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避開乾隆皇帝的這3個錯誤,你也能創造自己的盛世

故事避錯 發佈 2020-01-05T00:24:59+00:00

乾隆皇帝的性格非常複雜。他情商很高,風度翩翩,很善於討取別人的歡心,常使人感覺「藹然有春風和氣」;他又高己卑人,內心深處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過程中經常峻烈嚴酷,刻薄寡恩。他為人節制,平生飲酒不過數杯;他又窮奢極欲,花起錢來如沙似海。

乾隆皇帝的性格非常複雜。他情商很高,風度翩翩,很善於討取別人的歡心,常使人感覺「藹然有春風和氣」;他又高己卑人,內心深處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過程中經常峻烈嚴酷,刻薄寡恩。他為人節制,平生飲酒不過數杯;他又窮奢極欲,花起錢來如沙似海。他富於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淚;他有時又像野獸一樣野蠻,製造了一起起慘絕人寰的文字獄,甚至在戰爭中進行種族滅絕。他早年富於自知之明,謙虛謹慎,把盛世推上了頂峰;晚年卻剛愎自用,自我膨脹,聽不進任何意見,親手毀了這個盛世……

——摘自《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康乾盛世」,想必大家都聽過。乾隆在位年間,創造了很多功績,帶給大清國很多福利,然而,每個人都有他的缺陷及不足,帝王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就通過《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這本書,看看作者描述的有關乾隆皇帝的3大過失,使大清國如何從盛世的狀態,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乾隆的一生,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從青年到壯年再至老年的一個縮影。了解這位帝王曾經的重大過失,會給我們現在的人生展示一種強有力的預示警鐘,讓我們避開他的錯誤,走入對的軌跡,過自己對的後半生。



一個人最大的錯,就是把自己的悲痛,變成傷害他人的匕首

皇后去世一個月後,皇帝閱看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冊文,發現滿文譯文中將「皇妣」一詞不小心譯成了「先太后」,這一小小過失讓皇帝勃然大怒,命令把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書阿克敦交刑部治罪。刑部見皇帝盛怒,揣度皇帝心理,從重判為絞監候。不料暴怒的皇帝居然認為判得還不夠重,甚至因此認為刑部官員庇護原尚書,將刑部所有官員都一律革職,將阿克敦判為斬監候,秋後處決。消息傳出,全國官員都大驚失色。

孝賢皇后的去世,給了乾隆很大打擊。作為皇帝,雖然後宮佳麗三千,然而,他卻仍是專情於他的初戀他的結髮妻子——孝賢皇后。

孝賢皇后,姓富察氏,父兄族人大多是國家重臣,而她本人,也是草叢中的玫瑰,雞群中的鳳凰,她的出類拔萃使得乾隆對其念念不忘。

作為男人,富察氏是他的初戀,男人都會對他的第一個女人記憶深刻。他們一起經歷過很多新鮮有趣的事,那時的他們,都還是青春爛漫的年紀,所積累的時光,都展現了人生中最瀟洒純真的樣子。作為皇后,富察氏把後宮管理的井井有條,皇子們的生活和教育也安排的細緻入微。當乾隆疲憊時,她便輕輕握住他的手,送他嘴裡一口甜絲絲的點心,或不經意地在他脖子上調皮一吻,或縱情山水、陪他騎馬射箭……這些小情趣,一直給予乾隆很大的鼓勵和支持,讓他能快速走出陰霾的心境。

而最讓乾隆欣慰的,是她對於出身並不高貴的太后,也能放低姿態,把太后侍奉的十分妥帖周到。

男人得妻如此,自是十分滿足,以至於富察氏病故後,乾隆突然性情大變。

喪偶悲痛中的皇帝事事橫挑鼻子豎挑眼。對於自己的孩子他也看不順眼。當他發現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皇后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悲痛時,立刻大發雷霆,甚至公然宣布:「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永璜與永璋因為這次事件,失去了競爭皇位的機會。對兩個小孩子如此狗血噴頭地痛罵,顯示出皇帝正處於某種心理失常的狀態。

對妹認為,人生最大的苦,不是得不到,而是得到過又失去。所以對於乾隆來說,擁有過一個那麼完美的妻子,是生命中最大的幸運,沒想到享受不了幾年,紅顏薄命,這女子就靜悄悄離去了。

帝王的不甘,失去愛人的痛苦,造就了當時多少不明不白的冤假錯案!使得當時多少無辜的生命被送上斷頭台,被毀了大好前程。

他不在乎,他統統不在乎。他只要他的孝賢皇后,他只要他帝王的權力能夠在生死面前依舊能發揮巨大作用!

