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官位再高,待遇好不好為何還得看「爵位」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1-05T22:48:55+00:00

在山東省滕州市滕州博物館,收藏著一副漢代畫像石,畫像石就是石畫。畫中一人立於馬上彎弓射雀,馬前還有一隻獼猴活蹦亂跳。除了土裡埋的畫像石,各處漢代古墓出土的壁畫中也少不了馬、猴、雀這三種動物。

在山東省滕州市滕州博物館,收藏著一副漢代畫像石,畫像石就是石畫。畫中一人立於馬上彎弓射雀,馬前還有一隻獼猴活蹦亂跳。

除了土裡埋的畫像石,各處漢代古墓出土的壁畫中也少不了馬、猴、雀這三種動物。漢朝人對這三種動物的痴迷絕不亞於今人對大熊貓的喜愛,馬、猴、雀絕對稱得上是漢朝人的「吉祥三寶」。

.

.

上圖_ 漢代 射雀射猴圖


為什麼漢代人會痴迷這三種動物呢?和我們喜歡大熊貓的初衷相同麼?一般來說,對某種事物的大規模喜愛背後都有深層的社會原因,漢代人把馬、猴、雀當作「吉祥三寶」是為了寄託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漢朝,有馬就能馳騁疆場,猴、雀同侯、爵諧音,上面所說的那幅畫也被稱為「封侯射爵」圖,是為了祈禱自己早日封侯封爵,實現人生目標。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喜歡演戲的可以去當演員,喜歡演員的可以想辦法娶演員,想發財的可以去當官,想當官的先要想辦法發財。各種夢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多元化的現代社會。

但是漢代不一樣,無論哪個方面看,漢代都是一個一元化的農業社會。社會一元化必然造成理想一元化,漢代人的人生理想也很單純,就是封侯封爵,從底層百姓到王公貴族,都是封侯封爵。

上圖_ 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


什麼是封侯封爵?車騎將軍衛青打匈奴立了大功,漢武帝高興的不得了,怎麼獎勵衛青呢?先給他個榮譽稱號:長平侯,這就是封侯。有名了還得有利,有爵位之後衛青的待遇一下就上去了,最令人羨慕的就是跟著爵位一同賞賜給他的三千八百戶食邑。

封侯以後衛青的名片就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名片上是車騎將軍-衛青,現在要改成長平侯-車騎將軍-衛青了。為什麼把長平侯放前邊?因為長平侯帶來的實惠多,車騎將軍只是個職務,身份地位還要靠長平侯三個字保證。

上圖_ 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


爵位制度當然不是漢朝人發明的,在商周時期爵位制度就成了維繫社會運轉的重要環節。上古時期沒有人人平等的概念,反而認為人人不平等。不平等就得有個高低貴賤,誰高誰低看爵位,爵位高的人地位就高,地位高食邑就大,特權也多,吃得好穿的好。

西周、東周的時候實行分封制,被天子分封在外的就是諸侯王,諸侯王按地位高低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稱為外爵。為天子和諸侯王服務的官僚分公、卿、大夫、士四等,稱為內爵

實際上,秦朝以前的社會都是以爵位為中心運轉的,資源也按爵位分配,當時的爵位比秦漢時候的爵位含金量高,但當時爵位只能授予貴族這一小部分人,普通人根本沒有封爵的途徑。

上圖_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


戰國後期國際戰爭越打越厲害,商鞅為了調動秦國人的戰爭積極性,規定按軍功封爵、封官。「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從此開始,爵位不再是貴族專利,普通人只要為國家做出貢獻也能封爵享受特權。封爵立刻成了當時人的小目標。

但秦漢時的人生小目標有點多。周朝時內爵四等,外爵五等,十分扁平。對貴族政治來說這不是問題,但是到了全民封爵的時代就不行了,五等爵位實在太少,將士這邊剛上戰場立功,那邊爵位就封到頭了,最後一個營拉出來都是「公」,仗還怎麼打?加大升級難度行不行?也不行,光做任務不升級的話玩家流失的更快。

上圖_ 秦代車兵


為了在軍功和爵位之間找平衡,秦漢時期的爵位被細分成了四級、二十等的二十等爵系統,二十等爵依軍功而定,所以又稱為二十等軍功爵。

從下往上,四級、二十等軍功爵分別是:士級,公士、上造、簪裊、不更;比大夫級,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卿級,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駟車庶長、大庶長;侯級,關內侯、徹侯(列侯)。

四級、二十等的爵位就像網遊做任務升級,打的怪越多,攢的經驗值越高,級別就越高。級別高了各種待遇就來了。一個漢朝人能穿什麼衣服,戴什麼帽子,憑的不是個人喜好,而是爵位高低。兩個大臣見面誰先打招呼,誰給誰讓路,也是爵位決定。朝廷里官僚有什麼待遇,喝酒時候怎麼排座,看的不是官位,而是爵位。宰相、將軍官位雖然高,有什麼待遇還要看爵位。

上圖_ 西漢《戶律》以爵位名田宅的等級表


除了官僚,普通百姓生活中許多事也由爵位決定。日本學者西嶋定生考證,秦漢時期就連打獵分獵物都憑爵位,跟誰出多大力氣倒沒關係。漢朝律法還規定:「下爵毆上爵,罰金四兩。毆同列以下,罰金二兩。」同時,秦漢時還有依爵抵罪的規定,這時候爵位就不僅僅意味著政治特權,而是一種法律特權了。

把爵位下放給普通百姓,調動人民為國出力的積極性,這個初衷當然是好的。可一旦爵位過於普遍又很稀缺,就會引發社會問題。

比如說每個村莊都有、而且只有兩三個低等爵位的人,比如說公士,除了這幾個公士,其他人都是平民。相比普通群眾,公士有巨大法律特權,隨便什麼事村民都得讓著村裡這幾個爵爺,這就很容易造成他們欺橫鄉里,成為不穩定因素。

上圖_ 西漢官制簡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漢兩朝都曾普賜民爵。普賜民爵之後整個村莊的成年人都是公士,大家都有特權就成了另一種平等。據說秦惠王在吞併巴中後,所有巴中人都被賜四等爵「不更」。漢朝更是不計功勳的普賜民爵,皇家有喜事了天下賜爵,皇帝高興了天下賜爵,到最後舉國上下都是爵爺。

對漢朝百姓來說,爵位就是特權,特權就是生活的保障。對漢朝的官僚來說,區分官位大小的秩級只意味著經濟狀況不同,社交場合的身份地位依然由爵位決定。官職只是職務,爵位才是身份。當身至列侯的時候還有封邑食祿,子孫後代也能蔭恩承爵。有了封侯封爵的大背景,漢朝人才如此熱愛馬、猴、雀這三個「吉祥三寶」。

文:劉不成

參考文獻:《史記》《商君書》《從爵本位到官本位》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