和接納感到非常高興。如果他人聰明又美麗,我們就會享受這些賞心悅目的個人特徵。而如果他人能給我們帶來物質利益如金錢和地位,我們更會樂於接受這些好處。多數情況下,人們提供的直接獎賞越多,對我們的吸引力就越強。


我提供以下準則來維護親密關係。

自主:允許你的伴侶在親密關係之外結交朋友和保持興趣;不要有太強的占有欲。

相似:你和伴侶應該有著類似的態度、價值觀和興趣;不要差別過大。

支持:提升伴侶的自我價值和自尊;不要粗心大意或思慮不周。

開放:真誠而又真實的進行自我表露;不要閉口不言

忠貞:對你的伴侶保持忠誠和貞節,不要出軌。

共處:擁有許多在一起的時間;不要夜不歸宿或者跑出市區。

公平:公正公平,不要利用和剝削你的伴侶。

魔力:保持浪漫,拒絕平庸。

如果你覺得這些準則太多的話,我再給一條秘訣。

1.欣賞你的伴侶,2 表達你的感激,3重複上述兩步



親密關係結束的典型腳本:

步驟1 伴侶一方開始失去了對親密關係的興趣

步驟2 失去興趣的伴侶開始注意其他人

步驟3 失去興趣的伴侶開始退避,行為更加疏遠對方

步驟4 伴侶雙方試圖努力解決問題

步驟5 伴侶一起共處的時間更少

步驟6 興趣的缺乏再次浮現出來

步驟7 伴侶考慮分手

步驟8 他們溝通彼此的情感「達成共識」

步驟9 伴侶雙方再次試圖解決問題

步驟10 伴侶一方或雙方再次關注他人

步驟11 他們一起共處的時間再次變少

步驟12 他們與其他潛在的替代伴侶外出

步驟13 他們試圖一起回到過去

步驟14 伴侶一方或雙方考慮分手

步驟15 他們感情破裂,準備採取「行動」

步驟16 他們最終分手,親密關係解體。

從這個共同腳本顯然可以看出,人們期望中的親密關係結束過程,在最終結束前往往具有矛盾反覆,迂迴曲折的特徵。

親密關係結束時,常常會發生強烈的消極情緒,但它們通常不如我們想像得那般強烈,也不會永遠持續,人們能痊癒。

一項研究每兩周就詢問年輕人,如果他們當前的戀愛關係結束他們預期的感覺會怎麼樣。並隨後開始跟蹤那些親密關係的確結束了的年輕人的實際反應。在分手前,被正確地預測到失戀的苦惱隨著時間消退的比例——他們知道時間會治療他們的創傷——但他們卻高估了分手發生時他們起初感覺到的痛苦。這種錯誤很普遍。

我們對自己情緒反應的預測常常是錯誤的。不過,在這裡錯誤的預測也給人提供了一些希望:雖然分手常常看起來很可怕,但分手對我們的傷害通常沒有我們想像得那般嚴重。

當然,有些分手相對而言更為糟糕。具有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特別是那些憂慮被棄的人——與大多數人相比要度過更為艱難的時光,因為他們念念不忘失去了的愛情。

在分手的過程中對自已丟失的東西悶悶不樂,留戀不忘,並且感覺非常糟糕的人都可能要經歷艱難的時光;沉溺於失去的戀情延長了我們的苦惱,而反省——找尋我們經歷中的意義並希望得到學習提高——是與正面適應恢復聯繫在一起的。

焦慮的人難在心理上放開,他們仍對以前的伴侶痴迷(在想到他/她與別人相戀時特別緊張不安),所以他們比其他人更悲傷,保持的時間也更長。

安全依戀類型的人則能更好地應對。他們更少憂慮。所以不太可能保持憤怒的心境。他們也更可能接受關係結束的定局,所以他們的感情創傷開始癒合,能更快地從悲痛中恢復過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