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慘勝後國力虛弱,其他五國為何遲遲不敢行動?

情懷歷史 發佈 2020-01-05T00:24:00+00:00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由此,很多人提到長平之戰,不僅會立即聯繫到白起和趙括這兩位武將,還會對45萬這一數字記憶猶新。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由此,很多人提到長平之戰,不僅會立即聯繫到白起和趙括這兩位武將,還會對45萬這一數字記憶猶新。

對於趙國來說,正是因為在長平之戰中損失了45萬精銳士兵,從而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根本,並且這也為趙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在長平之戰中,獲勝一方的秦國也是損失慘重,俗語有云「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冷兵器時代,這是一條經得起考驗的真理。那麼,問題來了,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慘勝後國力虛弱,其他五國為何遲遲不敢行動?



據《史記》中《白起王翦列傳》載,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秦昭襄王想讓剛剛病癒的白起指揮邯鄲之戰。對此,秦派王陵攻趙都邯鄲。當時指揮長平作戰的白起因病未能同行。後來白起病癒,秦王便想派白起代替王陵統軍指揮,白起推辭進諫道:「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兵日至,彼諸侯怨秦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除此之外,司馬光也在《資治通鑑》中記載:「秦雖勝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也即長平之戰後,秦國大軍也損失過半,這導致秦國一度國內空虛。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前後投入了60萬大軍,按照過半傷亡的說法,秦軍至少付出了30萬人傷亡的代價,這對於強大的秦國,依然是一大重創了。不過,即便是在秦國損失慘重之際,其他五國依然不敢對秦國趁火打劫,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楚國

就楚國來說,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戰國時期非常強大的諸侯國。但是,實際上,在長平之戰爆發時,楚國已經走向衰落了。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楚頃襄王時代,秦國多次伐楚,拔西陵、巫、黔中等地,於公元前278年攻入楚都郢城,燒毀了楚王族的夷陵。所以,在長平之戰前,楚國已經遭到了秦國的連續重創,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因此,在長平之戰前後,楚國選擇了按兵不動的態度。直到邯鄲之戰,也即趙國快要滅亡的時候,楚國才出兵救援趙國。



魏國、韓國

一方面,就韓國來說,對於長平之戰時的韓國,已經選擇了搖擺不定的立場了,也即秦國強則跟隨秦國,山東六國強則倒向山東六國。在長平之戰後,雖然秦國國力空虛,但是,戰國七雄中奠定的韓國,依然和秦國存在巨大的實力差距。所以,為了自保,韓國自然不敢對秦國趁火打劫,如果韓國真的這麼做的話,很可能其滅亡時間就要提前了。

另一方面,就魏國來說,作為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沒有一刻不希望重拾霸業。但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力衰落。在此基礎上,趙國和秦國的崛起,又讓魏國的壓力更大了。因此,長平之戰時,魏國的態度就是希望秦國和趙國兩敗俱傷,這樣魏國才能坐收漁翁之利。不過,最後的結果是趙國損失了45萬精銳士卒,而秦國仍有白起等名將,這讓魏國依然十分忌憚。



燕國和齊國

在戰國後期,燕國和齊國對於秦國消滅其他諸侯國的行為,基本上都是樂觀其成的。也即在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下,燕國和齊國已經被秦國成功拉攏了。從燕國和齊國的角度來看,自己和秦國之間隔著三晉等諸侯國,即便成功擊敗了秦國,自己也很難越過三晉來搶占秦國的疆域。因此,燕國和齊國不僅很少參與山東六國合縱攻秦的行動,還經常對秦滅六國的行動進行助攻。比如公元前259年(燕武成王十三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眾投入燕國。基於此,不管秦國是否真的國力虛弱,燕國和齊國都不願意越境去攻打秦國。



趙國

最後,長平之戰後,秦接受了趙國的割地求和。然而,趙在割地上卻分歧擴大。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轉而備戰。秦昭襄王大怒,遂以舉國之兵攻趙,邯鄲之戰爆發。在長平之戰後,秦國不顧國力上的虛弱,強行發動了邯鄲之戰。此戰,魏國和楚國派兵支援趙國,從而擊敗了秦軍。因為邯鄲之戰的慘敗,加上長平之戰的損失,秦國一度停止了一統天下的步伐。當然,這也為秦始皇嬴政的登場奠定了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