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皆為人的想法,皆是狗的戲份

影評匠 發佈 2020-01-05T22:39:16+00:00

《寵愛》是一部明確指向2020年跨年檔期的劇情片,從上映的時間看,這種檔期的電影一定是感人的,演繹時下較為流行的事物。12月31日上映前夕,貓眼電影給出的預測票房是2.1億,但從上映後觀眾的評價看,票房預測明顯高了。這部影片的觀眾只有兩類:一種是爆米花派,另一類不是爆米花派。

《寵愛》是一部明確指向2020年跨年檔期的劇情片,從上映的時間看,這種檔期的電影一定是感人的,演繹時下較為流行的事物。12月31日上映前夕,貓眼電影給出的預測票房是2.1億,但從上映後觀眾的評價看,票房預測明顯高了。

這部影片的觀眾只有兩類:一種是爆米花派,另一類不是爆米花派。正如我的文章標題一樣,「皆為人的想法,皆是狗的戲份」。如何理解呢?導演楊子以及他的創作團隊,為電影中出現的所有寵物構建了一個人設,在我看來片中寵物的命運、喜好,甚至它們的命運都被人為設定。所以,即便我們看著不那麼舒服也說不出什麼緣故。我想就對比《忠犬八公》這部經典之作,分享一下自己對於《寵愛》這部電影的兩點感受。

一、寵愛不是利用價值

《寵愛》中最令人不滿,或者慘遭槓精派吐槽的一點是:鍾漢良飾演的人物李響養了一隻寵物豬,但是其伴侶極其討厭,一心想把豬送走。但是因為偶然的機會,豬對他們產生了像人一樣的恩情,所以從此愛上了寵物豬。

這個篇章的故事,原本是感人溫馨的。但是因為導演給豬以人的設定,不知不覺間讓人生煩。豬知道給主人遙控器,所以主人才喜歡這隻豬,這是偏功利性的一種價值觀。從人性的角度看,人都是趨利性的,事件本身沒有錯。但是出現在以《寵愛》為主題的電影中,便給人以矯揉造作的感覺。

我認識一些喜歡寵物的朋友,據我所知他們的寵物也會通人性,但不同的是他們的寵物只是通過對主人的陪伴或某些異於人類的行為才得到主人的喜歡,而並非寵物做出了和人類相似的行為。

換言之,我們飼養寵物大概就是對人類社會的某方面失望,寵物具有人不具有的某種美好特性。但是《寵愛》這部電影,恰好違反了這條規律,導演將寵物擬人化,似乎寵物也帶著銅臭味,這是真正的寵愛人士所不屑的。

二、寵物是有獨立情感的

情感和智商是兩個互相獨立,但是緊密影響的事物。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忠犬八公》的影評,記得當時我寫的一個標題是《誰人能夠像八公一般十年如一日呢?》,恰巧的是《寵愛》中也有一個雷同情節,鏡頭中的狗狗等待主人的歸來。

大概許多的狗狗都有等待主人回家的習性,見到主人搖搖尾巴,圍著主人轉圈圈等等。

但是,寵物的這種行為對人類而言,尤其是對觀影者而言這是一個情感審美的體驗。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譬如:我們第一次看到飛船飛上太空的電視畫面,會欣喜若狂,但當第二次、第三次看到時,情感就會逐漸衰退,直到完全失去興趣。這個過程中,人和飛船上天是一種新奇與探索的關係。太空是無限的,飛船上天只能給人一次興奮,之後能興奮人類的必定是新事物,就像發現外太空的水源、氧氣、甚至文明。

在電影創作時,狗狗等主人回家已經被創作成一個常識,觀眾已經對此類事物產生了審美疲勞,但並不是狗狗等主人回家是假的,這個事本身還是充滿愛的,只是說觀眾已經看夠了。

因此,好的電影創作者,在創作該類型電影時,應該是去發掘新的關於狗狗對待人類時的獨特行為,以便給觀眾新的體驗。狗狗作為一個生命,相信它必定還有更多惹人心動的行為舉止等待被人發掘。而我們需要質疑的是,導演楊子拍這部電影之前,是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花費在了找高顏值的演員身上,還是研究寵物身上?這也是判定一個導演是否是一個真正創作者的依據。

整體來看,《寵愛》偏商業化,藝術價值不大,對於題材和內容的創作十分欠缺。但是一部值得普通觀影者去電影院看的片子,從商業電影的角度看是及格的,但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寵愛》或者說同類型、同題材的影片還有很大的創作空間,等待著被開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