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國家軍費吃緊,無償捐獻家產,國家不要就給邊關百姓

正觀歷史 發佈 2020-01-05T22:28:53+00:00

儒家是一種提倡人人做君子的學說,其本意自然是沒錯的。但是,經過一代代儒者的拔高,到明清時發展成「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貌似十分接近聖人的標準,可實際上,這是與人性相悖的,反而造成了道德的缺失。

儒家是一種提倡人人做君子的學說,其本意自然是沒錯的。但是,經過一代代儒者的拔高,到明清時發展成「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貌似十分接近聖人的標準,可實際上,這是與人性相悖的,反而造成了道德的缺失。

其中的道理也不難理解,聖人的標準太高,既然做不到,索性不做,滿足自己的慾望至少更讓人愉快一點,這是人在過高道德準則面前的自暴自棄。大到國家發展,成年人工作,小孩學業,全都適用這個道理。

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德高尚的人總是存在的,王莽如果不是食古不化,把皇帝給干砸了,絕對是儒家的道德標兵。此外,西漢還有一位道德模範,從放羊娃一步步做上了丞相。與王莽相比,這位名叫卜式的楷模更接地氣一些。

卜式是河南洛陽人,家中略有資產。分家時,他把房子土地全部給弟弟,自己只帶了一百多羊進山。十幾年後,卜式的羊群發展到一千多隻,重新置辦起家產和田地。

而他的弟弟是個敗家子,這些多年下來,把祖產都給敗光了。卜式不但沒有責怪弟弟,還多次分財產給他,讓他能夠自立。這樣的哥哥真是重情重義,鄉親們對卜式交口稱讚。

西漢與匈奴的戰事越打越大,正當別人都在為朝廷又要加稅而煩惱的時候,卜式卻向朝廷提出要捐出一半的財產,充作邊關軍費。漢武帝得知此事後,派人詢問卜式,需要皇帝和朝廷怎麼回報他。

卜式既不願做官,又沒有仇人要剷除,是真心實情捐錢給國家。反倒讓丞相公孫弘起了疑心,公孫弘認為卜式的行為不合常理,不應該提倡。漢武帝聽從他的建議,拒絕了卜式的捐款。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不假,在治國方面,實際卻更推崇法家,更相信人性本惡那一套。寧可想辦法從臣民口袋裡掏錢,也不願平白無故收捐款。卜式雖然做好事沒成功,但在漢武帝心裡掛上了號。

公元前119年,朝廷邊事的開支更大,國庫有些頂不住了。窮苦百姓奉命遷往邊關,官府拿不出沿途的供給,百姓們飯都吃不飽。這時候,卜式拿出二十萬錢給河南太守,資助移民實邊。河南官府把地方捐款人的名單上報給朝廷,漢武帝一下子便從中認出了這個卜式。

這回漢武帝被感動了,賜給卜式四百人的更賦錢。卜式一分沒要,全部還給官府。漢武帝終於相信他真是個善人,下令把他尊為長者,並封為中郎,賜爵左庶長和十頃良田。

當時,漢武帝已經向天下富人開徵了財產稅,一般人哭窮還來不及,卜式主動捐錢的善舉,當然要大力提倡。樹起這個榜樣,號召全國學習,希望民間能出現踴躍捐款的熱潮。

卜式對當官沒什麼興趣,只喜歡養羊,漢武帝便讓他給自己的上林苑放羊。一年後,漢武帝看到他養的羊又多又肥,確實是把好手。卜式一高興,用養羊之法來比喻當官治民。漢武帝這才發現,原來他也會當官啊,馬上封他為緱氏縣令。

果然,卜式官做得不錯,把緱氏治理得井井有條。接下來,他又被調到成皋當縣令,同樣取得最佳的政績。從此,卜式官運亨通,一路做到了齊國的丞相。

這時,南越發生叛亂,卜式向皇帝上書,願意帶兒子和臨淄的義士從軍去南越作戰。漢武帝將他封為關內侯,以表彰他的忠義,並布告天下。公元前111年,又把他調入朝廷,擔任御史大夫,僅次於丞相之位。

當上高官,就要為朝廷進言,卜式對鹽鐵專賣發表了不同意見。漢武帝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開始實行鹽鐵專賣制度,確實開闢了很大一塊稅源,但也帶來了鐵器質量低下,價格偏高的弊病。卜式如實反應了這種情況,還對徵收船隻的算賦有一些意見。

其實漢武帝知道他說的是實情,但沒有辦法去改正。鹽鐵專賣增加了朝廷收入,削減各地藩王的實力,是不可能廢除的。至於存在的問題,限於當時的管理水平,想改進是很困難的。

卜式從此失去漢武帝的信任,在公元前110年,因封禪時不熟悉文物典章,而被降為太子太傅,沒有了實權,這個御史大夫只做了一年多。其實,像卜式這樣的人,遠離朝堂才是最佳選擇。高官做得時間越長,越容易被對手羅織罪名。

卜式是西漢的道德模範,正是由於這樣的善人實在稀少,漢武帝只能保住這塊招牌,讓他得以安享晚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