通過乾隆喪妻的案例,對妹總結出:一個人最大的錯,就是把自己的傷痛,變成傷害他人的一把匕首。

自己的壞情緒,怎麼能讓他人來負擔呢?

你愛的那個人走了,已經是悲痛萬分的事情了,你又怎能把這悲痛繼續擴散,讓更多的人為了一個個莫須有的罪名而陪葬呢?不僅乾隆如此,最近很多報導的新聞也是如此,大多數人在心理缺愛、逐漸失衡後,都會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傷人事件,所以社會上越來越多心理諮詢師的湧現,可能就是為了幫我們大眾解決這種失愛後遺症吧。

我們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學會為自己的痛苦和所行買單。



貪無止境,必遭大禍

如果說之前乾隆因為喪妻,無法自控情緒,給自己的政治生涯造成了巨大隱患,那麼他這第2大錯誤,卻是可自控但他自己卻視而不見,聽之任之的,這無法抑制的錯誤,便是——「貪」!

人到晚年,優點往往前進一步,突破分寸,轉化成缺點。而缺點則往往變本加厲,從抑制收斂狀態變成肆無忌憚。步入晚年之後,皇帝無心進取,講究和奢侈之間的界限迅速突破。為了收羅民間珍藏,一些普通百姓也可以將家中珍藏通過大臣,轉貢給皇帝。進貢遂成了皇帝搜刮民間珍寶的最主要途徑。為了配合皇帝的胃口,一年三節的時間限制也被打破了。除了三大節,端午節、上元節、重陽節,大臣們也都可以踴躍進貢。除此之外,大臣們開動腦筋,集中智慧,創造出了無數進貢的新名目。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大多都是很自律的狀態。因為起的早,早朝都是他坐在大殿中等大臣來上朝,而非大臣們等皇帝,這在歷史上都是很罕見的事情。

然而,這樣的勤奮,也導致了他後期的不甘心。他覺得自己這麼勤奮刻苦,一定要擁有更多才對得起這樣的努力。於是,心開始躁動,貪慾開啟了。私慾一旦開啟,馬上墜入沒有節制的魔道,成為盛世衰敗的始作俑者。

上行下效,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和珅這樣的大貪官,會在乾隆年間誕生了。還不是皇帝自己造的孽麼!一個想要為填滿自己私慾,想擁有自己的小金庫的皇帝,必然會吸引同類型的奸臣跟隨。你是誰,就會遇見誰,這話一點也沒錯!

晚年的老皇帝成了徹頭徹尾的「洞穴人」。「長期執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種『權力幻覺』……權力成為一個洞穴,而這個權勢人物就成為穴居人。他是自己權力的俘虜。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支撐權力的正面信息,負面的信息都作為錯誤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機制,它自動地過濾掉錯誤的信息,輸入正確的信息。在此情況下,這個領袖往往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無法對自己的力量形成恰當的符合實際的判斷。」(《「倒薩戰爭」與薩達姆的結局》)

有人評論,乾隆皇帝貪,是因為他老了,他成為了自己權力的奴隸。對妹覺得,這是在給乾隆皇帝找的一種開罪的藉口!

因為,乾隆也曾年少輕狂過,是有過無數豐功偉績的偉大皇帝,他開創的盛世,古今無人能敵。正因為他做到過自律、自省、自檢,才開拓出那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驚世局面。既然之前能做到,為何後面,就變了呢?

是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乾隆自己搞起來的盛世,也是被他一手摧毀的。既然每日早起可以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履行,為何保持清廉自省就不能呢?

貪無止境,必有大禍。小人物的貪,貪到極致是家破人亡;大人物的貪,貪到極致是國破家亡。人老了,應該越活越淡泊名利,越活越明白死後唯有財、利是帶不走的東西,難道聰明如乾隆,會不懂這道理麼?他為何還是無法自控呢?

對妹覺得,是因為他凝望深淵,太久了。當深淵回視的時候,你越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越會被拉進去更深。不經意掉進去了黑洞,墜落了,就再也出不來了。


人口過多,貧富差距大所造成的飢餓的盛世

人口的過度增長使乾隆盛世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飢餓的盛世。令英國使團驚訝的是隨處可見的棄嬰。道路兩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隨時都有可能露出一隻蒼白的小手。棄嬰在基督教國家中是不可饒恕的大罪,但是中國人卻視為平常。巴羅說:「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9000棄嬰……我曾經看見過一個死嬰的屍體,人們對此熟視無睹,仿佛那只是一條狗的屍體。而事實上如果真的是一條狗的話,也許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很明顯,這是人口壓力和貧困所致。「極端的貧窮,無助的困苦,連年不斷的饑饉,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悲慘景象,恐怕更有可能影響到那些感情脆弱的人,並導致這一為習俗所鼓勵,又不為法律所禁止的慘無人道的罪行。」

《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本書作者張宏傑一直在強調的主旨,乾隆盛世衰敗的根本原因,便是——人口過剩所帶來的饑荒。

他通過英國使團來中國參觀、訪問這個側面描寫,通過英國使者的這個第三方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盛世」的外強中空。

首先,英國使團覺得唯有中國在打腫臉充胖子,在「裝門面」。他們之前去其他國家出訪,費用都是自理的,唯獨到了中國,卻意外地享受到了免費且極為豐盛的供應。負責運送食物的中國船隻,因為食物過多,導致有些豬和家禽在路上碰撞而死。英國人是很紳士的,講究體面的,所以他們就把這些死的動物扔到海里,卻不曾想被岸上看熱鬧的中國人發現後,中國人爭先恐後地跳下海,去撈這些英國人的棄物,而且回去洗乾淨把它們醃在鹽里作為美味的食物儲存起來。

「他們關心自己的胃更甚於國家的尊嚴,這個細節一下子暴露了中國的尷尬。」

其次,這些英國人發現中國人居然會吃狗肉,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了的也不放過。再次,他們發現道路上隨處可見的棄嬰。由此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個飢餓的盛世,人們貧富差距過大,且窮人占大多數,他們為了生存,連自己的孩子都保不住。他們捨棄了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卻依舊換不來生存的希望。

如果一個帝王,讓自己的臣民活在屈辱、甚至生死掙扎的邊緣,你說,這個國家,能不走向衰落和滅亡麼?

乾隆一生沒少出去體察民情,然而,在他的政治生涯後期,他卻連民眾的生死都看不到、顧不上,還裝大頭,去迎合外來使者,試圖給他人製造「盛世」假象,試圖自欺、欺人,媚上欺下,對掙扎在邊緣生活的人民的貧苦視而不見,沒有做任何措施去挽救,這樣的做法,勢必會讓其失去民心,失去外界對他的尊重和敬仰。

如果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毫不反思,看不到我們對待弱者的欺壓、對強者的阿諛奉承,那麼,我們就和乾隆一樣,在做著毫無良善、喪心病狂的事。



回顧本書,乾隆因遇到重大挫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禁不住誘惑貪得無厭,還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媚上欺下,就是這些缺陷,讓好好的大清盛世,逐漸走向衰落和滅亡。

他的這三大錯誤,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常犯,所以更需警戒。唯有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態、知足的心境,懂得自控,不靠近已知的深淵,時刻保持待人平等的意識,我們才能在濁世中,做那一股永不變質的清流,迎來自己的「康乾盛世」。

作者:對妹,《故事避錯》帳號的運營者。之所以開通這個帳號,是因為之前看《窮查理寶典》時,查理芒格曾說「生活和生意上的大多數成功來自你知道應該避免哪些事情,你該去總結和探索古今中外的人們犯過的大錯,從而通過反思他們的錯誤,修正自己的人生。」對妹希望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讓自己和看故事的你都能受到些許啟發。讓我們打開生命的能見度,一起走正確的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