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落差最大的3個人,顛覆了人們對歷史的解讀

貪慕小喬的曹操 發佈 2020-01-05T01:40:49+00:00

很多人了解三國故事,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可能要直到很久很久之後,才會知道,原來"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儘管它講述的是歷史故事,但和歷史真相依舊相差甚遠。這裡呢,我們就來簡單的談論一些關於演義和正史不一樣的故事,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魅力三國。

很多人了解三國故事,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可能要直到很久很久之後,才會知道,原來"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儘管它講述的是歷史故事,但和歷史真相依舊相差甚遠。

這裡呢,我們就來簡單的談論一些關於演義和正史不一樣的故事,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魅力三國。

、最飽受爭議的武聖關雲長



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小的時候以為這只是一趟旅行,後來才知道,關雲長這一路走來,其兇險莫測更勝於趙子龍長板坡上的七進七出,畢竟趙子龍只是一個人單槍匹馬縱橫捭闔(背負阿斗),而關雲長可是拖家帶口奔走在曹操整個的地盤,一時之勇不算什麼,其忠貞之至更堪流傳。

而後來的故事也的確如此,直到如今,關雲長被奉為武聖人,依舊是"忠義"的代名詞。

但事實如何呢?其實只要用心想一下就知道,千里走單騎也許可能實現,但過五關斬六將就不是人力所能為的,縱然曹操有愛才之心,麾下大將也未必能善待之,以一己之力叛逆整個曹魏勢力,當然也就只有小說家言才能實現的。

所以在正史記載中,關雲長沒有過溫酒斬華雄,也沒有過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


當然了,即便大家都知道這是虛構的故事,但也寧願去相信他,寧願去相信自己腦海中構想的那個英雄人物,過五關斬六將的是不是關雲長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人為了忠義而不惜對抗強敵捨身犯險,這才是我們相信的東西。

有人說,中國人缺乏信仰,但其實,我們也有自己深信不疑的某些信念。

、諸葛亮在後主時期才真正發光

提到三國的話,孔明諸葛亮的大名可能比劉備曹魏孫權還來得婦孺皆知,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智慧與忠臣的化身,未出茅廬便劃定天下三分,出山之後事事皆料敵先機,取荊州平西川,可以說劉備能成一方霸業,孔明之功,功不可沒!

不過呢,這同樣是演義帶給我們的印象,真實版的孔明,在跟隨劉備後,更多的只是扮演一個後勤管理的角色。

縱觀整個劉備時期,雖然稱自己得孔明有如"如魚得水",儘管孔明也的確提出過隆中對這樣的戰略方針,後來也有率兵支援奪取西川的記錄,但翻看劉備身前的各大戰役中,取西川,劉備帶了龐統;漢中決戰,劉備帶了法正;甚至劉備東伐孫吳,也同樣沒有帶上諸葛亮,那麼諸葛亮在幹什麼呢?在管理後勤!

「成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諸葛亮傳》


管理後勤坐鎮後方,這當然說明諸葛亮的重要性,但也同樣從側面說明,在劉備時期,諸葛亮雖被委任重擔,但其滿腹才華還並沒有全部得到施展。

如果沒有後來的託孤重任,沒有南下平定蠻夷,沒有六出祁山秋風散落五丈原,那麼也許在如今的記載中,蜀漢會多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能臣大吏,但也會少一個讓無數後來者潸然淚下的千古丞相。

、水淹七軍之前,于禁乃是曹魏第一大將

關雲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一時之間,逼得曹操要遷都避其鋒芒,而這一切的光芒背後,都有一塊閃亮的背景板,曹魏統軍大將,于禁!



讀三國的時候,總是想不通,為什麼曹操會讓一個屯糧將軍來對陣蜀漢第一名將,這不是送經驗來的嗎?看不起關羽,還是看不起青龍偃月刀?

後來了解史記熟悉于禁生平之後,卻不免多一聲嘆息,關雲長尚且有敗走麥城的落幕,于禁有投降晚節不保的情節也就不奇怪了。

于禁位列五子良將之一,亦是五子中唯一獲封的假節鉞,可別小看了這個職位,深受後世追捧的張遼沒有獲得,曹魏宗族各大將也沒有獲得,唯一獲得的只有于禁,這可不是靠關係得來的,而是實打實的憑戰功換來的,單論官職來說,領銜"假節鉞"的于禁,直接對標的是蜀漢第一大將關羽(關羽也是蜀漢的假節鉞大將)。

由此可知,于禁在荊襄之戰前,都應是在曹魏勢力中當屬名列前茅的大將,以曹操用人之名,顯然是充分肯定了于禁的用兵能力。


如果于禁在水淹七軍兵敗後滅亡,那麼他會成為曹魏麾下最閃耀最富傳奇的大將,可惜他選擇了投降,更可惜的是在後來,也再沒有為自己正名的時刻,一代名將征戰一生,只因為一次戰敗而葬送了名聲,不可謂不失意。

但雖然如此呢,依舊不能小覷了于禁,正如不能因為失荊州而否定關羽一般。

有的人註定輝煌,也有的人註定黯淡,但這些都絲毫不妨礙後世人去了解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諸葛武侯,也都有一個于禁於文則。

演義看得多了,未免有些不知足,想要去看看正史究竟是如何演繹的,但看了之後才知道呢,正史未必更加血脈噴張,演義也未必不如人意,想看故事啊,還是得看演義才能體會酣暢淋漓的快感。

關鍵字: