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 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精華

精讀經典 發佈 2020-01-06T17:46:59+00:00

如果人們都滿足了,社會就停滯了 智人本來就不是一種會滿足於現狀的動物。他們的快樂很少取決於客觀條件,而多半取決於自身的期望。然而,期望又往往會因為各種條件(甚至包括其他人的條件)而不斷調整。


  • 如果人們都滿足了,社會就停滯了

智人本來就不是一種會滿足於現狀的動物。他們的快樂很少取決於客觀條件,而多半取決於自身的期望。然而,期望又往往會因為各種條件(甚至包括其他人的條件)而不斷調整。整體客觀條件改善的時候,期望也會隨之膨脹,於是雖然客觀條件可能已經大幅提升,我們卻可能還是像以前一樣不滿。今天,如果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的目標是要改善2050年一般民眾享有的客觀條件,那麼成功的機率應該不小。但如果它的目標是要讓人對自己所享有的一-切在主觀上更滿足,並且避免社會產生不滿的情緒,那麼失敗的機會應該就很大。

/引自第2章就業:等你長大,可能沒有工作

  • 人類的感覺是極其精妙且複雜

但實際上,並沒有理由相信人工智慧會獲得意識,因為智能和意識是天差地別的兩種概念。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識則是能夠感受痛苦、喜悅、愛和憤怒等事物的能力。我們之所以會兩者不分,是因為對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來說,智能與意識會攜手同行。哺乳動物處理大多數問題時靠的是「感覺」,但計算機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引自第3章自由:數據霸權與社會公平

  • 21世紀最珍貴的不是時間和金錢,而是我們的注意力

爭奪數據的比賽已經開始,目前是以谷歌、臉譜網、百度和騰訊等數據巨頭為首。到目前為止,這些巨頭多半採用「注意力商人」(attention merchant)的商業模式:靠提供免費信息、服務和娛樂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再把我們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主。然而,這些數據巨頭真正的目標其實遠超以往的注意力商人,他們真正的業務不是銷售廣告,而是靠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取得了關於我們的大量數據,這些數據遠比任何廣告收入更有價值。我們不是他們的用戶,而是商品。

/引自第4章平等:誰該擁有數據

  • 這是一場誰也難以訴清楚的大變革

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融合,會對自由和平等這兩種現代核心價值觀造成威脅。想要解決這項科技挑戰,必然需要全球合作。然而,民族主義、宗教和文化讓人類分裂為彼此敵對的陣營,於是全球合作難於登天。

/引自第二部分政治挑戰

  • 我們都在匆忙地追逐,很可能丟掉了更重要的東西

人類一旦與身體、感官和真實環境越來越疏離,很可能就會感覺孤單、迷失方向。很多權威評論人士把這種疏離感歸咎於宗教和國家的凝聚力式微,但或許和你的身體失去聯繫才是更重要的原因。曾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人類沒有宗教,也沒有國家,但還是過得開開心心,所以在21世紀應該也不成問題。然而一旦與身體失去聯繫,日子就肯定無法過得開心。只要你在自己的身體里感覺不自在,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自在。

/引自第5章社群:人類身體的價值

  • 爭吵的本質

我們最常發生爭吵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家人。身份認同是由衝突和困境來定義的,而不是由共同之處來定義的。

/引自第6章文明:世界的大同

  • 全人類的挑戰

總而言之,目前席捲全球的民族主義浪潮並不會把時光帶回1914年或1939年。科技已經讓一切與過去截然不同,沒有任何國家能獨自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全球生存威脅。共同的敵人是讓世界形成共同身份認同的最佳催化劑,人類現在至少有三個這樣的共同敵人:核戰爭、生態崩潰、科技顛覆。

/引自第7章民族主義:無法解決全球性問題

  • 算法無孔不入,深遠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只能希望臉譜網改變商業模式,採用對現實世界更加友好的納稅政策,協助人類團結起來,同時還得繼續維持盈利。然而,對於臉譜網想要實現其全球社群願景的能力,我們卻不該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從歷史上看,企業絕非領導社會和政治革命的理想載體。如果是一場真正的革命,遲早都會要求企業做出企業本身、員工和股東都不願做出的犧牲。也正因為如此,革命人士還得依靠教會、政黨和軍隊?例如,阿拉伯世界所謂的臉譜網或推特革命,雖然是從懷抱期許的在線社群開始的,然而一旦進入混亂的線下真實世界,就被宗教狂熱分子和軍事集團利用。如果臉譜網現在想要發起一場全球革命,就得好好加油,設法進一步縮小線.上和線下之間的差距。臉譜網和其他在線巨頭常常把人類看成一種視聽動物:只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連著十根手指、一個螢幕,當然還有一張信用卡。要實現人類團結的重要一步,就是認清人類還有身體這個事實。

/引自第5章社群:人類身體的價值

  • 加入新的組織,就是放棄部分自我的開始

為了把事情說清楚,或許可以把移民比作一項協議,協議內容包括以下三項條款:

第一條:東道國允許移民進入。

第二條:作為回報,移民至少必須接受東道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甚至需要放棄自己原有的某些傳統規範和價值觀。

第三條:如果移民同化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成為東道國平等且正式的一員,這時「他們」也就成為「我們」。

/引自第9章文化認同:開放與寬容

  • 世界聯繫日益緊密,衝突也變的更頻繁

全球化大大彌補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同時讓人們更容易遇見陌生人,於是人們難免會因為彼此的差異而產生摩擦。

/引自第9章文化認同:開放與寬容

  • 面對挑戰,更需要了解的,是我們自己

雖然各式挑戰前所未有、各方歧異激烈緊張,但只要我們控制恐懼的程度、虛心面對自己的想法,必能成功應對。

/引自第三部分絕望與希望

  • 恐怖主義並不恐怖

正如前文提到的恐怖分子的角色扮演,如果想要打擊恐怖主義,就該學學戲劇節目製作人,而非軍隊將領。最重要的是,想要有效打擊恐怖主義,就必須先認清這樣一個事實:恐怖分子所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打敗我們,唯一可能打敗我們的,就是我們因為恐怖主義的挑釁而過度反應。

/引自第10章恐怖主義:切忌反應過度

  • 現代的戰爭是智慧的較量

人類現在還在英勇地對抗著傳統的種族主義,卻沒發現戰場已經轉移。傳統的種族主義正在消逝,現在滿世界都是「文化主義者」。。

/引自第9章文化認同:開放與寬容

  • 我們比想像中的要好

關於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總是當局者迷,後見之明就容易很多。我們總拿已經發生的災難,責備領導人沒能防患於未然,卻不知道有多少災難得以避免,實屬萬幸。於是,我們回顧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的執政,會怪罪他當時輕視了基地組織的威脅。但在90年代,卻很少有人擔心恐怖分子會劫持客機撞向紐約的摩天大樓,進而引發全球衝突。相反,許多人擔心的是俄羅斯崩潰瓦解,廣闊的領土無人管控,幾千枚核彈和生化炸彈也陷入無主狀態;或者擔心當時南斯拉夫的血腥戰爭蔓延到東歐其他地區,引發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或波蘭和烏克蘭之間的衝突。

/引自第10章恐怖主義:切忌反應過度

  • 大變革,虛擬經濟超過實體經濟

但到了21世紀,占領已經賺不了大錢,只剩蠅頭小利。今天,主要的經濟資產是科技和體制的知識(institutional knowledge),而不再是麥田、金礦甚至油田,而知識是無法用戰爭來掠奪的。如果是「伊斯蘭國」這樣的組織,或許仍然能依靠在中東劫掠城市和油井而過.上好日子(「伊斯蘭國」從伊拉克各銀行劫掠超過5億美元,2015年又依靠銷售石油獲得5億美元),但對於像中國或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這個金額實在微不足道。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每年GDP超過20萬億美元,實在不太可能為了區區10億美元就開戰。如果中國真花上幾萬億美元和美國開打,那麼如何支付所有相關費用、承擔所有戰爭損失、補償所有喪失的商機?而且,中國獲勝後,難道要劫掠矽谷那些富人和公司?蘋果、臉譜網和谷歌這些公司,雖然確實價值數千億美元,但這些價值依靠武力根本搶不到。畢竟,矽谷雖然叫矽谷,可並沒有矽礦。

/引自第11章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 我們都應該更加謙卑,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是極其局限的

全球所面臨的重重困境如果讓你覺得困惑而不知所措,那就對了。因為全球的發展已經變得相當複雜,任何個人都難以理解。這樣一來,你要怎樣才能得知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相,避免成為媒體宣傳和錯誤信息的受害者?

/引自第四部分真相

  • 便利的生活都受益他人的勞動成果

每個人對世界的了解其實少之又少,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甚至越來越少。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知道如何自己做衣服、生火、打兔子,也知道如何逃離獅子的追捕。我們以為自己懂的知識比前人更多,但其實就個人而言,我們的所知並不如過去。現代人幾乎所有的需求都有賴於他人的專業知識。有一項實驗能讓人知道自己有多無知:這項實驗先請被測試者評估自己對拉鏈知道多少。大多數人都是自信滿滿,畢竟誰每天不用拉鏈?接下來,實驗組織者請被測試者儘可能詳細描述拉鏈的原理。這時,大多數人都毫無頭緒。這就是史蒂文.斯洛曼(StevenSloman)和菲利普.費恩巴赫(PhilipFernbach)研究得出的所謂「知識的錯覺」(knowledge ilusion)。每個人其實懂的知識很少,我們卻以為自己懂的很多,原因就在於我們把存在於他人大腦中的知識也看成自己的了。

/引自第15章無知:你知道的比你想像的少

  • 意識到到我們存在的局限,才有可能打破

當代世界大多數的不公正,並不是來自個人的偏見,而是來自大規模的結構性偏見,但我們這種狩獵採集者的大腦尚未進化出能夠察覺結構性偏見的能力。每個人至少是某些結構性偏見的共犯,而我們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認清這些事實。為了寫本書,我才有機會好好做做這項功課。當討論全球性問題的時候,我經常犯的錯就是只看到全球精英階層的觀點,而忽略了各種弱勢群體的想法。全球精英掌控了話語權,因此我們不可能錯過他們的觀點。但相較之下,弱勢群體通常會遭到禁聲,我們也就很容易遺忘他們。並非我們真的有惡意,而只是由於純粹的無知。

/引自第16章正義:人類的道德困境

  • 免費的東西可能是危險的

第一條黃金法則: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如果你總是免費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世界的產品。假設有個神秘的億萬富翁向你提議:「我每個月給你30美元,而你要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在你心中植入我想植入的各種政治和商業偏見。」理智的人大概都會拒絕。這個神秘的億萬富翁稍微改變了一下提議:「你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而我為你提供的這項服務完全免費!」忽然之間,全球就有幾億人覺得這真是個好主意。我們可別把這些人當榜樣。

/引自第17章後真相時代:謊言萬世永存

  • 誰也無法離開社會獨自存活

從目前的技術和科學革命來看,我們該擔心的不是算法和電視鏡頭控制了真實的個人和真正的現實,而是「真實」本身也是虛幻。人類害怕被困在盒子裡,但沒意識到自己早就被困在一個盒子裡了(這個盒子就是人類的大腦),而且盒子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盒子,也就是充滿各種虛構故事的人類社會。你逃離母體,來到了一個更大的母體。你想找出這個世界用哪些方式操縱你,最後也會發現自己的核心身份只是神經網絡形成的複雜幻象。

/引自第18章未來不是科幻小說:無法逃離的母體

  • 禮儀本身並沒有錯

在現代西方,儒家對禮儀的執迷往往被認為是淺薄的和過時的,但事實上,由此或許正可看出孔子對人性有著怎樣深刻和永恆的理解。儒家之所以能夠從中國流傳到韓國、越南和日本,並且形成源遠流長的社會和政治結構,或許並非偶然。如果想知道生命的終極真相,禮儀和儀式會是個巨大的障礙。但如果你想知道的是如何達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就像孔子那樣),真相往往只是一種負擔,而禮儀和儀式反而是你最好的夥伴。

/引自第20章意義:人生不是虛構的故事

  • 永恆不變的規律就是變

根據佛教的說法,宇宙有三個基本現實:一切事物都會不斷改變(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沒有永恆的本質(諸法無我),沒有什麼能永遠令人滿意(諸漏皆苦)。就算你能夠探索銀河系、探索你的身體、探索你的心智,即使你探索得再遠,也無法找到永不改變的東西、永恆固定的本質,更無法得到永遠的滿足。

/引自第20章意義:人生不是虛構的故事

  • 自我是仇敵

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的心智。如果有什麼是我想得卻不可得,心智的反應就是產生痛苦。痛苦並非外部世界的客觀情形,而是自己心智產生的心理反應。了解這一點就是跨出了第一步,讓人不再產生痛苦。

/引自第21章重新認識自己:人類心智的奧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